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移动化、社交网络、物联网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对教育信息化应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大数据学习分析、教育云、HPC、移动教育等应用逐渐成为教育行业的热点。
然而,教育系统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仍然离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校园网络一般基于传统 IP 技术,仅仅只是对校园信息化起支撑作用,这是远远不够的。
以 OpenStack 为代表的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将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信息化的主旨,云计算从技术优势上提供了全方位资源运用、共享管理的基础环境。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构建使得教育主体更加专注于教育业务本身,减少信息系统选择、规划、建设等工作;云计算跨平台环境使得复杂的设备管理变得统一简单,个性化、异构的信息系统需求得以保证,知识的产生、加工、传输、缓存数据安全更具保障。
未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大容量资源调度管理、网络设备运营管理、大规模服务器资源统一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云计算、OpenStack 为基础的大规模云管理平台、PB 级云存储的管理应用将成为各级别学校信息中心进行 IT 建设的实施重点。
海云捷迅结合我国教育系统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通过多年在各学校内的实践积累并整合了现有 OpenStack 云计算架构的功能模型,针对我国教育系统开发了教育云解决方案,可为高等院校和区域内初中等教育机构及相关方的业务需求提供云化支撑。
在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中,武汉大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软硬件设备的购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提高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管理水平。而随着武汉大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完全学分制、创新教育、网络公开课等新的管理和教学形式的引入,对武汉大学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的提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等技术的出现,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模式,云计算又是其中的核心和基础。
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面向服务。云计算安全联盟(Cloud Security Alliance)曾指出了云计算的本质,云计算是一种服务提供模型,通过该模型用户可不受时空的限制,根据自身需要,通过网络选择资源池中的共享资源;同时这些资源的分配是动态的和弹性的,可以在不同用户之间灵活划分。
目前,武汉大学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校园网、在线教育平台的普及等,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促进了高校管理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但这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关系着武汉大学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一、软硬件设施分散,管理维护成本高
武汉大学的各二级院系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一般会自购硬件设备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比如服务器、在线教学平台等。为了保证兼容性和稳定性,一台服务器上通常只运行 1 到 2 个应用,硬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有些教学软件在功能上具有通用性,但仅供院系内部使用,软件资源的共享性也不足。同时,机房为了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在每台机器上都安装了大量的软件。为了维护软硬件资源的正常运行,每个院系都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
二、 信息化教学资源日新月异,现有设施更新速度慢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深入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网络公开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涌现,对于软硬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网络公开课建设和运行中,会存储大量的教学视频和各类学习资源,学习者对服务器会产生大规模的并发数据访问,网络公开课平台会实时动态生成大量的学习和统计数据。
这就需要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具备更高数据处理能力,网络设备具备较高的数据吞吐量等。而二级院系现有的设备,通常已经运行多年,由于当初设计和自然损耗等原因,已不能跟上最新的需求。若独自更新相关软硬件,则需经历新一段规划与建设周期,耗时较长。
三、安全需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应用系统越建越多,但由于意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原因,网站被黑、应用瘫痪、数据泄露或被篡改等情况时有发生,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四、并发需求
武汉大学全日制在校生超过 5 万人,其中本科生 3 万余人。这意味着每学期有 3 万余本科生进行网上选课;每年有 2 万余人报考研究生;同时,高考招生网上宣传与咨询量也非常大。这三个应用访问高峰的时间段也各不相同。
针对这些对并发量以及实时要求高的应用,提供应用的部门包括教务部、研究生院和招生就业处分别购买了性能较高的服务器,有的还使用了多台,通过 DNS 轮询解析的方式进行负载均衡,尝试保证请求的实时响应。但是,DNS 轮询解析并不能真正做到负载均衡,应用效果不好。另一个方面,这些高性能服务器大部分时间处于空闲状态,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发挥作用,设备利用率极低。
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化不足
在教育信息化平台管理中,有些高校的二级学院没有配备专门的技术管理人员,而是由相关行政人员或专业教师兼为管理。而这些非专门技术人员,对平台软硬件的日常维护,停留在服务器的启停、后台数据的备份等功能性维护上,而对于性能优化、运行安全、负载均衡等专业技术层面的维护往往不足,导致平台在长时间运行后,出现反应迟缓、系统宕机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武汉大学网络中心在 2012 年初,利用云计算技术,采用成熟的云计算软硬件产品,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需求,搭建了共享服务器群---武汉大学云平台,作为全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共享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大学共享服务器群充分发挥了网络中心技术和机房条件的优势,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满足校内各学院和全校师生不同层次和不同角色的服务需求。
武汉大学云平台采用多集群架构设计,由 50 台 x86 服务器构建的 OpenStack 云集群 1、26 台使用本地存储服务器构建 OpenStack 云集群 2,以及 22 台使用集中存储服务器所构建的开源云计算实验室。其中,OpenStack 云集群 1 包含整个云平台的管理节点和高配云服务器节点(采用 SSD+SAS 磁盘结合的方式,提供高速 IOPS 存储池 1),用于承载武汉大学的核心业务;OpenStack 集群 2 包含低配服务器节点(使用 SATA 磁盘,提供低速 IOPS 存储池 2),用于提供武汉大学部分学生的开发和测试环境;OpenStack 集群 1 和 2 共同构建了武汉大学的核心业务云平台,通过集成学校现有的统一身份认证和短信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通过将服务器和存储按照硬件性能进行分组,可为武汉大学不同类型的业务提供不同磁盘性能的资源,并可方便管理员在管理 Portal 上进行调配;可在云平台中部署 swift 组件,用于对虚拟机和重要的业务数据进行备份。
图 武汉大学云平台架构
武汉大学云平台架构分数据中心区、网络区、用户区三部分。
数据中心区提供用户认证、用户数据管理、备份;以及各种安全措施的部署,如更新和修补程序等,并支持 IT 运维人员进行统一部署和维护。
2.网络区 用于连通前端师生的终端设备和数据中心,优质的网络带宽是使用云服务的基础,图形图像及各种应用的使用,均需要高质量网络带宽的保证。
3.用户区 包括武汉大学内各院系师生集中办公和学习的区域、校外互联网访问用户等,用户可通过台式机、移动设备等多种终端以 B/S 方式访问云平台,以获取相关的资源。
武汉大学云平台具备以下特点和优势:
武汉大学云平台,能有效利用武汉大学现有软硬件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统一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掘基础设施的潜能。使用者可按需申请服务,合理利用资源。云计算的大规模分布式计算能力,能为海量服务请求提供稳定高效的支持,能适应武汉大学信息网络部门、各二级学院、老师与学生等不同层次和不同角色的服务需求,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促进管理水平的专业化。
武汉大学采用云平台后,2012 年-2017 年大大降低了虚拟化及服务器采购成本 800 万元,降低了 30%人工成本 200 万元,提升资源池利用率 40%以上,提升运维管理效率 30%以上。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