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们在使用服务的时候,数据从我们的设备传输到服务器,往往会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传输文件,但这种情况受网络情况影响较大,文件可能传不过去,并且文件直接在网路上传播,你的数据安全就保证不了。因此需要一种加密格式,也就是我们使用的第二种方法,base64格式加密。有对base64算法加密的过程感兴趣的推荐看一下这一篇博客:
https://blog.csdn.net/robertcpp/article/details/51628647
对base64的编码转码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张图片数据加密成一串字符,使用该字符串代替图像地址。
个人觉得,使用base64可以带来以下优点
1.减少了HTTP请求 2.某些文件可以避免跨域的问题 3.避免了图片更新时要重新上传,还要清理缓存的问题
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图片完成后还需要base64编码,因此,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虽然不多。并且使用 base64 编码的前提是图片足够小,拿一张3KB的图片为例,一张 3.27 KB logo 图片,已经很小了,但是如果将其制作转化成 base64 编码,生成的 base64 字符串编码足足有 4406 个,也就是说,图片被编码之后,生成的字符串编码大小一般而言都会比原文件稍大一些。通常1M以下的图片是可以接受的。
二:python实现base64的编码解码
①:首先创建两个文件,一个文件作为运行在服务器上的代码,一个文件作为本地运行的代码。
②:代码编写
这里我们需要用到flask框架,Flask是python的web框架,最大的特征是轻便,同时很快就可以上手,我们这些写算法的也可以很快的上手使用。
服务器端代码:
from flask import Flask, request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base64
import json
app = Flask(__name__)
'''
路由器端口api,传输方式POST
GET用于从服务器端获取数据,包括静态资源(HTML|JS|CSS|Image等等)、动态数据展示(列表数据、详情数据等等)。
POST用于向服务器提交数据,比如增删改数据,提交一个表单新建一个用户、或修改一个用户等。
'''
@app.route('/api',methods=['POST'])
def api():
#来捕捉客户端传来的数据
data = request.get_data().decode('utf-8')
#json.loads将string转换为dict
data = json.loads(data)
#获取dict中'img'标签的数据
image_b64 = data["img"]
#进行base64解码工作 base64->数组
image_decode = base64.b64decode(image_b64)
#fromstring实现了字符串到Ascii码的转换
nparr = np.fromstring(image_decode, np.uint8)
#从nparr中读取数据,并把数据转换(解码)成图像格式
img_np = cv2.imdecode(nparr, cv2.IMREAD_COLOR)
cv2.imwrite('test.jpg',img_np)
return 'OK'
if __name__ == '__main__':
app.run(debug=True)
接收到的base64数据:
解码后生成的数组
客户端代码:
import base64
import requests
import json
url = 'http://127.0.0.1:5000/api'
f = open('1.png', 'rb')
#base64编码
base64_data = base64.b64encode(f.read())
f.close()
'''注意编码类型问题,byte->string '''
base64_data = base64_data.decode()
#传输的数据格式
data = {'img':base64_data}
#post传递数据
r = requests.post(url,data =json.dumps(data))
print(r.text)
#
三:效果
先运行服务器端,再运行客户端
完成上传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