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最近工作上一些数据分析场景的思考,主要是对数据分析目的认识。
场景一:年中,用仪表盘、表格等图表元素给同事做了一份数据报告,将这份报告提供给相关干系人看时,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场景二:年中写了一份效能分析报告,原本打算用类BI的方式提供,不过后来看这份报告的用户要求提供类似信息图的方式。信息图与BI的方式,从表现上看,信息图通常有一个故事或主线在里面,有一些描述性的内容,而BI通常是纯数据可视化,即信息与数据的区别。
场景三:今天,看了一同事提的一份运维数据分析可视化看板的需求,有5点内容,其中有2大点是陈述性、概况性的信息。第一反映是这2点需求是为了“凑信息”,沟通过程中,的确有这样的背景,回顾以往的一些可视化信息中这类情况极为普遍,很多前端的信息看似不错,实则没有什么太大意义,比如我们的大屏,看板等等。
对于上面三个场景涉及的数据分析目的,下面引用《数据分析即未来》的观点做个总结。书中对“分析”作了一个定义:分析是一种全面的、基于数据驱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尝试对这个定义做一些理解:从定义中后半部分的关键字“解决问题”说明了价值,“策略和方法”说明了面向过程,说明“分析”是对数据进行理解、解释、预测,以达到洞察、决策、执行的目的。“洞察、决策、执行”的目的可能有点抽象,书中总结了4点分析目的可以作为日常工作中的指导。
1、分析是关于改善结果的活动。
我们通过分析来理解、描述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分析获得洞察力与执行决策,以推动优化或变革,如果分析既不推动变化也不产生成果,那分析就没有多大意义,结果充其量就只是有趣。分析结果是否对改变现状有某种效果,是衡量分析是否有价值的试金石。所以,在上面的场景三中,2点陈述性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实际受理某项分析需求时,可以考虑评估以下三个可分析的特征:
2、分析是关于创造价值的活动。
价值一词,我们可以考虑借鉴价值主张的模型,即解决痛点或收获期望。从分析项目或需求来说,即要达到实现“交付、沟通和认可”项目或需求价值的承诺。书中提出分析是一种创造价值的工作,是利用分析生命周期的方法来实现分析的目的。分析生命周期是指一个分析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比如投资回报(ROI),降低风险,提前预测潜在问题,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控制成本等
3、分析是关于发现的活动。
相比商业智能(BI),BI是关于对认知可知的事物的描述或概述,分析则是帮助我们探索未知事物。分析的力量的魅力是它支持我们对未知的探索,它引导我们利用推理和理解能力来挖掘数据中隐藏的模式,发现关联关系。这一点是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去思考的点。
4、分析是关于促成变革的活动。
通常人们都不太喜欢改变,这点在推进工具应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尤其明显。理想情况下,是在推进改变过程中,组织和流程有相应的变化,管理决策层能够亲自参与,促成相关方能够协同工作。但现实中,多少还是无法如此如意,这时可以考虑结合一些现有的工作机制来推动,比如在运维领域的生产事件驱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