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光秃秃的地球,太阳的光芒照耀在地球表面,能对地球表面做什么?地球表面的岩石或水体(如果有的话)会吸热,岩石几百年的暴晒可能会开裂,水可能会变热或者变成水蒸气。然而没有大气层的环流,水蒸气很难形成降雨,一切都会那么沉寂,地球只能慢慢吸收来自太阳的热量,然后再以辐射的形式散发到太空,这种熵增是十分缓慢的,也是很多没有大气层的行星的写照。
当有了大气层呢?地面会加热大气层,热而轻的空气处在下层,冷而重的空气处在上层,这本身就是偏离热力学平衡的,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是为对流层。由于太阳远远不对的照射,地面源源不断的加热下层空气,对流层就形成了一个冷空气在上、热空气在下不断循环的稳定系统,保持着这种非平衡态,是为耗散结构。
空气的流动会带来风,会带来降雨,将岩石的风化提高了几个数量级,对流层这个耗散结构的存在,无疑加速了太阳能对地球的作用,也使得地球的表面如此与众不同而充满生机。
耗散结构当初的提出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释BZ反应(也叫化学振荡、化学钟)。耗散结构的本质,是吸收外界能量以维持自身非热力学平衡的稳态。它本身是一个能量转化器,将单一的能量转化成更多形式的能量,从而做功的形式也多样化。这样势必加速了能量的消耗过程,最终将能量加速转换为整体系统的熵增。耗散结构本身维持低熵,所以环境熵增加速。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耗散结构具有“酶”的特质,这也是为什么耗散结构最终可以用来解释生命系统。生命系统解剖来看,就是一个个串联组合的酶促反应,每一个酶促反应可以看成一个小的化学振荡或者耗散结构,而整个细胞、生命体也是一个耗散结构。我们每天都要吃喝拉撒,以维持我们机体正常运行。而我们的吃喝拉撒,也加速了食物的自然降解。
整个生态系统,也是一个耗散结构。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食物链的完善,无疑会使得能量的作用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多样的自然或生命物质可以被加速降解。我们发现了巨大的石油与煤矿藏,那可以理解为地质历史上生态系统不够完善时的产物。而我们现代的生态系统,抛开人类活动影响,碳汇与碳源则更加平衡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