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热度蹭得互不认识
在某安全大会上,公司A、B、C三家公司的员工碰到一起聊技术,碰巧3人都在做“态势感知系统”,但是聊着聊着发现:
三家公司理解的态势感知完全不一样。
可见,蹭概念热度有时蹭得大家互不认识了。
现在“态势感知”与“威胁情报”一直都很火,在我的理解里面,态势是预测,情报是事实。
但显然,目前大家对此概念理解是不一致的。
当文字“一”被读作“二”,文字“二”被读作“一”时,随着此种情况的增多,必然会导致沟通障碍。
最近看到一篇PPT,又提到一个新概念叫“纠缠感知”,是指对终端与服务端的态势感知。作为一个刚看过《蚁人2》的娃,有点怀疑作者也是个漫威迷。
最近“量子纠缠”的应用挺广的,前有通讯安全、针灸论文、后有纠缠感知(算是态势感知的进阶版)。除此之外,还有“平行安全”、“拟态安全”、“有限系统的不安全经络图”……
对于玩概念事件的思考与应对
无AI,不开会
最后互联网安全大会的PPT都公开了(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8mZIJcwyhtRVkPyVNDHmig),最常见的一个关键词应该算是“人工智能”,各个分论坛基本都有个标题包含“人工智能”,过程都是建模型,搞算法,训练样本,应用业务,但实现细节、应用效果,大家一般都不谈,或者是过程搞得很牛逼,结局却很惨淡。
也不是说AI没用,它在生物识别、身份鉴别、风控、内容监管、以及一些黑灰产领域被应用得挺有成效的,但在漏洞领域,似乎仍处于探索的低迷阶段。
比如某篇挖PDF漏洞的议题,基于AI生成PDF样本,先拆分收集样本的obj、stream数据,再用AI训练构造文件模型,然后再按模型组装前面拆分的数据,思路不错,但从效果看,依然觉得这是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
因为从结果上看,这些偏门或者旧版本的PDF阅读器,直接暴力Fuzzing就有挖到一堆,完全没必要应用到AI上,纯粹是“会议式研究”:
不过也有看到不错的议题,比如基于符号执行挖掘内核double fetch漏洞,也是第一次看到符号执行在漏洞挖掘上效果这么好,但它跟AI无关就是: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