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ake 是一个基于 Lua 的轻量级跨平台构建工具。
它非常的轻量,没有任何依赖,因为它内置了 Lua 运行时。
它使用 xmake.lua 维护项目构建,相比 makefile/CMakeLists.txt,配置语法更加简洁直观,对新手非常友好,短时间内就能快速入门,能够让用户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上。
我们能够使用它像 Make/Ninja 那样可以直接编译项目,也可以像 CMake/Meson 那样生成工程文件,另外它还有内置的包管理系统来帮助用户解决 C/C++ 依赖库的集成使用问题。
目前,Xmake 主要用于 C/C++ 项目的构建,但是同时也支持其他 native 语言的构建,可以实现跟 C/C++ 进行混合编译,同时编译速度也是非常的快,可以跟 Ninja 持平。
Xmake = Build backend + Project Generator + Package Manager + [Remote|Distributed] Build + Cache
尽管不是很准确,但我们还是可以把 Xmake 按下面的方式来理解:
Xmake ≈ Make/Ninja + CMake/Meson + Vcpkg/Conan + distcc + ccache/sccache
新版本中,我们新增了鸿蒙系统的 native 工具链支持,并且实现了一种新的 native 原生 lua 模块的导入支持。另外,我们也对构建速度做了很多的优化,效果非常明显。
我们新增了鸿蒙 OS 平台的 native 工具链编译支持:
$ xmake f -p harmony
xmake 也会自动探测默认的 SDK 路径,当然我们也可以指定 Harmony SDK 路径。
$ xmake f -p Harmony --sdk=/Users/ruki/Library/Huawei/Sdk/...
我们知道,在 xmake 中,可以通过 import 接口去导入一些 lua 模块在脚本域中使用,但是如果一些模块的操作比较耗时,那么 lua 实现并不是理想的选择。 因此,新版本中,我们新增了 native lua 模块的支持,可以通过 native 实现,来达到提速优化的效果,并且模块导入和使用,还是跟 lua 模块一样简单。
使用原生模块时,xmake 会进行两段编译,先会自动编译原生模块,后将模块导入 lua 作为库或二进制,而对于用户,仅仅只需要调用 import 导入即可。
动态库模块的好处是,不仅仅通过 native 实现了性能加速,另外避免了每次调用额外的子进程创建,因此更加的轻量,速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我们可以先定义一个动态库模块,里面完全支持 lua 的所有 c API,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一些第三方的开源 lua native 模块直接引入进来使用。
这里我们也有一个完整的导入 lua-cjson 模块的例子可以参考:native_module_cjson
首先,我们先实现 shared 的 native 代码,所以接口通过 lua API 导出。
./modules/foo/foo.c
#include <xmi.h>
static int c_add(lua_State* lua) {
int a = lua_tointeger(lua, 1);
int b = lua_tointeger(lua, 2);
lua_pushinteger(lua, a + b);
return 1;
}
static int c_sub(lua_State* lua) {
int a = lua_tointeger(lua, 1);
int b = lua_tointeger(lua, 2);
lua_pushinteger(lua, a - b);
return 1;
}
int luaopen(foo, lua_State* lua) {
// 收集add和sub
static const luaL_Reg funcs[] = {
{"add", c_add},
{"sub", c_sub},
{NULL, NULL}
};
lua_newtable(lua);
// 传递函数列表
luaL_setfuncs(lua, funcs, 0);
return 1;
}
注意到这里,我们 include 了一个 xmi.h
的接口头文件,其实我们也可以直接引入 lua.h
,luaconf.h
,效果是一样的,但是会提供更好的跨平台性,内部会自动处理 lua/luajit还有版本间的差异。
然后,我们配置 add_rules("modules.shared")
作为 shared native 模块来编译,不需要引入任何其他依赖。
甚至连 lua 的依赖也不需要引入,因为 xmake 主程序已经对其导出了所有的 lua 接口,可直接使用,所以整个模块是非常轻量的。
./modules/foo/xmake.lua
add_rules("mode.debug", "mode.release")
target("foo")
-- 指定目标为库lua模块
add_rules("module.shared")
add_files("foo.c")
出了动态库模块,我们还提供了另外一种二进制模块的导入。它其实就是一个可执行文件,每次调用模块接口,都会去调用一次子进程。
那它有什么好处呢,尽管它没有动态库模块那么高效,但是它的模块实现更加的简单,不需要调用 lua API,仅仅只需要处理参数数据,通过 stdout 去输出返回值即可。
另外,相比二进制分发,它是通过源码分发的,因此也解决了跨平台的问题。
具体是使用动态库模块,还是二进制模块,具体看自己的需求,如果想要实现简单,可以考虑二进制模块,如果想要高效,就用动态库模块。
另外,如果需要通过并行执行来提速,也可以使用二进制模块。
./modules/bar/bar.cpp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cstdlib>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a = atoi(argv[1]);
int b = atoi(argv[2]);
printf("%d", a + b);
return 0;
}
./modules/bar/xmake.lua
add_rules("mode.debug", "mode.release")
target("add")
-- 指定目标为二进制lua模块
add_rules("module.binary")
add_files("bar.cpp")
对于模块导入,我们仅仅需要调用 import,跟导入 lua 模块的用法完全一致。
./xmake.lua
add_rules("mode.debug", "mode.release")
-- 添加./modules目录内原生模块
add_moduledirs("modules")
target("test")
set_kind("phony")
on_load(function(target)
import("foo", {always_build = true})
import("bar")
print("foo: 1 + 1 = %s", foo.add(1, 1))
print("foo: 1 - 1 = %s", foo.sub(1, 1))
print("bar: 1 + 1 = %s", bar.add(1, 1))
end)
由于插件模块的构建是跟主工程完全独立的,因此,native 模块只会被构建一次,如果想要触发增量的插件编译,需要配置上 always_build = true
,这样,xmake 就会每次检测插件代码是否有改动,如果有改动,会自动增量构建插件。
首次执行效果如下:
ruki-2:native_module ruki$ xmake
[ 50%]: cache compiling.release src/foo.c
[ 50%]: cache compiling.release src/bar.c
[ 75%]: linking.release libmodule_foo.dylib
[ 75%]: linking.release module_bar
[100%]: build ok, spent 1.296s
foo: 1 + 1 = 2
foo: 1 - 1 = 0
bar: 1 + 1 = 2
[100%]: build ok, spent 0.447s
第二次执行,就不会再构建插件,可以直接使用模块:
ruki-2:native_module ruki$ xmake
foo: 1 + 1 = 2
foo: 1 - 1 = 0
bar: 1 + 1 = 2
[100%]: build ok, spent 0.447s
通过新的 native 模块特性,我们也可以用来实现 auto-codegen,然后根据自动生成的代码,继续执行后续编译流程。
这里也有完整的例子可以参考:autogen_shared_module。
新版本中,我们还新增了信号注册接口,我们可以在 lua 层,注册 SIGINT 等信号处理函数,来定制化响应逻辑。
这个接口用于注册信号处理器,目前仅仅支持 SIGINT 信号的处理,同时它也是支持 windows 等主流平台的。
import("core.base.signal")
function main()
signal.register(signal.SIGINT, function (signo)
print("signal.SIGINT(%d)", signo)
end)
io.read()
end
这对于当一些子进程内部屏蔽了 SIGINT,导致卡死不退出,即使用户按了 Ctrl+C
退出了 xmake 进程,它也没有退出时候,
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强制退掉它。
import("core.base.process")
import("core.base.signal")
function main()
local proc
signal.register(signal.SIGINT, function (signo)
print("sigint")
if proc then
proc:kill()
end
end)
proc = process.open("./trap.sh")
if proc then
proc:wait()
proc:close()
end
end
关于这个问题的背景,可以参考:#4889
我们也可以通过 signal.ignore
这个接口,去忽略屏蔽某个信号的处理。
signal.ignore(signal.SIGINT)
我们也可以清除某个信号的处理函数,回退到默认的处理逻辑。
signal.reset(signal.SIGINT)
我们还改进了对 cppfront 的最新版本支持,而新版本的 cppfront 增加了 .h2 头文件的处理,因此我们也增加了对它的支持。
感谢来自 @shaoxie1986 的贡献。、
add_rules("mode.debug", "mode.release")
add_requires("cppfront")
target("test")
add_rules("cppfron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pp2")
add_files("src/*.h2")
add_packages("cppfront")
新版本中,我们还修复一个并行构建相关的问题,经过对调度器的重构,构建速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尤其在 cpp 文件编译耗时非常慢的增量编译场景,效果更为明显。
相关背景见:#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