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livia Moore、Daisy Zhao
翻译:Deepseek-R1科技翻译大师
排版编辑:绛烨
短短六个月内,消费级 AI 领域的格局已彻底改写。一些产品突飞猛进,另一些停滞不前,还有少数出人意料的玩家在一夜之间改写了排行榜。
三大趋势重构竞争版图:
我们借助数据来解答:人们真正在用的 AI 应用是哪些?除了受欢迎之外,真正在赚钱的又是哪些?哪些工具正在从一时兴起尝鲜变成日常必备品?
本期榜单包含全球前 50 大 AI 优先型网页产品(基于 Similarweb 的月度独立访问量数据)和前 50 大 AI 优先型移动应用(基于 Sensor Tower 的月活跃用户数据)。
全球前 50 大 AI 优先型移动应用(基于 Sensor Tower 的月活跃用户数据)
全球前 50 大 AI 优先型网页产品(基于 Similarweb 的月度独立访问量数据)
自发布上一期报告以来,17 家新公司已跻身以人工智能为先的顶级网页产品排行榜。
淘汰率创新高:仅半年间,17家新锐跻身网页端Top50,相当于每10天淘汰1家原有企业
移动端马太效应:ChatGPT包揽4亿周活用户,但DeepSeek以15%份额发起首轮冲击
变现能力分野:40%高收入应用未进入用户量Top50,专业垂类(植物识别、营养管理)展现付费潜力
此外,在本期榜单中首次推出"Brink List":由 10 家新锐公司(5 个网页端、5 个移动端)组成的候选名单,这些产品刚好落选本次榜单。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关键要点:
当 ChatGPT 于 2022 年 11 月以研究预览版形式推出时,它迅速成为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仅用两个月就达到了 1 亿用户量。
ChatGPT 用了九个月时间,从 2023 年 11 月的 1 亿周活跃用户数增长至 2024 年 8 月的 2 亿。通常情况下,规模扩大后增长会变得更加困难,但这次仅用了不到六个月时间就再次翻倍——截至 2025 年 2 月中旬,周活跃用户数已达 4 亿。
是什么推动了这一增长?最初的长期停滞源于 ChatGPT 早期的新奇性;许多消费者觉得它很有趣,但缺乏引人注目的日常用例。
随着 OpenAI 为 ChatGPT 引入了更先进的模型和功能,使用量也随之上升——无论是现有用户还是新一波的采用者。
2024 年 4 月至 5 月的用户激增现象,与产品里程碑事件高度吻合,归功于 GPT-4o 带来的多模态功能突破。用户现在可以实时与 ChatGPT 对话、展示图像并立即获得智能回应——从拍摄一道棘手的数学题照片,到开展 AI 驱动的头脑风暴会议。
2024 年 7-8 月的用户激增源于高级语音模式(Advanced Voice Mode)的推出,该功能让人工智能对话达到了接近人类的流畅度。
2024 年 9-10 月的增长归功于 o1 模型系列的首次亮相,该系列显著提升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hatGPT 的移动端数据则展现出了更为稳定的增长态势。自 2023 年 5 月推出以来,随着网页用户也开始使用该应用,其月活跃用户在过去一年中每月稳步增长 5%至 15%。
根据 Sensor Tower 的估算,在 ChatGPT 的 4 亿周活跃用户中,目前有 1.75 亿用户使用移动端应用。
总结下来,ChatGPT:从"现象级爆款"到"基础设施级应用"的蜕变
DeepSeek 由中国对冲基金公司幻方量化开发,2025 年 1 月其 21%的使用量来自中国本土(该地区禁止使用 ChatGPT)。DeepSeek 的其他主要用户分布国包括美国(流量占比 9%)和印度(8%)。目前 DeepSeek 已在韩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等地区以及美国多个州的政府设备上被禁止或限制使用。
DeepSeek 的发布速度显著超越了大多数其他通用助手LLMs。报告显示,其用户数在 14 天内达到 100 万——虽慢于 ChatGPT 的 5 天纪录——但随后在短短 20 天内激增至 1000 万用户,超越了 ChatGPT 的 40 天里程碑。
在移动端,DeepSeek 于 1 月 25 日上线后仅用五天就跻身月度活跃用户数第 14 名。到 2 月时,其移动端排名已跃升至第 2 位,占据了 ChatGPT 移动用户基数的 15%。
根据 Sensor Tower 的数据,从平均每周的每用户会话次数和每用户使用时长来看,DeepSeek 用户的移动端参与度略高于 Perplexity 和 Claude 用户。然而,其参与度仍显著落后于 ChatGPT。
DeepSeek 在科技和研究社区中的增长得益于其在推理基准测试中的出色表现,以及其宣称仅以 560 万美元训练成本就取得这些成果的轰动性主张——这一投入仅为竞争对手的零头。
根据 Google Trends 数据,1 月 27 日 DeepSeek 的全球搜索热度与 ChatGPT 持平,在美国甚至超过了 ChatGPT!
总结下来,DeepSeek的火爆是中国黑马的闪电战
过去 18 个月里,AI 视频始终处于真正可用的临界点(具备可靠输出),最近六个月在质量和可控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家新公司——海螺(第 12 位)、Kling AI(第 17 位)和 Sora(第 23 位)——首次登上网页端排名,与 InVideo(第 37 位)一同上榜。Runway 和 Krea(允许用户跨模型生成视频)则入选了 Brink List。
厂商 | 技术特色 | 商业化路径 | 评价 |
---|---|---|---|
Sora | 全能型生成 | 企业级服务 | 全能型视频生成器(很烂) |
海螺AI | 提示词精准执行 | 大众短视频市场 | 精准遵循提示词 |
Kling | 镜头控制+唇形同步 | 影视工业场景 | 镜头运动控制和唇形同步 |
海螺(MiniMax 模型系列的制造商)和 Kling 均为中国视频模型——Kling 于 2024 年 6 月推出,海螺紧随其后在 9 月发布。截至 2025 年 1 月,两者的月访问量均已超越 Sora。
视频模型提供商在输出风格和用户界面上都呈现出差异化,为创作者提供更多专业化选择:Sora 以全能型视频生成器著称,海螺 AI 擅长精准遵循提示词,而 Kling 则提供镜头运动控制和唇形同步等额外功能。
未来几个月AI视频领域将出现更多进展,像谷歌的 Veo 2(尚未公开可用)这类模型有望根据早期测试者的反馈提高标准。谷歌Veo2的0.5美元/秒定价划定商用分水岭,倒逼开源社区创新。
当前是开发者的时代——AI 驱动的工具正在崛起以满足需求。
过去六个月里,两类产品呈现爆发式增长,分别针对不同受众:
诸如 Cursor 之类的代理式 IDE 充当开发者的副驾驶,具备错误检查、自动补全和完整代码生成等功能。Cursor 在网页排名中位列第 41 位——该公司最近宣布其已服务数十万开发者。
相比之下,文本转网页应用产品不需要用户具备技术背景。任何人都可以输入文本提示并获得一个可用的网站或网页应用,这种体验宛如魔法般神奇。
这类产品如今兴起的原因包括:模型终于能够生成可执行的代码、网页框架已经成熟,以及平台能够利用 Resend、Clerk 和 Supabase 等公司提供的库和 SDK。
与 agentic IDE 一样,该领域的头部公司也增长迅猛。Bolt 首次上榜即位列第 48 名,Lovable 则入选 Brink List。Bolt 报告称上线前两个月内即实现 2000 万美元年化收入和 200 万注册用户,Lovable 则称上线前三个月内年化收入增长至 1700 万美元。
就网页端的月独立访客量(非访问次数)而言,目前排名前两位的智能型 IDE 已超越头部文本转网页应用构建工具,尽管两者的增长速度相近。
智能型 IDE 要求用户具备技术背景,但理论上每位开发者都能通过近乎日常的使用从中获益。文本转网页应用平台服务于 99%的非编码者群体,但需要用户明确自己想要构建什么。
这两种产品类型的用户群体存在一定的重叠:技术型用户可能会使用文本转网页应用平台进行原型设计,或者生成可下载并优化的代码。根据 Similarweb 数据显示,2025 年 1 月 Bolt 的 23%独立访客也访问过 Cursor。
总结下来,AI重构生产力范式,引领两大技术民主化浪潮
移动应用排名基于 Sensor Tower 统计的全球月活跃用户数(MAUs)。然而,最受欢迎的应用并不总是创造最高的收入。
一款应用需要拥有超过 800 万月活跃用户数,才能名列榜单,但许多用户量少得多的应用却实现了高得多的转化率和每用户收入。在对比月活跃用户数前 50 名移动应用与月收入(来自移动端订阅收入)前 50 名应用时,仅有 40%的应用重合。
在收入或使用量排名前 50 的 80 款应用中,其中许多使用量较低的应用程序反而是最有效的变现手段——至少通过移动订阅模式是如此,因为广告收入未被计入。
部分产品类别在两个榜单上均有出现,但由不同公司主导。照片与视频编辑类应用占据收入榜单的 20%和 MAU 榜单的 24%。不过按使用量排名前三的独立视频编辑器——剪影(#15)、万兴喵影(#19)和 Beat.ly(#36)——与收入前三的 Splice、Captions 和 Videoleap 并不重合。最具大众吸引力的应用,未必具备专业用户愿意付费的高阶专业消费者功能,甚至企业级功能。
部分按收入排名但未进入使用量榜单的产品类别包括植物识别(PictureThis、PlantID)、营养(Cal AI、Fastic)、语言学习(Speak、Learna、Loora)、音乐(Moises、Suno)和听写(Otter、PLAUD)。这些应用服务于特定目标或技能,虽不够普适,但更可能吸引愿意为其专业价值付费的用户。
移动端变现悖论
有趣的是,ChatGPT"山寨版"应用在移动端使用量和收入榜单中均占 12%。在移动应用排行榜中就关注到这类应用,通过模仿 ChatGPT 的名称和标识,暗示以更低价格提供相同的高级模型。经常调整应用列表,以此规避应用商店的监管和版权投诉。
Deepseek为我总结未来的创新潮:三个决定性变量
AI 原生应用的扩展速度和对用户的吸引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发展迅猛,但仍有广阔天地等待开拓。未来几年,AI 将成为定义行业类别的公司的基石,而塑造其未来的竞赛早已如火如荼——势头正劲,主流应用渐广,真实收入显现。
扫码关注腾讯云开发者
领取腾讯云代金券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ICP备案/许可证号:粤B2-20090059 深公网安备号 44030502008569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证150476号 | 京ICP备11018762号 | 京公网安备号11010802020287
Copyright © 2013 - 2025 Tencent Cloud.
All Rights Reserved. 腾讯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