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会发现GitHub的不时的会出现高星Repo,而且国内的居多,甚至还会霸占着Trending榜。当你为出现一个高星的开源项目而自豪时,却失望的发现它们都是各种编程语言的面试指南。
当你以「面试」关键字在GitHub搜索时,会出现很多面试指南的Repo,星星少于15K,都进不了第一页。
最近团队扩张,在大量的招人,所以这段时间我面试的人非常多。在面试的过程中会发现不少的面试者讲起来基础原理、源代码、性能优化的几种方法非常厉害,但是如果你问下他以前做的项目,会发现很一般,也很少用到他所学的这些面试知识。当你给他出个题目,想看看他的实战经验时,也看不到3年、5年经验应有的实战能力。总结起来就是:增删改查,干就完了。
这种现象我也和圈里的朋友交流过,发现大家都会遇到,从学历上看,通常是专科、普通本科居多;从经验上看,通常做项目,在小公司待过的居多,以完成任务为主。对于这类面试者来说,他们底子比较差,只能通过面试指南,刷题的方式,填鸭式的提升自己,让自己可以过面试这一关,但是实战经验不足,不能学以致用,虽然面试的时候表现优异,但是入职后,会发现连个普通的需求都要做一两周,满屏的if else,遇到个BUG如何定位都不会,Git用不好等等,最后试用期都过不了。
再往前推10年,那时候的很多研发实战经验丰富,但是基础底子薄弱,很多人使用各种框架、工具熟练的很,但是问问里面的原理却不太清楚,所以很多人更像是工具的使用者,而非编程创造者。这时候就开始流行了面试注重基础,注重原理,注重算法,因为会觉得如果基础底子不错,怎么也不会太差,而且潜力好,学啥会啥。
这些基础、原理和算法,本来是给那些实战经验的研发准备的,让他们回归本质,加深对底层原理的理解,进一步的提升自己,但是随着各个公司面试基础原理份量的加重,让面试者逐步脱离了原本的初衷,变成了为了面试而面试,为了进某厂而刷算法题,其实进入公司后,都不怎么用得上。
书其实是个非常好的东西,但是我近两年面试的人都不怎么喜欢看书,他们喜欢看B站,看博客,刷题,看面试指南,就是书看的少,沉不下心。书相对以上这些学习方式,看书更系统化,也更结构化,而非碎片化。看太多碎片化的东西,会知道很多,但是都是似懂非懂。更好的学习方式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系统的学习知识,补充自己技能树缺失的那部分,而不是学习碎片化的知识。
很多公司都喊着缺人,想尽各种办法找人,但是面试者又很多,抱怨找不到工作,这种对比其实很正常,公司想找合适的人,能做事的人,有成长期潜力的人,对于人才,可以给很高的薪水,但是对于为了面试而准备的人,可能都不太想要。
虽然现在大家开玩笑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但是如果你有真才实干(基础+实战),到哪里都不会太差,都会有机会留给你。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注明出处,欢迎扫码关注公众号
flysnow_org
或者网站http://www.flysnow.org/,第一时间看后续精彩文章。觉得好的话,顺手分享到朋友圈吧,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