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jax/output/CommonHTML/config.js
前往小程序,Get更优阅读体验!
立即前往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社区首页 >专栏 >佳作推荐 | 王璋及合作者揭示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菌群-宿主互作机制

佳作推荐 | 王璋及合作者揭示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道菌群-宿主互作机制

作者头像
SYSU星空
发布于 2022-12-31 03:07:19
发布于 2022-12-31 03:07:19
4100
举报

8月22日,Nature Microbiology (IF2021=30.964) 在线发表了华南师范大学生态科学研究所王璋研究员团队的科研成果:Multi-omics analyses of airway host-microbe interaction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dentify potential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该论文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患者进行深度多组学分析,结合体内外功能实验,揭示了慢阻肺呼吸道微生物。

该研究由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市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共同合作完成。王璋(华南师范大学)、陈荣昌(深圳市人民医院)、周宏伟(南方医科大学)为共同通讯作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Emad El-Omar教授、美国加州大学Jack Gilbert教授,美国罗格斯大学Martin Blaser教授、加拿大McMaster大学Martin Stampfli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美格基因创始人束文圣教授参与该研究并对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与修改提供指导。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7YFC1310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0112、3217010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A1515011395)、深圳市科创委项目(KCXFZ202002011008256)、以及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C2019001)的支持。

热烈祝贺王璋研究员及其团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论文解读如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气道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多组学分析确定了潜在的治疗干预措施

期刊:Nature Microbiology

时间:2022-08-22

影响因子:30.964

DOI: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2-01196-8

- 摘要 -

呼吸道微生物组在慢阻肺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清楚。通过对我国广州和深圳两地99名慢阻肺患者和36名健康个体痰液宏基因组、代谢组、宿主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我们绘制了慢阻肺气道微生物组-宿主互作图谱。通过序贯中介效应分析,整合多组学数据,评估微生物组与慢阻肺主要炎症内型(嗜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细胞炎症)的联系。利用微生物遗传信息和已知的“代谢物-宿主基因”互作信息,提出了潜在的“微生物-代谢物-宿主”互作假说。其中,嗜中性粒细胞炎症慢阻肺中关键假说之一是气道乳杆菌驱动的色氨酸代谢发生改变,这一变化与吲哚-3-乙酸(IAA)减少有关,IAA的减少通过宿主白细胞介素-22(IL-22)信号通路来潜在影响气道炎症与细胞凋亡。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气道微生物组来源的IAA通过IL-22介导的巨噬-上皮互作减轻气道炎症、肺气肿和肺功能下降。通过鼻内接种两株气道乳杆菌,可补充气道IAA水平并重现其对小鼠的保护作用。该研究为靶向气道微生物-宿主互作的治疗手段提供理论依据。

- 引言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居世界死亡原因第四位,其特征是不可逆的肺功能下降,由气道炎症、肺气肿和肺泡损坏导致。慢阻肺具有异质性,不同的临床表型背后对应不同的病理生理模式(内型,Endotype)。嗜中性粒细胞炎症和嗜酸性细胞炎症是慢阻肺的两种主要炎症内型,其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气道微生物组特征,并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众多证据表明,气道微生物组与慢阻肺表型和内型相关,气道微生态失衡可能导致气道炎症的发生。然而,我们对气道微生物组功能特性、代谢活动和与宿主免疫系统的互作缺乏了解,对气道微生物组参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认知甚少。本团队近期通过多组学荟萃分析预测了气道微生物组与宿主相互作用影响慢阻肺发生发展可能方式(Wang et al. ISME J, 2020)。在本研究中,我们进一步围绕“微生物-代谢-宿主”轴,对来自广东省两个临床中心的慢阻肺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进行了深入的多组学分析。我们对每个痰液样本宏基因组测序深度超过2亿reads,以保证在较高宿主核酸比例情况下足量的微生物覆盖率。同时测定了痰液代谢组和宿主转录组,并检测了部分人群痰液和血清中280种炎症相关蛋白。我们提出了一种识别与嗜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细胞炎症相关慢阻肺“微生物-代谢-宿主”互作的分析策略,并通过体内外功能实验验证假设,以阐明气道微生物组在慢阻肺中的作用。

- 结果 -

慢阻肺痰液宏基因组

COPD sputum metagenomes

我们收集了广州与深圳两地共99例慢阻肺患者和36例健康对照的诱导痰进行多组学分析。在广州和深圳队列中,均观察到慢阻肺患者与对照组的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图1a)。在慢阻肺患者中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相对丰度增加最为显著,中间普雷沃菌(Prevotella intermedia)的相对丰度减少最为显著(图1b)。KEGG富集分析发现细菌运输系统和氨基酸生物合成模块在慢阻肺患者中富集,而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模块在健康人中富集。不同的模块组分别与痰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关,提示内型特异性的宏基因组特征(图1c)。基于序列组装与分箱,我们重建了气道宏基因组物种(MGS),其中384个MGS包括所有主要门水平的66个种及40属(图1d),占总系统发育多样性的37.4%。

图1. 慢阻肺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气道宏基因组图谱

(a)慢阻肺患者和健康组在菌群分类和功能上具有差异,且该差异独立于广州或深圳数据集;(b)慢阻肺患者和健康组之间31个差异丰富物种箱线图;(c)在广州和深圳数据集中,慢阻肺患者和健康组之间存在差异KEGG模块;(d)符合中等质量及以上的384个MGS,其完整度、污染度、及在慢阻肺患者与健康对照中的变化幅度。

慢阻肺气道代谢组、宿主转录组和蛋白质组

COPD sputum metabolomes, host transcriptomes and proteomes

对痰液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发现了1671个代谢分子,部分在慢阻肺患者与健康个体之间差异显著(图2a)。通过WGCNA分析,将所有代谢物组合并成128个共有丰度模块,其中COPD组分别有37个和24个模块显著上调或下调(前十个模块如图2b所示)。在宿主转录组中,19142个基因被整合至497个共丰度模块。其中126个模块在慢阻肺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并可富集到生物途径(前十个模块如图2c所示)。通过对280种炎症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确定了慢阻肺患者和对照组之间差异表达的60种痰液蛋白和38种血清蛋白(图2d)

图2. 慢阻肺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气道代谢组、宿主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图谱

(a)主成分分析表明,慢阻肺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在代谢组、宿主转录组、痰液和血清蛋白表达显著差异;(b)痰液代谢组差异共丰度模块(前10个);(c)宿主转录组差异共丰度模块(前10个);(d)痰液和血清差异蛋白。

多组学联合分析

Integrated multi-omics for COPD microbe–host interactions

假设气道菌群产生或消耗代谢分子,其对宿主基因表达的影响在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慢阻肺中存在差异。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我们沿着“菌群-代谢-宿主”轴的多组学模块进行了序贯中介效应分析,以评估微生物组(MetaG)依次通过代谢组(MetaB)、宿主转录组(HostT)、和蛋白质组(HostP)对宿主表型(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影响。我们发现,相对于嗜酸性慢阻肺,嗜中性慢阻肺具有更强的“微生物-宿主”关联效应。基于现有数据库(KEGG、MetaCyc、STITCH等),我们提取“微生物-代谢物”及“代谢物-宿主”互作的生物学信息,对具有显著中介效应的多组学模块进行功能注释。最终确定了620和134条分别与嗜中性与嗜酸性慢阻肺相关的“微生物组-代谢组-宿主转录组”互作链条,其中146和39条进一步与痰或血差异蛋白表达关联。

为评估多组学模块关联在各自炎症环境中的重要性,我们使用每组关联的多组学模块进行随机森林回归,预测痰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对于中性粒细胞炎症,我们发现了一条与色氨酸代谢相关的互作链条具有较高预测功效。其中,代谢组MetaB-M056模块中吲哚-3-乙酸(IAA)代谢物与宏基因组中色氨酸分解代谢途径(P00380)关联,基于IAA与Cyclin D1相互作用的证据,该MetaB模块又与富集至白细胞介素-22(IL-22)信号通路的宿主转录组模块HostT-M318相关联(图3)。同时,MetaB-M056与富集至上皮细胞凋亡、IL-1信号和氧化应激的HostT模块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图3)。痰TNF-alpha、IL-1beta、IL-6以及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以上HostT模块相关性最为显著(图3)。这些结果共同支撑了一个假说,即慢阻肺气道菌群中色氨酸代谢途径的改变可能导致IAA降低,进而导致对中性粒细胞炎症和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丧失。

通过对384个MGS进行物种留一法分析,我们确定了每种宏基因组模块及其中KO的关键驱动物种,发现对P00380与代谢模块M056关联驱动最大的物种为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其次是缓症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和微黄奈瑟菌(Neisseria subflava)。我们发现唾液乳杆菌可贡献IAA合成基因K01426的丰度变化。通过基因水平的物种注释结果分析,进一步发现口腔乳杆菌(Lactobacillus oris)可贡献K01426的丰度变化。

嗜中性粒细胞慢阻肺中,其他高预测性“菌群-代谢物-宿主”关联包括酪氨酸降解(M00044)和富马酸生成(在MetaB-M100中)、天冬氨酸代谢(P00250)和谷氨酸生成(在MetaB-M006中)。两组关联均与中性粒细胞趋化性以及sRAGE和IL-17A表达有关,但方向相反(图3)。对于嗜酸性慢阻肺,最具预测性的关联是甘油磷脂代谢(P00564)和胆碱生成(在MetaB-M123中),其与嗜酸性趋化性以及IL-5和eotaxin-2表达有关(图3)

图3. 慢阻肺不同炎症内型相关“菌群-代谢物-宿主”互作关联图谱

气道微生物来源IAA改善肺功能下降、炎症反应和组织细胞凋亡

IAA ameliorates lung function decline, inflammation and apoptosis

为明确气道IAA的来源,鼻内注射抗生素显著降低了小鼠肺部菌载量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IAA水平;同时,抗生素灌胃未显著降低小鼠肺部菌载量且未改变BALF IAA水平,表明IAA来源于气道菌群(图4a)。通过连续4周,每周注射脂多糖(LPS)和弹性蛋白酶(ELT)建立小鼠肺气肿模型。在肺气肿模型小鼠中,腹腔内注射IAA可减轻肺功能下降、肺气肿、组织损伤、胶原增殖收缩以及TNF-alpha、IL-1beta、IL-6和IL-17A的水平(图4b、c)。IAA提高了小鼠肺中IL-22和Cyclin D1的水平(图4),验证了人群发现。同时,我们在经典慢阻肺熏烟模型小鼠中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

IAA减轻肺组织凋亡,改变了凋亡蛋白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图4e-g)。在用芳香烃受体(AhR)抑制剂处理的小鼠中,IAA诱导的肺功能恢复和IL-22合成的作用被消除(图4h),这表明IAA的作用依赖于AhR。IL-22的中和作用逆转了IA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但对炎症介质的表达没有显著影响(图4i)。在慢阻肺模型中,IAA导致肺泡和肺间质巨噬细胞产生的IL-22比其他细胞来源(ILC-3、CD4 T细胞、NKT细胞)增幅更大(图4j)

细胞水平上,使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体外处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可降低IL-22的产生,而IAA恢复了CSE刺激的巨噬细胞的IL-22水平。上述结果在小鼠原发性肺泡巨噬细胞中也得到了验证。IL-22处理CSE刺激的小鼠肺上皮细胞系MLE12,可以减轻细胞凋亡,促进上皮重塑。Bax/Bcl-2比值的改变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也重现了小鼠实验的结果。在RAW264.7-MLE12共培养系统中,IAA处理RAW264.7可显著减少MLE12细胞的凋亡,这种作用可通过中和IL-22逆转,表明IL-22可能介导肺“巨噬-上皮”互作来缓解上皮凋亡。

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唾液乳杆菌(L. salivarius)和口腔乳杆菌(L. oris)这两种乳杆菌作为气道IAA潜在产生菌的作用。单独接种口腔乳酸杆菌和唾液乳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后,小鼠BALF中的IAA显著增加(图4k)。接种两种乳酸菌可同时减缓肺功能下降、组织损伤和细胞凋亡,并降低了气道IL-1beta、IL-6和IL-17A的水平(图4k)

图4. IAA可改善肺功能下降、中性粒细胞炎症和细胞凋亡

(a)鼻内使用抗生素时,气道IAA水平降低;(b)肺气肿小鼠模型中,鼻内注射IAA缓解肺功能下降;(c)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示肺气肿小鼠模型中,IAA减少了组织损伤;(d)在肺气肿小鼠模型中,IAA增加了气道IL-22水平;(e)在肺气肿小鼠模型中,IAA降低了肺组织凋亡率;(f)四组处理代表性HE染色的肺切片图像和TUNEL荧光图像;(g)免疫印迹结果展示IAA改变肺气肿小鼠模型claudin-1、occludin、Bax、Bcl-2和cleaved-caspase-3的表达;(h)AhR被抑制后IAA作用下IL-22水平降低;(i)IL-22被中和后IAA对肺功能的影响被消除;(j)在肺气肿小鼠模型中,IAA可增加IL-22+肺泡巨噬细胞(F4/80+CD11c+CD11b-IL-22+)的数量;(k)在肺气肿小鼠模型中,鼻内接种唾液乳杆菌(LS)、口腔乳杆菌(LO)及其混合培养(LS+LO)后,IAA水平升高,Bax、Bcl-2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发生改变。同时,鼻内接种铜绿假单胞菌后IAA水平亦升高。

- 讨论 -

本研究通过微生物组与宿主多组学分析,绘制了气道“微生物-代谢-宿主”相互作用的全景图谱。与嗜酸性慢阻肺相比,嗜中性慢阻肺有更显著的气道“微生物-宿主”关联。我们通过沿“微生物组-代谢物-宿主”轴的序贯中介效应分析评估多组学关联,并利用微生物遗传信息和代谢物-靶标配对信息,确定“微生物-宿主”互作的机制假说。数据揭示的一个潜在关键假说是气道微生物组产生IAA可能缓解慢阻肺嗜中性粒细胞炎症和上皮细胞凋亡。通过体内外实验,我们发现IAA可通过肺巨噬细胞中产生IL-22来减轻组织凋亡,从而缓解肺气肿和肺功能下降,但我们不能排除其他IL-22主要来源细胞(如CD4 T、ILC3、NKT细胞)对该通路的贡献。我们确定了两株乳杆菌作为潜在的气道IAA产生菌,具有气道炎症与组织凋亡的保护功效,但同时我们发现气道病原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也可产生IAA,进一步提示复杂的气道菌群宿主互作效应。本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相对较少的研究人群、痰液对下呼吸道的不完全表征、小鼠模型不能完全模拟慢阻肺人群表型、以及缺乏对嗜酸性慢阻肺的机制证据等。尽管如此,本研究结果表明气道微生物组可通过代谢活动调控慢阻肺关键病理生理特征,为靶向微生物-宿主互作的慢阻肺潜在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机制基础。

参考文献

Zhengzheng Yan, Boxuan Chen, Yuqiong Yang, Xinzhu Yi, Mingyuan Wei,Gertrude Ecklu-Mensah et al., Nature Microbiology. Multi-omics analyses of airway host–microbeinteraction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 identify potential therapeuticinterventions.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2-08-23,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微生态与微进化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翻译--肺微生物组与肺癌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微生物群通过多种途径向人体提供益处或疾病易感性。在糖尿病、肥胖症和慢性胃病等系统疾病中,常发现人体微生物体共生平衡的破坏。新出现的证据表明,微生物区系的失调也可能在多个层面上发挥重要的致癌作用,例如通过影响代谢、炎症或免疫途径。虽然肠道微生物群对消化道肿瘤的影响已被广泛探讨,但很少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肺癌之间的相互作用。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微生物和微生物区系失调与肺癌的发生有关。在这篇小型综述中,我们简要地总结了目前描述肺微生物群与肺癌的关系的研究成果。我们进一步讨论了肺微生物群在肺癌发生中的作用和影响肺癌治疗的潜在机制。更好地了解肺癌与肺微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肺癌早期预防和个性化治疗的创新策略的制定。
用户1075469
2020/03/03
7300
微生物群对肺内稳态和疾病的作用
作为气体交换的地方,肺部不断暴露于环境刺激之下,例如过敏原,微生物和微生物污染物。独立于培养的微生物分析技术(例如16S rRNA测序)的发展,已经发现肺部不是无菌的,事实上,它们被不同的微生物群落所占据。肠道微生物在调节粘膜稳态和防御方面的功能已得到广泛研究; 然而,肺部微生物在调节免疫和体内平衡方面的潜在功能研究才刚刚起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微生物群与肺体内平衡和疾病的相关性。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描述了呼吸系统中微生物群的分布和组成,并讨论了肺微生物群在健康和急性/慢性肺病中的潜在功能。另外,我们也讨论了对肠 - 肺轴的认识,因为最近几项研究揭示了这种肠道,肺和微生物群的免疫学相互作用。
用户1075469
2020/03/03
9670
单细胞空间宏基因组揭秘微生物群对癌症空间和细胞异质性的作用2
鉴于肿瘤内菌群在单个肿瘤组织中具有异质性分布,试图确定这种空间分布是否与TME内的不同功能相关(DSP技术),这里当然选择了丰度最高的前几种微生物。
追风少年i
2022/12/14
7250
单细胞空间宏基因组揭秘微生物群对癌症空间和细胞异质性的作用2
综述精读 | 中性粒细胞从保护到致病的多种作用 | Nat.Immunol.
生信菜鸟团
2024/12/27
7070
综述精读 | 中性粒细胞从保护到致病的多种作用 | Nat.Immunol.
Immunity:菌群研究里程碑,可有效筛选供者菌群
文章思路:肠道微生物菌群的重要性→粪便移植手术对多种疾病治疗的可行性→粪便移植手术治疗炎症性肠病→如何有效筛选供者菌群→找到了一种判定的方法:菌群对T细胞亚群比例的影响与对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效果相关
用户6317549
2019/09/24
1.1K0
Immunity:菌群研究里程碑,可有效筛选供者菌群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病机制的分子与细胞基础
摘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引起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类鼻疽的潜在病原。明确该疾病致病机理及其宿主与病原的互作将加强对该条件致病菌的发病机制的理解。本研究从影响细菌致病性的毒力因子和病原与宿主互作两个方面阐述类鼻疽伯克霍德尔菌的致病机理,为该菌的有效控制提供可能的机制。
Y大宽
2019/06/11
1.5K0
单细胞时代 || 宿主-微生物组相互作用
Host-Microbiome Interactions in the Era of Single-Cell Biology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1/03/10
1.6K0
单细胞时代 || 宿主-微生物组相互作用
综述 | Nature | 更新一下关于 2 型免疫的认知
生信菜鸟团
2025/02/03
2070
综述 | Nature | 更新一下关于 2 型免疫的认知
微生物群-肠道-大脑轴:从运动到情绪
脑肠轴在维持体内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内在和外在信号影响因子通过脑肠轴调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最近,微生物群落作为调节肠脑信号传导的重要作用已经显现,微生物-肠道-脑轴的概念已经提出。本文描述了微生物脑肠轴在调节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影响肠易激综合征、情绪和情感障碍等疾病。本文还研究了支撑这些疾病的重叠生物学结构,特别强调了神经递质血清素,它在胃肠道和大脑中都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动物研究已经显示出很大的前景,但在这些发现转化为患者群体的诊断和治疗益处之前,还需要更多研究成果。本文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
用户1279583
2022/06/13
1.1K0
微生物群-肠道-大脑轴:从运动到情绪
综述 | 肿瘤与宿主之间的代谢互作塑造了肿瘤的大环境 | Nat.Rev.Cancer
◉ 宿主因素、肿瘤、其微环境和大环境之间的交流途径:肿瘤细胞固有的遗传改变和局部环境(包括免疫细胞、组织驻留细胞和营养可用性)影响肿瘤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微环境)。◉ 这种微环境也受到宿主状态和行为的影响,包括与衰老相关的改变、饮食、运动、慢性药物(如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代谢紊乱、遗传以及宿主的微生物组组成。◉ 相反,癌症和宿主因素通过主要在肝脏、大脑和免疫系统中诱导变化来影响全身代谢状况,这些变化反过来又导致全身性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癌症恶病质。◉ 此外,肿瘤可以通过释放分子成分、细胞因子和胞外囊泡来改变远处组织,这些有利于转移前生态位的形成。◉ 总体而言,这些过程调节了肿瘤的大环境,影响了癌症的发展进程。
生信菜鸟团
2025/04/11
940
综述 | 肿瘤与宿主之间的代谢互作塑造了肿瘤的大环境 | Nat.Rev.Cancer
围绕中性粒细胞,生信能做什么
上周我们提到NETs相关的基因集,很多生信文章围绕它们做了预后分析。但NETs毕竟只是中性粒的表型之一,围绕中性粒细胞,还有没有其他东西可做呢?
生信菜鸟团
2025/02/18
1200
围绕中性粒细胞,生信能做什么
Annu. Rev. Phytopathol. (全文翻译)| 宿主植物对细菌生长和行为的调控
2024年6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Kenichi Tsuda团队于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发表了题为Regulation of Bacterial Growth and Behavior by Host Plant的综述论文。 综述总结了植物如何利用物理屏障、控制共享资源如水和营养物质、以及产生抗菌分子来调控细菌的生长和行为。论文还强调植物利用专门的代谢物质来支持或抑制特定的细菌,从而选择性地招募与植物相关的细菌群落并调节其功能。在未来进一步解析植物选择促进植物健康的微生物群的确切机制将有助于通过部署定制微生物群或调节局部微生物群来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小汪Waud
2024/07/12
3930
Annu. Rev. Phytopathol. (全文翻译)| 宿主植物对细菌生长和行为的调控
肥胖和食物成瘾中脑 - 肠道 - 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
添加微信号siyingyxf或18983979082咨询(电话18580429226,杨晓飞)。(文末点击浏览)
用户1279583
2022/02/28
8550
肥胖和食物成瘾中脑 - 肠道 - 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
时空月速览 | 179篇文章,追踪发育/再生/演化/疾病前沿研究(2022年12月)
.近年来,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技术快速发展,多年被Nature Methods评为年度技术,且在生命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更快速地了解单细胞空间组技术研究和应用的科研前沿,华大时空联合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CNGBdb)联合推出《时空月速览》专栏,每月分享单细胞空间组学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遴选重要研究成果并解读分享。
尐尐呅
2023/03/02
4700
时空月速览 | 179篇文章,追踪发育/再生/演化/疾病前沿研究(2022年12月)
Gastroenterology:益生菌长双歧杆菌NCC3001能降低抑郁评分并改变大脑活动
背景与目的:益生菌可以减轻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症状,但其对精神疾病的影响知之甚少。我们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以评估长双歧杆菌NCC3001(BL)对IBS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用户1279583
2021/12/31
1.6K0
Gastroenterology:益生菌长双歧杆菌NCC3001能降低抑郁评分并改变大脑活动
Genome Research |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大研究院合作解析新冠轻重症患者血浆cfRNA特征谱
2022年1月21日,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团队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下简称“华大研究院”)联合科研团队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Genome Research (IF: 9, 一区杂志,冷泉港出版,专注于计算分析类文章)上发表了题为Plasma cell-free RNA characteristics in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论文。该文通过解析新冠轻重症患者血浆游离RNA (cfRNA)特征谱,填补了新冠在血浆游离RNA (cfRNA)特征谱研究领域的空白,揭示了新冠可能的发病机制。
生信宝典
2022/03/27
5780
Genome Research |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大研究院合作解析新冠轻重症患者血浆cfRNA特征谱
“成熟”:中性粒细胞命运的十字路口?
成熟一直是中性粒细胞研究的重点,最早讲中性粒细胞成熟的文献可追溯至1957年发表于Blood的The role of the mature neutrophil in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acute leukemia
生信技能树jimmy
2024/06/25
4660
“成熟”:中性粒细胞命运的十字路口?
文献 | 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反应、耐药性和毒性的标志
使用免疫检查点封锁 (ICB) 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然而,反应仅限于一部分患者,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irAE) 可能会产生问题,需要停止治疗。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影响 ICB 反应和毒性的宿主内在和外在因素。在过去十年中,我们对宿主内在因素(如宿主基因组、表观基因组和免疫)的影响的理解有了长足的发展,对这些因素以及肿瘤和免疫的共同进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我们开始了解急性和累积暴露——宿主内部和外部(即暴露组)——对宿主生理和治疗反应的影响。这些共同代表了当今对 ICB 的反应、耐药性和毒性的标志。建立在这些标志上的机会是有充分理由的。
DoubleHelix
2023/09/06
7760
文献 | 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反应、耐药性和毒性的标志
Nature Aging:中国科学家通过大规模、多种族人群研究揭示肠道菌群的性别、年龄特征 | CNGBdb支撑发表科研成果速递
近日,《自然-衰老》(Nature Aging) 2021年首刊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平谷医院合作取得的最新成果“Sex- and age-related trajectories of the adult human gut microbiota shared across populations of different ethnicities”。
尐尐呅
2022/04/01
4720
Nature Aging:中国科学家通过大规模、多种族人群研究揭示肠道菌群的性别、年龄特征 | CNGBdb支撑发表科研成果速递
Nat. Biotechnol.|基于深度学习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中识别抗菌肽
本文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军及陈义华共同通讯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的文章《Ident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using deep learning》。作者结合了包括LSTM、Attention和BERT在内的多种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模型,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管道,用于从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数据中识别候选抗菌肽(AMP)。在被确定为候选AMP的2349个序列中,化学合成了216个,其中显示出抗菌活性的有181个。并且,在这些多肽中,大多数与训练集中AMP的序列同源性低于40%。对11种最有效的AMP的进一步表征表明,它们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具有很高的疗效,并且对细菌性肺部感染的小鼠模型显示出了细菌负荷降低10倍的效果。该研究展示了机器学习方法从宏基因组数据中挖掘功能肽并加速发现有前景的AMP候选分子以进行深入研究的潜力。
DrugAI
2022/03/25
6580
Nat. Biotechnol.|基于深度学习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中识别抗菌肽
推荐阅读
翻译--肺微生物组与肺癌之间的相互作用
7300
微生物群对肺内稳态和疾病的作用
9670
单细胞空间宏基因组揭秘微生物群对癌症空间和细胞异质性的作用2
7250
综述精读 | 中性粒细胞从保护到致病的多种作用 | Nat.Immunol.
7070
Immunity:菌群研究里程碑,可有效筛选供者菌群
1.1K0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病机制的分子与细胞基础
1.5K0
单细胞时代 || 宿主-微生物组相互作用
1.6K0
综述 | Nature | 更新一下关于 2 型免疫的认知
2070
微生物群-肠道-大脑轴:从运动到情绪
1.1K0
综述 | 肿瘤与宿主之间的代谢互作塑造了肿瘤的大环境 | Nat.Rev.Cancer
940
围绕中性粒细胞,生信能做什么
1200
Annu. Rev. Phytopathol. (全文翻译)| 宿主植物对细菌生长和行为的调控
3930
肥胖和食物成瘾中脑 - 肠道 - 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
8550
时空月速览 | 179篇文章,追踪发育/再生/演化/疾病前沿研究(2022年12月)
4700
Gastroenterology:益生菌长双歧杆菌NCC3001能降低抑郁评分并改变大脑活动
1.6K0
Genome Research | 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大研究院合作解析新冠轻重症患者血浆cfRNA特征谱
5780
“成熟”:中性粒细胞命运的十字路口?
4660
文献 | 对免疫检查点阻断的反应、耐药性和毒性的标志
7760
Nature Aging:中国科学家通过大规模、多种族人群研究揭示肠道菌群的性别、年龄特征 | CNGBdb支撑发表科研成果速递
4720
Nat. Biotechnol.|基于深度学习从人体肠道微生物群中识别抗菌肽
6580
相关推荐
翻译--肺微生物组与肺癌之间的相互作用
更多 >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