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 系统搭建时需要采购相关硬件,本文整理网络相关资料。
我的需求是8盘位,美观小巧,功能齐全
没有用过,只是把感觉还可以的列在这里,不发表评论和意见
品牌 | 链接 |
---|---|
麦肯思 |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16.7bed66d2fIdzX0&id=650725202255&ns=1&abbucket=14#detail |
拓普龙 |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18.71da11bc5RKMzA&id=641271408125&ns=1&abbucket=3#detail |
Treasure |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7.71da11bc5RKMzA&id=648911867766&ns=1&abbucket=3#detail |
万由810A |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24.71da11bc5RKMzA&id=654189622240&ns=1&abbucket=3#detail |
银欣 CS380 |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33.71da11bc5RKMzA&id=612106450048&ns=1&abbucket=3#detail |
博思工控 |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230r.1.14.142.71da11bc5RKMzA&id=615898842545&ns=1&abbucket=3#detail |
主板分为 ATX,micro-ATX和mini-ITX三种规格
NAS 主打低功耗、稳定、小体积需求,ITX主板是一种常用的解决方案。
链接:http://www.asrock.com/mb/Intel/J3455-ITX/index.cn.asp
电源规格分为:ATX
/ SFX
/ SFX-L
/ 1U Flex
Intel ATX12V 设计指南2.52中给出的ATX电源的参考/典型(Reference/Representative)长度是140mm,也就是说,标准的ATX电源长度是14cm,然而由于要容纳更多的功率器件、提升组装效率等原因,市面上大多数ATX电源的长度都不止140mm,150~170mm都是常见的。
千瓦级电源由于电路规模更大、元器件更多,长度达到220mm都不奇怪,比如振华的钛金T1600外壳长度就达到22cm,考验机箱兼容性。千瓦级的电源要缩短尺寸,就比较考验RD的Layout功力,伟创力为海盗船代工的AX1600i外壳长度是200mm,已经属于千瓦级中的短身电源。
而近年来备受ITX玩家追捧的SFX规格其实发布年代非常早,Intel在1997年12月发布Micro-ATX主板时就推出了与之匹配的SFX小规格电源。SFX全称是Small Form Factor with 12-volt connector power supplies,即小规格12V接口电源。那么SFX其中的”X”呢?这个X其实是”Extended扩展”的缩写,从ATX时代沿用至今。
SFX规范中对电源尺寸的约束并不严格,SFX 3.42版本中的尺寸多达4种。为了解决当前的散热和噪音问题,SFX-L规格出现了。比起SFX规格,这种”奔放”的SFX-L规格似乎对长度没有过多的限制,有达到125mm的,也有达到130mm的。既然外壳这么长,那干脆塞一个12015超薄风扇进去,牺牲体积换取散热和噪音的平衡。
1U规格,其实是源于机柜机箱的高度,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规定了一个Unit是1.75英寸,约等于44.5mm。1U电源即是兼容高度在1U规格机箱的电源。Intel PSU DG标准里面规定的Flex ATX电源尺寸是40.5 x 81.5 x 150 mm,40.5mm的高度,跟一些工业、服务器用的1U电源或者Redundant电源同样具有40.5mm高度(但宽度和长度不一致),所以会经常把他们混淆起来。一些工业1U电源,宽度可以是100mm,长度也可能更长,达到240mm。
Flex ATX电源是1U电源,但1U电源不见得都是Flex ATX电源。目前的Flex ATX电源最新版本是1.22,包含在Intel PSU DG 1.42版本中。
Intel的PSU DG里面还有CFX、LFX、TFX等几种规格,市面上比较少见,电源行业的其他尺寸规格更多的是非标准规格,非常非常多,常见于定制的工业机器或者消费电子产品上。
是最主要的PC供电接口,习惯上我们也把它叫做24Pin主板供电接口,之所以这么叫是因为它是直接插到主板上的,是最主要的PC供电接口
CPU 供电
显卡供电的重要来源
硬盘等外接设备的供电来源
大4PIN | 小4PIN | |
---|---|---|
形状 | 并排4针 | +12V,并两排2针 |
含义 | 大4PIND型接口也叫IDE电源接口,一般是给光驱和硬盘提供电力支持,有时也为机箱风扇、显卡风扇提供电力支持。 | 小4PIN接口(+12V)一般是给CPU、显卡提供辅助电力支持。 |
示意图 |
有时也将CPU辅助供电插头称为小4Pin插头,这种插头是正方形的,两排两列,与上面所说的小4Pin不同。
从上面的内容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每个电源接口造型都不相同,都有防止插错的防呆设计,比如SATA电源接口中的しL型插槽、CPU供电接口中的方形和梯形设计等,只要仔细观察、不迷信大力出奇迹”,即便是新手也是可以完全避兔电源接口插错。
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2013.1.0.0.5a82423dS3Tsph&id=608476917532
DDR3电压为1.5V,DDR3L电压为1.35V。
DDR3与DDR3L在大多数情况下兼容,但在Haswell平台下却不完全兼容Intel Haswl处理器,Intel Haswl为了更好的降低功耗,其支持的内存类型只有DDR3L,并不能兼容DDR3。
DDR3内存采用1.5V工作电压,而DDR3L内存则是1.35V工作电压,DDR3L低压内存大约比DDR3标压内存节能2W左右。
DDR3标压内存相比DDR3L低压内存,性能强了大约10-15%左右。
DDR3L低压内存相比DDR3标压内存要略便宜一些
自DDR内存面世以来,由于它的大容量、高带宽、良好的兼容性使它可以快速地占领市场并沿用至今。从DDR、DDR2、DDR3到DDR4,DDR系列的内存长度并没有改变(133.35±0.15mm),变化的部分是针脚的数量和间隔,DDR内存有184个针脚、DDR2和DDR3内存有240个针脚、DDR4内存有284个针脚。
DDR内存随着迭代升级工作电压也在不断的降低,DDR内存工作电压是2.5V、DDR2内存工作电压是1.8V、DDR3工作电压是1.5V、DDR4则降到了1.2V,内存电压降低意味着更节能,这样移动设备的续航会提高。但并不见得电压越低就越好,比如超频一般是通过提高电压来获得更高的性能。
家庭数据存储中心,安全很重要,RAID备份是需要的,如果硬盘在RAID卡的支持列表里,可以被顺利识别。
硬盘尺寸有两种,一种是3.5英寸硬盘,另外一种就是2.5英寸硬盘。
当前主流硬盘接口为 PCIe和SATA 两类,二者区别如下:
SATA(Serial AT Attachment, 串行ATA)是硬盘常用的一种连接接口,用于与系统进行数据通信。它创建于2003年,这意味着它有很多时间将自己巩固为当今最广泛使用的连接类型之一。
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可以视为与主板更直接的数据连接。它通常用于显卡等设备,这些设备也需要极快的数据连接。
SATA 3.0是最流行的SSD形式,其理论传输速度为6 Gb / s(750 MB / s)。但是由于在编码传输数据时出现了一些物理偏差,它实际上具有4.8 Gb / s(600 MB / s)的实际传输速度。
PCIe 3.0的有效传输速度为每通道985 MB / s,由于PCIe设备可支持1x,4x,8x或16x通道,因此您可以将潜在的传输速度提高到15.76 GB / s。
接口有AHCI协议与NVMe协议,AHCI较旧,专为HDD和SATA而设计,这意味着使用AHCI的PCIe SSD可能无法发挥其最大潜力。NVMe专为与PCIe配合使用而设计,因此性能更佳。
优势:
PCI-E的最大优势是总线结构简单、成本低、设计简单;
SATA优势是非常成熟,主控具备了强大的纠错能力,与PATA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SAS接口
(Serial Attached SCSI)即串行连接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术,连接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采用串行技术以获得更高的传输速度,并通过缩短连结线改善内部空间等。SAS是并行SCSI接口之后开发出的全新接口。此接口的设计是为了改善存储系统的效能、可用性和扩充性,并且提供与SATA硬盘的兼容性。
以往我们都是通过SCSI或者SATA接口及硬盘来完成数据存储工作。正因为SATA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多方面的优势,才会让更多的人考虑能否存在一种方式可以将SATA与SCSI两者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同时发挥两者的优势了。在这种情况下SAS应运而生。
SATA 接口
SATA是Serial AT Attachment的缩写,即串行ATA接口,是将主机总线适配器连接到大容量存储设备(如硬盘驱动器,光驱和固态驱动器)的计算机总线接口。
2000年11月由“Serial ATA Working Group”团体所制定,取代旧式PATA(Parallel ATA或旧称IDE)接口的旧式硬盘,因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目前已经成了桌面硬盘的主力接口。
相同点
SATA标准其实是SAS标准的一个子集,二者可兼容
SAS和SATA相同点在于二者均采用串行技术。采用并行接口时,传输数据和信号的总线是复用的,传输速率会受到一定限制。如若提高传输速率,那么传输的数据和信号往往会产生干扰,导致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串行接口技术就产生了。
区别
SAS | SATA | |
---|---|---|
含义 | 串行连接SCSI,串行连接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 串行ATA或串行高级技术 |
性能 | 相比SATA,SAS在磁盘性能上更占优势。主要得益于强大SCSI指令集(包括SCSI指令队列)、双核处理器,以及对硬件顺序流处理的支持。SAS硬盘支持双向全双工模式,为同时发生的读写操作提供了两路活动通道。 | 只能提供单通道和半双工模式,无疑弱了不少。 |
价格 | 更高性能的SAS硬盘自然更昂贵些,居高不下的价格也影响了用户的使用和渠道的消化能力 | SATA盘相对低廉,而SATA凭借价格这一巨大优势成为市场主流。 |
应用场景 | 因此SAS盘多属于企业级(服务器),提供15k和10k的产品,连续读取和iops都比较高。 | SATA盘多为民用 家用类,也有企业用不过多用于入门级。 |
容量 | SAS盘多用于小容量(600G)当然也有容量上T的但是价格就比较昂贵。 | SATA盘多用于大容量(4T) |
接口 | SAS接口中是包含供电线(一体式) | SATA接口中不包含供电线(分开非一体化) |
数据线 | 可长达10m(33ft)长,电源和数据融合成一个连接。 | 狭窄,可以达到一米(约3英尺)长,电源和数据分为两个连接。 |
PATA power
、factory jumper settings
、SATA数据接口
、SATA供电接口
。
通过对比,大家可以发现SMR叠瓦盘的优点其实没什么意义,就是价格低了一丢丢,体积更小对于台式机来说没什么用,毕竟都是装在机箱里的,当然了笔记本除外,因为笔记本空间有限,为了能在2.5英寸的体积内尽可能的提高数据密度只能装叠瓦盘了。但要说到SMR的缺点,恐怕不少人接受不了的,它的读写性能跟CMR磁盘比确实是下降了太多。所以大家采购硬盘的时候尽量避免买到SMR叠瓦盘。
至于怎么分辨SMR也很简单,选购机械硬盘的时候尽量选择7200转64MB缓存的,不要选5400转256缓存的就可以了。一般来说1TB内的硬盘都是CMR机械硬盘,只有2TB以上才会有SMR叠瓦盘。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技术 | 含义 |
---|---|
RAID 0 | 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在RAID 0中配置4块以上的硬盘,对于一般应用来说是不明智的。 |
RAID 1 | 两块硬盘数据完全镜像,安全性好,技术简单,管理方便,读写性能均好。因为它是一一对应的,所以它无法单块硬盘扩展,要扩展,必须同时对镜像的双方进行同容量的扩展。因为这种冗余方式为了安全起见,实际上只利用了一半的磁盘容量,数据空间浪费大。 |
RAID 0+1 | 综合了RAID 0和RAID 1的特点,独立磁盘配置成RAID 0,两套完整的RAID 0互相镜像。它的读写性能出色,安全性高,但构建阵列的成本投入大,数据空间利用率低。 |
RAID 5 |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 5阵列可以有n-1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它和RAID 3最大的区别在于校验数据是否平均分布到各块硬盘上。RAID 5具有数据安全、读写速度快,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应用非常广泛,但不足之处是如果1块硬盘出现故障以后,整个系统的性能将大大降低。 |
RAID 1、RAID 0+1、RAID 5阵列配合热插拔(也称热可替换)技术,可以实现数据的在线恢复,即当RAID阵列中的任何一块硬盘损坏时,不需要用户关机或停止应用服务,就可以更换故障硬盘,修复系统,恢复数据,对实现高可用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捷硬盘在硬盘型号里标明不同类型及使用级别。
建议用超细超六类网线,JD有售,颜值,走线都很美观,不必使用屏蔽线。
如果有超静音需求,建议更换猫扇,那感觉谁用谁知道,确实不错。当然同等档位,风量也有所降低。
路由器或交换机十分建议多千兆网口,不比追求万兆网口,除非有特殊需求。因为即使有万兆网口, PC也得同样配备万兆网口,之后还得磁盘读写跟得上。一连串的升级,好比木桶原理,最短的短板决定你的网络传输速度。
NAS 可以和软路由合而为一,网上的一种参考拓扑如下
阵列卡的全称叫磁盘阵列卡 是用来做 RAID(廉价冗余磁盘阵列)的。磁盘阵列是一种把若干硬磁盘驱动器按照一定要求组成一个整体,整个磁盘阵列由阵列控制器管理的系统。冗余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技术1987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最初的研制目的是为了组合小的廉价磁盘来代替大的昂贵磁盘,以降低大批量数据存储的费用(当时RAID称为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 廉价的磁盘阵列),同时也希望采用冗余信息的方式,使得磁盘失效时不会使对数据的访问受损失,从而开发出一定水平的数据保护技术。
类型 | 含义 |
---|---|
IDE阵列卡 | 以前主要用在一些数据重要或要接很多个硬盘的服务器与工作站电脑中,可以支持 RAID 0、1、0+1、3、5。 现基本上已经淘汰了 |
SATA阵列卡 | 主要作用于大容量数据存储、网吧、数据安全等服务器领域,同时一些低端卡也满足了一些家用客户的需求,能够支持 RAID 0、1、0+1、5 、6。 |
SCSI阵列卡 | 使用在高端工作站或者是服务器中,可以支持很多块SCSI接口的硬盘。能够支持RAID 0、1、0+1、3、5 。这种阵列卡性能很好速度很快 当然价格也比较高。不过,现基本上已经淘汰了。 |
SAS阵列卡 | 主要使用在一些高端工作站与服务器中,已经取代了昔日的SCSI接口,并且可以兼容SATA接口硬盘,能够支持 RAID 0、1、0+1、5 、50、6、60。 |
磁盘阵列有许多优点:首先,提高了存储容量;其次,多台磁盘驱动器可并行工作,提高了数据传输率;提供校验和冗余,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RAID技术确实提供了比通常的磁盘存储更高的性能指标、数据完整性和数据可用性,尤其是在当今面临的I/O总是滞后于CPU性能的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RAID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个缺口。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