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干货|(DL~3)deep learning中一些层的介绍

干货|(DL~3)deep learning中一些层的介绍

作者头像
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发布2018-08-17 17:20:15
7970
发布2018-08-17 17:20:15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作者:石文华

编辑:田 旭

文章来自:https://leonardoaraujosantos.gitbooks.io 原文作者:Leonardo Araujo dos Santos

01

relu层

如何在Python中实现ReLU层? 简而言之,relu层就是输入张量通过一个非线性的relu函数,得到输出,而不改变其空间或者深度信息

从上图可以看出,所有大于0的保持不变,而小于零的变为零。此外,空间信息和深度也是相同的

relu函数作为激活函数,具有以下功能:

  1. 易于计算(前向/反向传播),采用sigmoid函数作为激活函数时候(指数运算),计算量大,反向传播求误差梯度时,求导涉及除法,计算量相当大,而采用Relu激活函数,整个过程的计算量节省很多。
  2. 深度模型中受消失梯度的影响要小得多,对于深层网络,sigmoid函数反向传播时,很容易就出现梯度消失的情况(在sigmoid函数接近饱和区时,变换太缓慢,导数趋于0,这种情况会造成信息丢失),从而无法完成深层网络的训练。
  3. 如果你使用大的学习率,他们可能会不可逆转地死去,因为当一个非常大的梯度流过一个 ReLU 神经元,更新过参数之后,这个神经元再也不会对任何数据有激活现象了。这个神经元的梯度将一直都是0了。

1、前向传播

将所有小于0的数变成0,大于0的数保持不变,空间和深度信息保持不变。

python实现relu的前向传播:

2、反向传播

在前向传播的时候,我们对每个输入X=[x1,x2,x3]应用了max(0,x)函数,所以在反向传播的时候,小于0的元素,梯度dx等于0:

python实现relu 反向传播:

02

Dropout层

Dropout是一种用于防止神经网络过度拟合的技术,你还可以使用L2正则化防止过拟合。

下面是分类的错误率,可以发现使用了dropout之后错误率更低:

和其他正则化技术一样,使用dropout会使得训练损失稍稍恶化,但是模型的泛化能力却更好,因为如果我们的模型过于复杂(更多层或者更多神经元),模型就很可能过拟合,下面是训练和验证集上的损失情况,以及他们中有无dropout情况。

1、dropout工作原理

在训练期间,随机的选择一定比例的神经元,让它停止工作,如下图所示,这样泛化能力更好,因为你的网络层的不同的神经元会学习相同的“概念”。在测试阶段,不需要使用dropout.

2、在哪里使用dropout

通常会在全连接层使用dropout,但也可以在最大池化后使用dropout,从而产生某种图像噪声增强。

3、dropout的实现

为了实现某个神经元的失活,我们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创建一个掩码(0和1),此掩码应用于训练期间的层的输出,并缓存以供以后在反向传播中使用。如前所述,这个dropout掩码只在训练中使用。

在反向传播中,我们对被激活的神经元感兴趣(我们需要将掩码保存为前向传播),这些被选中的神经元中,使用反向传播,失活的神经元没有可学习的参数,仅仅是输入x,反向传播返回dx。

4、dropout的功效

Dropout背后理念和集成模型很相似。在Drpout层,不同的神经元组合被关闭,这代表了一种不同的结构,所有这些不同的结构使用一个的子数据集并行地带权重训练,而权重总和为1。

如果Dropout层有 n 个神经元,那么会形成2^n个不同的子结构。在预测时,相当于集成这些模型并取均值。这种结构化的模型正则化技术有利于避免过拟合。

Dropout有效的另外一个视点是:由于神经元是随机选择的,所以可以减少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依赖,从而确保提取出相互独立的重要特征。

5、python实现dropout的前向传播

6、python实现dropout的反向传播

03

卷积层

简单的说,卷积层所做的工作就是对输入的特征图应用卷积算子,卷积核的个数是输出特征图的深度。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相关的参数:

  • N:批处理大小(4d张量上的图像数)
  • F:卷积层上的滤波器个数
  • kW/kH:内核宽度/高度(通常我们使用方形卷积核,kW=kH)
  • H/W:图像高度/宽度(通常H=W)
  • H'/W':卷积图像高度/宽度(如果使用适当的填充,则与输入相同)
  • Stride:卷积滑动窗口将要移动的像素数。
  • Padding:将0添加到图像的边框,以保持输入和输出大小相同。
  • Depth:输入特征图的深度(如输入为RGB图像则深度为3)
  • Output depth:输出的特征图的深度(与F相同)

1、前向传播

在前向传播过程中,我们用不同的过滤器“卷积”输入,每个过滤器将在图像上寻找不同的特征。

在这里观察到所有来自第一层的神经元共享相同的权重集,不同的过滤器得到不同的特征。

2、python实现卷积层的前向传播

3、反向传播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里使用1维卷积来理解卷积层的反向传播,2维的也类似。

输入信号为X=[x0,x1,x2,x3,x4],参数为W=[w0,w1,w2],不使用padding,卷积之后的结果是:Y=[y0,y1,y2],这里Y = X * flip(W),flip可以看作是180度的旋转。

现在我们使用计算图来表示,并且加上一个偏差,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个过程跟全连接层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卷积核可以使得权重共享。

现在来看反向传播

向后追踪计算图,反向传播可以表示为以下的公式

意味着损失值随着输入进行变化,由上图可以看出。

注意: dX跟X大小相同,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填充 dout跟Y大小相同,在本例中为3(渐变输入) 为了节省编程工作量,我们将梯度的计算采用卷积的形式 在dX梯度上,所有元素都乘以W,所以我们可能会对W和dout进行卷积操作 1d卷积的输出尺寸计算公式:outputSize=(InputSize-KernelSize+2P)+1, 我们期望的尺寸是3,由于原始输入尺寸是3,并且我们将与也有3个元素的W矩阵进行卷积。所以我们需要用2个零填充输入,之后再进行卷积,就可以得到尺寸为3的输出。

就卷积而言:

根据链式法则,求损失函数对各个参数的偏导:

再次查看从图表中得到的表达式,可以将它们表示为dout和X之间的卷积。同样,由于输出将是3个元素,因此不需要进行填充。

就卷积的计算而言,

如果将X看成是卷积核,而dout看做输入信号,则:

对于偏差,计算将类似于全连接层。 基本上我们每个过滤器有一个偏差,计算如下:

4、python实现卷积的反向传播

5、卷积运算转换为矩阵运算

使用矩阵运算,能够使得运算速度更快,但也会消耗更多的内存。

5.1 Im2col

前面的代码,使用的是for循环来实现卷积,运算速度不够快,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如何使用矩阵运算来实现卷积,首先,卷积是内核过滤器和它移动之后在图像上选择的区域之间的点积,如果我们在内存上扩展所有可能的窗口并将点积作为矩阵运算,运算速度将更快,但内存的消耗也会更大。

例如,输入图片为227*227*3,卷积核为11*11*3,步长为4,padding为0,进行卷积运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卷积核在输入图片上采样的11*11*3大小的像素块(感受野)拉伸为大小为11*11*3=363的列向量,227*227*3大小的图片,又有步长为4,padding为0,卷积之后的宽高计算方式为(227-11)/4)+1=55,所以采样之后得到55*55个11*11*3大小的像素块(感受野),最终可以得到尺寸为363*3025的输出矩阵X_col,(3025由55*55得到,表示有3025个感受野)

总结一下,如何计算im2col输出的大小:

[img_height, img_width, img_channels] = size(img); newImgHeight = floor(((img_height + 2*P - ksize) / S)+1); newImgWidth = floor(((img_width + 2*P - ksize) / S)+1); cols = single(zeros((img_channels*ksize*ksize),(newImgHeight * newImgWidth))); 卷积核也进行类似的伸展,假设有96个大小为11*11*3的卷积核,通过im2col函数之后,得到96*363的矩阵W_col.

将图像和卷积核转换之后,卷积操作就变成了简单的矩阵乘法运算,这个例子中,W_col(96*363)c乘以X_col(363*3025)得到的矩阵是96*3025,最后可以重塑为55*55*96,重塑可以定义一个col2im的函数来实现。

5.2前向传播计算图

下图是前向传播中使用im2col之后的计算图,输入为4*4*3,步长为1,padding为0,卷积核大小为2*2,卷积核个数为1:

前向传播代码如下: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conv_forward_naive(x, w, b, conv_param):
  """
  A na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rward pass for a convolutional layer.
  The input consists of N data points, each with C channels, height H and width
  W. We convolve each input with F different filters, where each filter spans
  all C channels and has height HH and width HH.
  Input:
  - x: Input data of shape (N, C, H, W)
  - w: Filter weights of shape (F, C, HH, WW)
  - b: Biases, of shape (F,)
  - conv_param: A dictionary with the following keys:
    - 'stride': The number of pixels between adjacent receptive field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 'pad': The number of pixels that will be used to zero-pad the input.
  Returns a tuple of:
  - out: Output data, of shape (N, F, H', W') where H' and W' are given by
    H' = 1 + (H + 2 * pad - HH) / stride
    W' = 1 + (W + 2 * pad - WW) / stride
  - cache: (x, w, b, conv_param)
  """
  out = None
  pad_num = conv_param['pad']
  stride = conv_param['stride']
  N,C,H,W = x.shape
  F,C,HH,WW = w.shape
  H_prime = (H+2*pad_num-HH) // stride + 1
  W_prime = (W+2*pad_num-WW) // stride + 1
  out = np.zeros([N,F,H_prime,W_prime])
  #im2col
  for im_num in range(N):
      im = x[im_num,:,:,:]
      im_pad = np.pad(im,((0,0),(pad_num,pad_num),(pad_num,pad_num)),'constant')
      im_col = im2col(im_pad,HH,WW,stride)
      filter_col = np.reshape(w,(F,-1))
      mul = im_col.dot(filter_col.T) + b
      out[im_num,:,:,:] = col2im(mul,H_prime,W_prime,1)
  cache = (x, w, b, conv_param)
  return out, cache

im2col函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im2col(x,hh,ww,stride):
    """
    Args:
      x: image matrix to be translated into columns, (C,H,W)
      hh: filter height
      ww: filter width
      stride: stride
    Returns:
      col: (new_h*new_w,hh*ww*C) matrix, each column is a cube that will convolve with a filter
            new_h = (H-hh) // stride + 1, new_w = (W-ww) // stride + 1
    """
    c,h,w = x.shape
    new_h = (h-hh) // stride + 1
    new_w = (w-ww) // stride + 1
    col = np.zeros([new_h*new_w,c*hh*ww])
    for i in range(new_h):
       for j in range(new_w):
           patch = x[...,i*stride:i*stride+hh,j*stride:j*stride+ww]
           col[i*new_w+j,:] = np.reshape(patch,-1)
    return col

5.3反向传播图

使用im2col,计算图类似于具有相同格式的FC层

,不同之处在于有一堆重塑,转置和im2col块。

关于在反向传播期间的重塑和转置,只需要再次使用另一个重塑或转置来反转它们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向前传播期间使用行优先进行重塑,反向传播中也要使用行优先。

im2col反向传播操作时。无法实现简单的重塑。这是因为感受野实际上是重合的(取决于步长),所以需要将感受野相交的地方的梯度相加。

反向传播代码: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conv_backward_naive(dout, cache):
  """
  A na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ckward pass for a convolutional layer.
  Inputs:
  - dout: Upstream derivatives.
  - cache: A tuple of (x, w, b, conv_param) as in conv_forward_naive
  Returns a tuple of:
  - dx: Gradient with respect to x
  - dw: Gradient with respect to w
  - db: Gradient with respect to b
  """
  dx, dw, db = None, None, None
  x, w, b, conv_param = cache
  pad_num = conv_param['pad']
  stride = conv_param['stride']
  N,C,H,W = x.shape
  F,C,HH,WW = w.shape
  H_prime = (H+2*pad_num-HH) // stride + 1
  W_prime = (W+2*pad_num-WW) // stride + 1
  dw = np.zeros(w.shape)
  dx = np.zeros(x.shape)
  db = np.zeros(b.shape)
  # We could calculate the bias by just summing over the right dimensions
  # Bias gradient (Sum on dout dimensions (batch, rows, cols)
  #db = np.sum(dout, axis=(0, 2, 3))
  for i in range(N):
      im = x[i,:,:,:]
      im_pad = np.pad(im,((0,0),(pad_num,pad_num),(pad_num,pad_num)),'constant')
      im_col = im2col(im_pad,HH,WW,stride)
      filter_col = np.reshape(w,(F,-1)).T
      dout_i = dout[i,:,:,:]
      dbias_sum = np.reshape(dout_i,(F,-1))
      dbias_sum = dbias_sum.T
      #bias_sum = mul + b
      db += np.sum(dbias_sum,axis=0)
      dmul = dbias_sum
      #mul = im_col * filter_col
      dfilter_col = (im_col.T).dot(dmul)
      dim_col = dmul.dot(filter_col.T)
      dx_padded = col2im_back(dim_col,H_prime,W_prime,stride,HH,WW,C)
      dx[i,:,:,:] = dx_padded[:,pad_num:H+pad_num,pad_num:W+pad_num]
      dw += np.reshape(dfilter_col.T,(F,C,HH,WW))
  return dx, dw, db

col2im函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col2im(mul,h_prime,w_prime,C):
    """
      Args:
      mul: (h_prime*w_prime*w,F) matrix, each col should be reshaped to C*h_prime*w_prime when C>0, or h_prime*w_prime when C = 0
      h_prime: reshaped filter height
      w_prime: reshaped filter width
      C: reshaped filter channel, if 0, reshape the filter to 2D, Otherwise reshape it to 3D
    Returns:
      if C == 0: (F,h_prime,w_prime) matrix
      Otherwise: (F,C,h_prime,w_prime) matrix
    """
    F = mul.shape[1]
    if(C == 1):
        out = np.zeros([F,h_prime,w_prime])
        for i in range(F):
            col = mul[:,i]
            out[i,:,:] = np.reshape(col,(h_prime,w_prime))
    else:
        out = np.zeros([F,C,h_prime,w_prime])
        for i in range(F):
            col = mul[:,i]
            out[i,:,:] = np.reshape(col,(C,h_prime,w_prime))
    return out

col2im_back函数:

代码语言:javascript
复制
def col2im_back(dim_col,h_prime,w_prime,stride,hh,ww,c):
    """
    Args:
      dim_col: gradients for im_col,(h_prime*w_prime,hh*ww*c)
      h_prime,w_prime: height and width for the feature map
      strid: stride
      hh,ww,c: size of the filters
    Returns:
      dx: Gradients for x, (C,H,W)
    """
    H = (h_prime - 1) * stride + hh
    W = (w_prime - 1) * stride + ww
    dx = np.zeros([c,H,W])
    for i in range(h_prime*w_prime):
        row = dim_col[i,:]
        h_start = (i / w_prime) * stride
        w_start = (i % w_prime) * stride
        dx[:,h_start:h_start+hh,w_start:w_start+ww] += np.reshape(row,(c,hh,ww))
    return dx

5.4小案例

这里使用X[3x3]与W [2x2]进行卷积的简单示例,来帮助大家的理解。

04

池化层

池化层用于减少特征空间的维度,但是不会改变特征图的深度,它的左右有如下的几点:

  1. 减少了特征空间信息,内存的使用更少,计算速度也将更
  2. 防止过拟合
  3. 引入了位移不变性,更关注是否存在某些特征而不是特征具体的位置。比如最常见的max pooling,因为取一片区域的最大值,所以这个最大值在该区域内无论在哪,max-pooling之后都是它,相当于对微小位移的不变性。

使用的最多的是最大池化,如下图所示,最大池化像卷积核一样滑动窗,并在窗口上获得最大值作为输出。

参数有:

  1. 输入:H1 x W1 x Depth_In x N.
  2. 步长:控制窗口滑动的像素数量的标量。
  3. K:内核大小
  4. 输出:H2 x W2 x Depth_Out x N:

由于池化层上没有可学习的参数,所以它的反向传播更简单。

最大池在其计算图上使用一系列最大节点。因此,最大池化层的反向传播包含在前向传播期间选择的所有元素和dout的掩码之间的乘积。 换句话说,最大池层的输入的梯度是由前向传播选择的元素的梯度和0组成的张量。

1、python实现池化层的前向传播

池化层上的窗口移动机制与卷积核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池化层的窗口是选择最大值。

2、python实现池化层的反向传播

https://blog.csdn.net/byplane/article/details/52422997 https://mp.weixin.qq.com/s/oFWqM9HPhstk7H-GQY0O3g

END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18-08-08,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relu层
  • Dropout层
  • 卷积层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