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卡颂~
很多朋友认识我是通过我写的《React技术揭秘》,这是一本自顶向下的React源码分析书,已经有5.9k star。
最近两年,不断有读者向我请教 —— 如何在自己的领域写本《React技术揭秘》。
这件事情「既难也简单」,简单在「只要建立正确的认知,写出来是迟早的事」,难点在于「如果只是想当然的理解为“攒一本书”,就会遇到很多卡点」。
本文我们来聊聊「如何写出自己领域的电子书」这件事儿。
上面聊到 —— 如果只是想当然的理解为“攒一本书”,就会遇到很多卡点。
什么叫「攒一本书」?举个例子,你对某一领域有很多实践经验,也想写一本电子书积累影响力。
于是你先参考其他同类书籍的大纲列了个目录,再细化到每个章节,最后根据章节主题往里面填内容。
这么做你大概率会遇到两个卡点:
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问你:“攒一本书”是因还是果?
按照上述流程,“攒一本书”是因
—— 因为我想攒一本书。
但在另一种发心下,“攒一本书”可以是果
—— 因为我在该领域建立了体系知识,所以我将这套体系知识总结出来,果
是这本电子书。
所以,如果你的发心错了(因果倒置),这件事儿就很难。
如果你的发心是对的,那这件事只是长期积累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具体来说,写电子书
这件事的本质是 —— 我在某一领域有长时间的积累,这些积累使我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体系知识,我将这套体系知识以「方便读者理解」的结构展示出来,形成了一本电子书。
所以,「写出自己领域的电子书」往简单了说,就是建立某一领域从知识积累,到产生洞察,最后形成智慧
的模型,再不断践行这套模型就行。
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领域智慧,可以参考「智慧涌现模型」:
让我来解释下这个模型的意义:
比如各种行业数据、代码,他们本身不包含信息。
比如对行业数据同比、环比分析,获得趋势变化信息;阅读代码解读出其在上下文中的含义;这些都是信息。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注意,别人写的文章本质也是信息(而不是知识),只有你学习文章后形成自己的理解才是知识,知识是主观的。
比如大家都在看《React技术揭秘》,有的人学到了Hooks的实现原理
;有的人学到了React的架构实现
;有的人学到了怎么靠写书提升影响力
......
以我的一篇爆款技术文章预测2024年之后的前端开发模式(掘金12w+阅读,1.2k点赞、1.1k收藏)举例,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语言转换的4级抽象模型:
SCXML
(State Chart XML)格式SCXML
格式到xstate状态机
代码xstate状态机
代码到前端组件业务代码之所以我会提出这套模型,是因为我先后学到了两个「看似无关」的知识:
xstate
可以将前端业务抽象为清晰的状态机模型,能让业务逻辑变得非常透明,但缺点是写起来、改起来非常繁琐AIGC
还无法根据“自然语言描述的复杂需求”直接输出“完整的业务代码”,因为AIGC
还无法准确理解“自然语言描述的复杂需求”虽然他们看似无关,但我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 —— xstate状态机
代码可以替代自然语言,用来准确描述需求。
受此启发,我产生了一个洞察 —— 可以用状态机作为自然语言与程序语言之间的桥梁。
这就是「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产生洞察」的一个例子。
我们大脑的神经元是网状结构,这意味着不管是知识、洞察还是智慧,在我们大脑中都不是以结构化
的形式存储的,而是呈现为:
所以,「体系知识」的本质是将我们脑中的网状领域智慧以“方便受众理解”的形式结构化呈现出来。
本文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在「写一本电子书」这件事上,不要因果倒置 —— 积累领域知识是因,写书是果。而非“因为我想写一本书”。
对于「如何积累领域知识,产生洞察,进而形成智慧」,本文提供了一个「智慧涌现模型」。
限于篇幅原因,本文未提供具体的落地方式。如果你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可以持续关注下,我会就这个话题持续输出。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