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我做的两项工作,有一些坎坷,也让我有一些感悟和收获。
项目A是上个月,对一个强技术的产品新版本输出运营方案。这个新版本并非我全程参与,主要是负责技术方案确定后的页面交互设计工作。
项目B是上周,我需要对一条产品线做新的半年规划,这条产品线之前一直是另一名同学负责的,我负责了页面交互设计工作。
在接受任务后,我“快速行动”,查阅了目前了解到的一些资料,按照自己的理解,完成输出。然后被老板diss,主要是内容有遗漏,重点有偏差。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我自己后来反思,总结了三个关键点:
由于这两个项目我没有全程参与,对其中的一些背景和技术方案等并不完全清楚。
以项目A为例,技术方案PPT中已经有技术负责人的技术点总结和功能描述,但是我只是简单研究了技术方案文档,甚至都没有找技术同学沟通,索要更多的相关材料。这导致我输出的运营方案在源头是就丢失了一些东西,更多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少了一些技术深度。
以项目B为例。如果要做半年规划,就应该要了解之前的产品整体规划。但是由于其他任务的干扰,我也遗漏了这项材料收集和学习工作。
在完成一项工作后,如果你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请富有经验的同事看一下。比如产品规划,可以找技术负责人看一下;比如运营方案,可以找产品策划或运营的同学体验下。一般可以看出以下几类问题:
- 在技术上无法实现
- 文案无法理解
- 交互体验很差
- 与之前某次老板提到的不一致
对灰度体验不要过于理想化。由于大家都很忙,它所能发现一般会是文案上或交互体验上的问题,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操作。比如项目B,我找到了相关技术同学看了一遍,也只是发现了一些顺序调整之类的小优化。
这时候如果你做好了1背景材料研读,整个方案没有遗漏功能点/卖点,那么加上灰度体验后的他人意见会让你的方案更加完美。
在与设计师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经常会给你提供两个设计方案。一个简单,一个复杂;或者是一个特殊定制化,一个有良好的扩展性。在这里,我们不谈锚定效应,锚定效应在职场里会像是小聪明。就谈谈正常planB的好处。
首先,有planB的你显然经过了更多的思考;其次,planB让决策者多了一个选择,让你的方案通过率更高。据说最近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降生》中哪吒的形象制作时画了100多种,也算是动画设计师的超级planB了。
在这两个项目中,我都没有考虑planB,这导致我的思维很受局限,最后的方案也没有很高的高度。
总结一下,接手一个新项目,你可以按照下面这个思维框架来开展工作:
- 首先是了解项目,充分收集和了解背景材料;
- 其次是打磨初稿,请项目老人评审初稿;
-最后是设计planB,要思考有没有另外的方案,能够与当前方案旗鼓相当。
愿天下没有二遍才过的方案。通通一遍过!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