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原创
作者头像
悦影科技
发布于 2025-03-21 05:20:34
发布于 2025-03-21 05:20:34
1840
举报

摘要

背景:难治性抑郁症(TRD)影响约30%的重度抑郁症(MDD)患者。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针对TRD的研究性干预手段,但其疗效存在差异。我们通过本荟萃分析综合不同试验设计、解剖靶点和机构的疗效及副作用数据。

方法:我们按照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指南进行了PubMed系统综述。纳入2009年至2020年的7项随机对照试验(RCT,n=198)和8项开放标签试验(n=77)。结局指标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或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评分,以及随时间变化的缓解率和应答率。结局数据通过基于模型的网络荟萃分析进行时间过程量化,并使用线性混合模型识别协变量。

结果:DBS在长期抑郁量表评分中实现47%的改善,达到50%改善的中位时间约为23个月。刺激靶点、随访时间、性别、发病年龄或病程无显著亚组效应,但开放标签试验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RCT。长期(12-60个月)应答率和缓解率分别为48%和35%。当有假刺激组数据时,主动刺激的改善时间过程与假刺激无法明确区分。

结论:DBS对TRD症状具有显著的长期改善作用,但有限的假对照数据未显示其显著优于安慰剂。未来需优化刺激参数并改进盲法和安慰剂方案以推进该疗法。

1. 引言

重度抑郁症(MDD)在美国成年人中的估计终身患病率为 21%,是全球自杀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MDD 的特征是持续的抑郁情绪或快感缺失,以及睡眠、食欲和认知功能的失调。在学术上,临床严重程度通常通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或蒙哥马利 - 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来测量,得分越高表示疾病越严重。

MDD 的治疗因其多因素性质、高度共病性和表型异质性而变得复杂。大约 30% 的 MDD 患者对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无反应。此外,20% 至 60% 的最初对药物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在 5 年内会复发,这突出了另一个需要持续长期治疗的大患者群体。难治性抑郁症(TRD)的定义尚未标准化,但通常指多次一线治疗试验失败。TRD 患者的预后不良和治疗选择有限,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

由于神经调节方法在治疗难治性神经精神疾病方面的效用,包括经颅磁刺激、电休克治疗(ECT)、迷走神经刺激和深部脑刺激(DBS)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TRD 中的传统非侵入性(经颅磁刺激、ECT)和侵入性(迷走神经刺激)方法显示长期响应率为 40% 至 80%,其中以 ECT 为主,并且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DBS 是该领域的一种较新的治疗方法,在其他形式的神经调节无效的情况下,其使用尤其增加。DBS是一种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用于治疗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和癫痫的疗法,并且它具有 FDA 人道主义设备豁免地位,可用于治疗强迫症和肌张力障碍。已经研究了多个用于 TRD的 DBS 靶点,包括扣带下回、伏隔核、腹侧被盖 / 腹侧纹状体(VC/VS)、终纹床核和内侧前脑束(MFB)。

目前针对 TRD 的 DBS 开放标签试验往往显示出有希望的疗效,但最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结果更为复杂,特别是与假刺激相比。样本量、患者选择标准、随访时间和刺激参数的差异导致了这些差异。迄今为止,已经发表了 3 项关于 DBS 治疗 TRD 的荟萃分析,显示 MADRS/HDRS 评分的估计响应率为 56%,标准化均数差改善为 0.75。然而,这些研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不同结果指标使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此外,虽然其中 2 项研究调查了出版偏倚,但 3 项研究均未进行系统的偏倚风险(RoB)评估。在这项荟萃分析中,我们总结了当前关于 DBS 治疗 TRD 的结果和并发症的文献,提出了包括个体患者数据和时间过程建模在内的治疗效果的多结果指标分析,讨论了偏倚风险和局限性,并研究了改进未来研究的方法。

2. 方法和材料

2.1 选择标准

我们进行了 PubMed 搜索,使用以下术语来确定确立 DBS 对 TRD 疗效的临床试验:(“深部脑刺激”或 “DBS”)且((“治疗抵抗” 且 “抑郁症”)或 “TRD”)且 “试验”。搜索于 2023 年 3 月根据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2020 声明完成。两名评审者(SR 和 KEK)独立筛选搜索结果的文章,评审者之间没有发现差异。

我们选择具有原始患者数据、至少随访 1 年的研究,并排除任何未对患者进行盲法、未采用假对照或未包括靶点优化的随机对照试验。少于 3 例患者的开放标签试验也被排除。此外,对于在多个随访研究中出现的患者队列,只纳入包含抑郁评分或响应率的最新研究。

2.2 数据收集

从选定的研究中收集的数据包括研究设计、患者纳入 / 排除标准、样本量、年龄、性别、刺激靶点、HDRS或 MADRS 评分、HDRS/MADRS 改善百分比(在上述时间间隔)、响应 / 缓解率(在上述时间间隔)以及并发症类型和发生率。如果文本中没有患者层面的数据,则从包括误差传播的评分分布中计算这些数据。响应率报告为抑郁量表评分相对于基线减少至少 50% 的患者比例;缓解率报告为 MADRS 或 HDRS-28 评分≤10 或HDRS-17 评分≤7 的患者比例。

为了比较刺激疗效与安慰剂,我们为假手术组收集了单独的等效数据表,指的是随机对照试验中在术后先经历一段时间非活性刺激,然后再进行活性刺激的患者。因此,交叉试验中在活性刺激后被随机分配到假刺激的患者不包括在这个列表中,以消除潜在的残留效应。

2.3 偏倚评估

我们使用 Cochrane RoB 2 工具评估随机对照试验在 5 个领域的偏倚:随机化、偏离预期干预、缺失结局数据、结局测量和报告结果的选择。我们使用 Cochrane ROBINS-I 工具评估开放标签研究在 7 个领域的偏倚:混淆、参与者选择、干预分类、偏离预期干预、缺失数据、结局测量和报告结果的选择。每个研究的总体评级是根据每个领域的总体评级来评估的。两名评审者(KEK 和 SH)独立完成偏倚评估,评审者之间的差异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的偏倚评估。使用 R 编程软件中的 robvis 包来可视化偏倚评级。

2.4 经典荟萃分析

荟萃分析使用 R 中的 meta 包进行。我们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跟踪 3 个主要结局指标:1)MADRS/HDRS评分相对于基线的改善情况;2)响应率;3)缓解率。鉴于报告的抑郁量表(MADRS、HDRS-17/HDRS-28)存在差异,抑郁评分改善情况使用 Hedges' g 表示为标准化均数差,并表示为相对于基线的百分比差异。比例(如响应和缓解)和发生率(如自杀)使用具有内部对数变换的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框架进行分析。所有结局指标都包括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表示为平均值和 95% 置信区间。交叉研究方差(τ²)使用 DerSimionian-Laird 方法计算,研究异质性用 I² 表示。为了量化分析中具有统计显著变异的潜在异质性来源,我们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最后一次随访结局与刺激靶点、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与开放标签)、最后一次随访时间和抑郁量表评分进行亚组荟萃回归,使用残差异质性的限制最大似然估计器(τ²)。荟萃回归结果报告为模型平方和统计量(QM)和解释的异质性(R²)。

为了评估出版偏倚和样本量效应偏倚,我们对抑郁评分标准化均数差进行漏斗图分析。使用 Egger 检验和 Thompson-Sharp 检验来量化对称性。

2.5 网络荟萃分析

我们的系统评价包括每个研究在最后一次随访之前的多个中间点的详细时间过程,这使得能够计算合并的时间过程。然而,研究之间记录时间点的不一致,特别是在比较活性 DBS 组和假手术组时,限制了传统重复测量分析的置信度。当输入数据异质性时,常规荟萃分析技术无法有效地合并和计算多维输出(在这种情况下,是结果随时间的分布)。基于模型的网络荟萃分析(MBNMA)是一种与药物试验最相关的框架,它能够对治疗效果随时间进行建模,同时对研究之间和类别之间的可变时间点具有稳健性。我们使用 R 编程软件中的 MBNMAtime 包进行 MBNMA。该包使用贝叶斯方法,通过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来收敛于最佳模型函数参数。

我们在 MBNMA 中关注随机效应,以考虑研究之间患者条件的可变性。

2.6 个体患者数据

为了评估患者层面的特征是否对最后一次随访结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通过 R 中的 lme4 包对可用的个体患者数据进行了 1 阶段荟萃分析。比较包括性别、疾病持续时间和发病年龄与抑郁评分改善情况。首先使用常规统计检验来表征与研究无关的人口统计学数据差异:对于性别使用 2 样本 Welch's t 检验,对于年龄指标使用 Spearman 相关性检验。更高级的人口统计学分析使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研究与感兴趣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主要结局的影响。使用 Satterthwaite 方法近似自由度,以生成方差分析表。

图片
图片

图1 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2020 系统评价流程图

3. 结果

3.1 研究选择

我们的搜索最初产生了 76 项研究(图 1)。最终,经过筛选后留下 15 项研究(275 例患者),涵盖2009 年至 2020 年。这些研究包括 7 项随机对照试验(n = 198)和 8 项开放标签试验(n = 77)。

3.2 研究偏倚评估

在随机对照试验中,除了一个研究外,所有研究在结局测量领域的偏倚总体较低(图 2A、B)。在随机化、偏离预期干预、缺失结局数据和报告结果的选择方面,除了一个研究外,所有研究的偏倚都较低。关注的问题包括未测量的基线特征可能影响干预分配的效果、如果患者能够感知刺激是否开启,在交叉阶段可能出现的高失盲风险以及不完整的随访,可能与无效相关和可能的选择性报告结果。

图片
图片

图2 (A):随机对照试验的Cochrane RoB 2 工具细分。(B):随机对照试验各领域评估总结。(C):非随机试验的 Cochrane ROBINS - I 工具细分。(D):非随机试验各领域评估总结。

所有非随机对照试验在所有领域的偏倚都显示为低至中度,总体偏倚较低(图 2C、D)。所有研究在参与者选择、干预分类和预期干预偏离方面显示偏倚较低。相反,由于混淆(领域 1),所有研究都显示出中等偏倚,这是预期的非随机观察性设计。一项研究在报告结果的选择和结局测量方面存在一些担忧,因为存在一些缺失的结局数据,并且干预组之间的结局测量存在差异。除了一项研究外,所有研究在结局测量方面也存在中等偏倚,因为结局评估者对干预状态不盲。

3.3 研究特征

在 15 项研究中,所有 275 名参与者均为成年人,研究入组时的平均年龄为 49.7±9.8 岁(n = 200)。发病的平均年龄为 25.7±8.6 岁(n = 156),植入的平均年龄为 48.1±9.8 岁(n = 76)。如果有数据,平均疾病持续时间为 21.4±11.1 年(n = 72)。所有患者在基线时均患有中重度抑郁症,平均 MADRS 评分为 31.0±6.98(n = 173),平均 HDRS-17 评分为 24.6±3.1(n = 91),平均 HDRS-28 评分为 32.2±5.5(n = 11)。随机对照试验的平均样本量为 28,开放标签试验的平均样本量为 9.6。平均随访时间为 21.3±11.2个月(n = 219)。

大约 75%(12/15)的研究将既往ECT 试验作为纳入标准。此外,10 项研究要求参与者接受过心理治疗,并且当前的 MDD 发作至少持续 2 年。6 项研究要求全球评估功能评分≤45,5 项研究要求最低 HDRS-17或 HDRS-28 评分≥21,7 项研究要求首次抑郁发作至少 5 年才能纳入研究。除了一项研究(14/15)外,所有研究都明确要求主要药物治疗失败,持续时间较长(≥61 周)或涉及多种药物类别,并注明排除共病的认知、神经或双相谱系障碍的标准。

最常见的刺激靶点是扣带下回、VC/VS和 MFB,其次是伏隔核和终纹床核。8 项研究使用 HDRS,7 项研究使用 MADRS。

图片
图片

图3 (A):最后一次随访时与基线相比,活性刺激的标准化均数差森林图,按抑郁量表分组。(B):标准误差与效应大小的漏斗图,较浅蓝色轮廓表示显著性更高,三角形表示开放标签试验,圆圈表示随机对照试验(RCTs)。(C):最后一次随访时与基线相比,抑郁量表分组的百分比差异森林图。(D):活性刺激(栗色)和假刺激(蓝色)组随时间改善百分比的逻辑网络荟萃分析模型(阴影部分)与实际数据(带误差条的点)图。(E):假刺激的标准化均数差森林图,按抑郁量表分组。BNST:终纹床核;CrI:可信区间;DBS:深部脑刺激;H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DRS:蒙哥马利 - 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FB:内侧前脑束;NAcc:伏隔核;SCG:扣带下回;VC/VS:腹侧被盖 / 腹侧纹状体。

3.4 抑郁评分

荟萃分析显示,抑郁评分(MADRS 或 HDRS-17/HDRS-28)改善了 46.9%(95% 置信区间,36.5 - 57.23),对应效应大小为 1.52(95% 置信区间,1.10 - 1.93)(图 3A、C)。两项测量均显示出统计学上显著的合并异质性(p <.01)。亚组荟萃回归显示,由于报告的抑郁量表(QM = 1.36,p =.51)、刺激靶点(QM = 10.43,p =.06)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QM = 0.35,p =.55),改善百分比没有显著差异。刺激靶点占研究异质性的 40.0%,在 MFB 中观察到的治疗效果最大,其次是 VC/VS。抑郁量表类型和最后一次随访时间对异质性没有影响。然而,研究类型对抑郁评分改善有显著影响(QM = 5.24,p =.022),占研究异质性的 33.68%。开放标签试验报告的改善明显大于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效应为 55.9%,而随机对照试验为 35.3%)。

漏斗图分析显示,标准误差较小的研究往往更接近效应大小分布的中心(图 3B)。统计检验未显示出显著的不对称性(Egger's t₈ = -0.63,p =.54;Thompson - Sharp t₈ = -0.67,p =.52),这表明由于小样本效应导致的偏倚风险较低。大约 83%(10/12)的研究达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p <.05),涵盖了所有分层的显著性水平(p <.1/.05/.01)。

MBNMA 收敛于活性 DBS 组和假手术组的速率参数(对数系数)分别为 15.8(95% 可信区间,11.8 - 20.4)和 11.9(95% 可信区间,2.7 - 22.5)。基于可信区间的强烈重叠,无法显著区分活性 DBS 组和假手术组的拟合参数(图 3D)。对于接受活性 DBS 的患者,预计抑郁评分降低 50% 需要 22.5 个月(95% 可信区间,15.2 - 37.3)。

图片
图片

图4 (A):最后一次随访时活性刺激的响应率森林图,按抑郁量表分组。(B):最后一次随访时活性刺激的缓解率森林图,按抑郁量表分组。(C):活性刺激(栗色)、假刺激(蓝色)和活性刺激缓解率(红色)组的响应率的逻辑网络荟萃分析模型(阴影部分)与实际数据(带误差条的点)图。(D):假刺激的响应率森林图,按抑郁量表分组。BNST:终纹床核;CrI:可信区间;DBS:深部脑刺激;HD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MADRS:蒙哥马利 - 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FB:内侧前脑束;NAcc:伏隔核;RCT:随机对照试验;SCG:扣带下回;VC/VS:腹侧被盖/ 腹侧纹状体。

3.5 响应和缓解率

荟萃分析的响应率为 48.5%(95% 置信区间,36.8 - 60.3)(图 4A)。荟萃分析的缓解率为34.6%(95% 置信区间,27.1 - 43.1)(图 4B)。响应率和缓解率均未显示出统计学上显著的合并异质性(分别为 p =.14和.29)。

逻辑 MBNMA 收敛于活性 DBS 组和假手术组响应率的速率参数分别为 16.3和 11.3,活性 DBS 组缓解率的收敛逻辑速率参数为 10.3。基于可信区间的强烈重叠,无法显著区分活性 DBS 组和假手术组的拟合参数(图 4C)。对于接受活性 DBS 的患者队列,预计达到 50% 响应率需要 20.9 个月。

3.6 个体患者数据

来自 6 项研究的 40 例患者的患者层面数据可用。在研究独立分析中,患者性别(t₂₆.₈ = 0.23,p =.82)、疾病持续时间(ρ₃₈ = 0.01,p =.96)和发病年龄(p₃₈ = 0.18,p =.30)对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改善百分比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当将研究作为协变量考虑时,患者性别(F₃.₀₃ = 0.0351,p =.86)、疾病持续时间(F₃₀.₅= 0.58,p =.45)和发病年龄(F₃.₆₈= 0.39,p =.57)也没有显著影响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改善百分比。

3.7 不良事件

所有 15 项研究(n = 275)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的数据,包括硬件相关并发症、感染、癫痫发作、自杀企图和死亡。总体而言,19% 的患者(n = 53)经历了至少1 次严重不良事件,另有 4.7%(n = 13)因不明原因需要二次住院。非感染性设备相关的导线移除或更换发生率为 5.5%(n = 15),通常是由于刺激传递受损或伤口愈合不良。此外,4 例患者因设备电池耗尽而出现抑郁症状复发(1.5%),所有患者在更换电池后均有所改善。有 5 例术后感染(1.8%)和 1 例术后癫痫发作(0.4%)。30 名参与者经历了自杀意念或自杀未遂(11%),随机效应发生率为 5.21/100 人 - 年(95% 置信区间,2.90 - 9.34)。6 名参与者自杀死亡(2.9%),发生率为 0.87/100 人 - 年(95% 置信区间,0.27 - 2.80)。2 名参与者在假手术期间自杀死亡,另外 2 名参与者死于不明原因(各占 0.7%)。

4. 讨论

我们报告了迄今为止关于 DBS 治疗 TRD 的疗效和不良事件特征的最大规模荟萃分析。这是该领域首次按照 Cochrane 标准进行的偏倚风险评估。这也是首次在同一项研究中纳入评分改善和响应/ 缓解率,并对时间过程和个体患者数据进行网络荟萃分析的 DBS 治疗 TRD 的荟萃分析。

我们观察到,在平均随访时间为 21 个月时,MADRS 或HDRS-17/HDRS-28 评分改善了 47%(效应大小为21.52)。我们基于模型的估计,达到 50% 改善响应阈值的时间为 23 个月。值得注意的是,刺激靶点对长期改善有趋势性但无统计学显著影响,这与现有文献一致。靶点占跨研究异质性的很大一部分(40%),在 MFB 和 VC/VS 中显示出增加的效果。不幸的是,小类别样本量(n≤4)和刺激参数的异质性固有地限制了对跨靶点结果的解释。因此,我们不能对任何特定靶点的相对疗效做出明确结论。此外,其余的大部分异质性由研究类型解释,开放标签试验显示的改善比随机对照试验绝对增加超过 20%。这一关键差异与先前综述的定性观察结果一致。我们分析中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平均样本量几乎是开放标签试验的 3 倍,并且往往有更严格的程序和报告方法。由于进行此类试验所需的资金投入,随机对照试验往往在更大的学术机构或与医疗器械制造商合作进行,这两者可能涉及更具挑战性的患者群体。随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如即将进行的 TRANSCEND 试验,结果将得到更好的背景化,最终更易于解释。

我们还观察到,患者性别、发病年龄和疾病持续时间对长期改善没有显著影响;然而,鉴于我们个体患者数据的样本量有限,这些更多是观察性而非确定性的统计判断。最后一次随访的时间也没有影响改善情况,这与我们的逻辑时间过程一致,在该过程中,收益递减在 12 个月内开始,这是我们纳入审查的最低研究持续时间。

我们时间过程分析的另一个关键发现是,随机对照试验中活性刺激和假刺激没有差异。这一结果与我们分析中的大多数个体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假手术组的高方差由于研究样本量有限和观察时间短是这一发现的最明显原因。假刺激的疗效也可以用以下因素来解释,包括植入效应(即植入的微损伤效应带来的短暂益处)、认知安慰剂效应和疾病过程的不可解释波动。假刺激的显著疗效和开放标签试验中不成比例的疗效使刺激本身的治疗效果与间接原因的效果(如假效应、研究设计)混淆。先前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在双盲交叉试验中,活性刺激比假刺激实现了更好的治疗效果。然而,该研究集中在单个时间点,即每个交叉臂的终点。在我们的数据集中,我们也看到,在某些类似的时间点,假刺激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活性刺激,但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导致总体时间过程相似。理想情况下,更长的假手术期和更标准化的时间点将减少统计噪声,实现更一致的比较。

我们还观察到,长期响应和缓解率分别为 48% 和 35%,这与先前的研究一致。我们基于模型的估计,达到 50% 响应率的时间为 21 个月。与改善指标中的模式类似,响应率的活性刺激和假刺激时间过程相似。

我们分析中纳入的研究总体上似乎偏倚风险较低。我们分析中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在数据报告的不完整或不一致以及患者可能识别刺激是否激活从而导致失盲方面存在一些小问题。通常,在报告假刺激数据时,残留效应会更受关注;然而,为了避免残留效应,我们的数据收集协议完全排除了活性刺激到假手术的交叉。非随机对照试验由于混淆和可变的结局数据往往存在中等偏倚,但在其他方面是可靠的。在我们的漏斗图分析中,研究 P 值在各种显著性层次上的对称性和分布表示,小样本效应和报告偏倚的风险较低。此外,我们分析中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总体相似性表明,合并统计量不受研究代表性不成比例的影响。

总体而言,尽管 DBS 治疗 TRD 显示出治疗价值,但仍存在几个关键局限性。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硬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6%,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 2%。我们还观察到自杀率为 0.87/100 人,这与文献中的先前发现相似,与其他治疗 TRD 的神经调节疗法的发生率相当。虽然我们观察到的发生率略高,但我们的置信区间与大样本观察性研究和神经调节假对照中观察到的发生率重叠。我们观察到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也与大样本观察性发生率一致。我们分析中的研究使用了严格的选择标准,包括明确的多模式治疗失败、符合条件的抑郁评分下限以及通常至少 1 - 2 年的疾病持续时间。我们较高的自杀发生率可能是由于纳入了比一般 TRD 人群更严重的 TRD 病例。先前的研究同样表明,DBS 与 TRD 中更高的自杀风险无关。此外,由于存在重要的混淆因素,建立因果关系很困难。在先前的 DBS 试验中,一些自杀死亡发生在研究的比较窗口之外,一些似乎与无反应相关,另一些则被认为是冲动行为。因此,尽管自杀意念和自杀死亡是接受 DBS 治疗 TRD 的患者的重要临床考虑因素,但证据并不表明刺激本身与自杀完成率增加存在因果关系。

从研究角度来看,在分配和盲法过程中,研究设计必须考虑到一些治疗方案需要患者特定的优化期,并且随后的停药可能会通过症状严重恶化被参与者识别。在优化 / 停药范式下,安慰剂比较应被解释为区分停药与刺激基线,而不是区分激活与非刺激基线。考虑到这一区别,更长的假手术期将允许更稳健的时间过程比较,但实施起来很困难,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保持盲法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可能的话,确保至少 12 个月的数据,每 1 - 2 个月进行一次测量,将允许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并在两组中实现收益递减。DBS 分析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局限性是难以考虑刺激设置,因为患者层面的具体细节通常不会公布,如果考虑这些细节,将导致过度分层。随着未来像高分辨率个性化靶向这样的创新导致疗效 - 不良事件比提高,但同时刺激参数的差异进一步扩大,这一挑战将变得更加突出。因此,随着比较患者之间的难度增加,基本的临床问题将发生变化。除了这些方法学问题之外,大多数研究没有报告个体患者数据。

更广泛的患者层面数据将为亚组和网络分析提供更大的统计功效,同时也能够更准确地评估随机化、偏离和报告的偏倚。DBS 在 TRD 中的进展需要克服这些研究和临床挑战,但这将进一步提高这种具有潜在长期治疗效果的疗法的价值。

参考文献:Efficacy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编辑精选文章
换一批
BP:加速iTBS及cT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及自杀意念的疗效比较
背景:难治性抑郁症(TRD)中,自杀意念构成了一项严峻的临床挑战。近期研究揭示,针对无或轻度自杀意念的TRD患者,采用间歇性θ爆发刺激(iTBS)特定方案展现出了显著的抗抑郁疗效。本研究则聚焦于探索加速iTBS方案与持续TBS(cTBS)在具有中度至重度自杀意念患者中的临床效用。
悦影科技
2024/11/12
4930
Theta脉冲刺激在重度抑郁症急性治疗中的应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重度抑郁症(MDD)患者可能难以治疗或有禁忌症,因此无法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替代疗法不断发展,其中包括与传统rTMS相比具有优势的θ脉冲刺激(TBS)。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和荟萃分析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疗效数据,调查TBS作为一种治疗重度抑郁症的方法。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报告(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23日)通过在计算机化数据库中系统检索来确定,然后对单个报告进行纳入审查。纳入标准包括初级诊断的MDD,为期一周的10个疗程的治疗,以及任何形式的TBS治疗。使用Cochrane GRADE方法学和PRISMA标准对单个试验进行评估。纳入了10项rct的数据,代表667名患者。其中,8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TBS与假治疗,1项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TBS与标准rTMS(即,对左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进行高频刺激[HFL])。证据质量评估结果表明,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测量的反应上,TBS优于虚假。TBS与rTMS的HRSD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BS和rTMS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TBS与伪TBS的积极作用以及TBS与标准HFL rTMS的非劣效性的发现支持了TBS治疗抑郁症的持续发展。
悦影科技
2022/06/13
5530
BP综述|加速theta爆发刺激:安全性、有效性和未来进展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可用于调节潜在的精神和神经疾病的神经网络。TBS可间断或连续输送。传统的间歇性TBS方案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但6周的持续时间限制了该疗法的适用性。加速TBS方案提供了在较短时间内提供较高脉冲剂量的机会,从而导致更快和可能更有效的临床治疗。然而,与传统TBS方案相比,TBS加速给药引起了关于相对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的问题。在这篇综述中,我们介绍了迄今为止来自加速TBS试验的数据,这些数据支持加速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承认需要更持久的数据。我们讨论了对加速TBS方案的疗效似乎很重要的刺激参数,以及进一步优化的可能途径。
悦影科技
2024/03/13
4420
Brain Stimulation: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连接体分析
目的:深部脑刺激(DBS)作为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最后手段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许多DBS的靶点已经被提出并在临床上进行了测试,但其潜在的环路机制仍不清楚。揭示由DBS靶点激活的白质束(WMT)可能提供了调控DBS功效改善TRD的环路基质的关键信息。
悦影科技
2022/04/25
6390
脑电植入: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重磅!UCSF研究人员成功治疗一例重度抑郁症患者
患者 Sarah 在诊所与精神病学家 Katherine Scangos 在一起 © Maurice Ramirez,UCSF
脑机接口社区
2022/08/18
4810
脑电植入: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重磅!UCSF研究人员成功治疗一例重度抑郁症患者
AJP: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目的:寻找有效、快速、安全、可耐受的抗抑郁疗法。间歇性theta爆发刺激 (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 iTBS) 是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疗法,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最近的方法学进展表明,目前的iTBS方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改善:1) 每天以最佳时间间隔多次治疗患者;2) 应用较高的总脉冲刺激剂量;3) 精确定位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DLPFC)到膝下前扣带皮层 (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sgACC) 的回路。作者研究了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Stanford Accelerated Intelligent Neuromodulation Therapy, SAINT) 的可行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SAINT是一种加速的、高剂量的静息态功能连接MRI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MRI, fcMRI) 引导下的iTBS方案,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用户1279583
2022/02/28
1.9K0
AJP: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Brain Stimulation:胼胝体下扣带回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纤维束激活分析
背景:胼胝体下扣带皮层(SCC)深部脑刺激(DBS)是一种有前途的研究性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方法。然而,结果不同,可能是因为DBS的放置不够理想。提出了激发4个SCC白质束的理想位置;然而,没有定量数据将这些靶区激活与反应联系起来。
悦影科技
2025/05/28
1340
前额叶皮层和抑郁
前额叶皮层已经成为重度抑郁症中受损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尽管在当前MDD患者和易患MDD的人群中都有功能性和结构性PFC异常的报道,但这一研究结果并没有转化为更好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在本文中提出,我们可以将抑郁表型分解成生物学上更容易处理的维度——负面处理偏差、快感缺失、习得性无助等,这会有利于将临床研究发现与临床前抑郁症模型研究中出现的机制证据结合起来,从而更能促进我们对MDD的理解。为此,本文回顾并整合了与这些核心表型相关的临床和临床前研究文献,同时强调系统层面的方法、治疗效果,以及特定的PFC异常是否是MDD的原因或后果。
用户1279583
2021/12/31
1.5K0
前额叶皮层和抑郁
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
背景:难治性老年抑郁症(geriatric depression, GD)的流行表明,需要在保持老年人认知功能和识别多药治疗的同时有效减轻症状负担。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已被证实的治疗年轻人难治性抑郁症的干预手段,但TMS对老年人抑郁症的疗效仍不清楚。这篇综述提供了TMS治疗GD疗效的最新观点,讨论了TMS试验之间的方法学差异,并探索了在大脑老化背景下优化TMS治疗的途径。
用户1279583
2022/02/28
1.4K0
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
Brain:结构连接预测脑深部电刺激治疗Tourette综合症的临床效果
深部脑刺激可能是一种有效的疗法,以治疗严重的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选择病例;然而,患者的反应是多变的,并且没有可靠的方法来预测临床结果。这项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与抽搐和共病强迫行为改善相关的刺激依赖的结构网络,比较不同手术目标之间的网络,并确定连接是否可以用于预测临床结果。多部位患者队列(n = 66)苍白球内肌(n = 34)或丘脑中央内侧部(n = 32) 双侧植入的激活组织体积被用于生成概率性纤维束追踪以形成规范的结构连接体。纤维束追踪图用于识别与抽搐或共患强迫行为改善相关的网络,并预测整个队列的临床结果。然后,相关网络被用来生成“反向”示踪图,以划分所有患者的刺激总量,以确定需要瞄准或避免的局部区域。结果表明,苍白球内区与边缘网络、联想网络、尾状核、丘脑和小脑的连通性与抽动症状的改善呈正相关;该模型预测了临床改善评分,并且对交叉验证是稳健的。与后腹侧苍白球相比,内侧前苍白球附近区域与正相关网络的连通性更高,与该图谱重叠的组织激活体积与抽搐改善显著相关。丘脑中央内侧,与感觉运动网络、顶叶-颞-枕神经网络、壳核和小脑的连接与抽搐改善呈正相关;该模型预测了临床改善评分,并且对交叉验证具有鲁棒性。丘脑前部/外侧中央内侧区域与正相关网络的连通性更高,但与该图谱重叠的组织激活量并不能预测改善。对于强迫性行为,两个目标都显示与前额叶皮层、眶额皮层和扣带皮层的连接与改善呈正相关;然而,只有中丘脑地图预测了整个队列的临床结果,但该模型对交叉验证并不稳健。总的来说,结果表明,刺激部位的结构连接可能对调节症状的改善很重要,而且参与抽搐改善的网络可能因手术靶点的不同而不同。这些网络为潜在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可用于指导导联的放置和刺激参数的选择,以及细化神经调节治疗难治性抽动秽语综合征的靶点。
悦影科技
2022/03/18
4160
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脑龄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与脑萎缩、衰老相关疾病以及死亡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本研究在一个大型多中心国际数据集中,研究了成人MDD患者大脑的提前衰老,以及这一过程是否与临床特征相关。本研究汇集了来自全球19个样本集中T1加权MRI图像的大脑测量数据,进行了一项mega分析。通过测量来自ENIGMA MDD工作组对照组 (952名男性和1236名女性) 的7个皮质下体积、34个皮质厚度和34个表面积、侧脑室和总颅内体积,预测实际年龄 (18–75岁),来评估健康脑龄。将学习到的模型系数应用于927名对照组男性和986名抑郁症男性、1199名对照组女性和1689名抑郁症女性,以获得独立的无偏差脑龄预测值。计算预测“脑龄”和实际年龄之间的差异,来代表预测脑龄差异 (brain-predicted age difference, brain-PAD) 。平均而言,与对照组相比,MDD患者的brain-PAD 高出+1.08岁(SE 0.22) (Cohen's d=0.14, 95%置信区间: 0.08–0.20) 。然而,这种差异似乎不是由特定的临床特征 (复发状态、缓解状态、抗抑郁药物使用、发病年龄或症状严重程度) 驱动的。这项研究显示了MDD患者中与年龄相关的大脑结构异常的微妙模式。观察到大量组内差异和组间重叠。未来,需要对MDD和躯体健康结果进行纵向研究,以进一步评估这些brain-PAD估计值的临床价值。本文发表在 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
用户1279583
2022/02/28
5190
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脑龄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王守岩团队揭示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药物联合为抑郁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抑郁症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高发的精神疾病,根据WHO在2021年的最新调查,全球有接近 2.8 亿人正在经历抑郁症的折磨。其中,大约10%的抑郁症患者会演变成慢性病(即2年没有临床缓解),并伴随严重的认知障碍以及社会心理障碍。尽管针对抑郁症有多种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但仍有约50%的患者对抗抑郁药物无响应,约25.5%的患者对电休克疗法无响应,发展新疗法或试验不同疗法组合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
脑机接口社区
2022/08/25
6040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王守岩团队揭示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药物联合为抑郁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BP综述|个性化和基于回路的经颅磁刺激:证据、争议和机遇
绘制脑连接图的神经影像学方法的发展改变了我们对精神疾病、脑刺激的分布效应以及如何最好地利用经颅磁刺激靶向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理解。与此同时,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像前额叶皮层这样的高阶脑区(代表了精神疾病最常见的脑刺激靶点)在大脑连接方面表现出了一些最高水平的个体差异。这些发现为基于个体特异性脑网络结构的个体化靶点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最近的进展使确定可重复的个体化靶点成为可能,其精度为毫米,采集时间为临床可掌握。这些进展使空间个性化经颅磁刺激靶向的潜在优势得以评估并转化为基础和临床应用。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概述了目标位点个性化的动机、初步支持(主要在抑郁症中)、来自其他脑刺激模式的聚合证据,以及抑郁症和前额叶皮层之外的普遍适用性。最后,我们将详细介绍方法学建议、争议和值得注意的替代方案。总体而言,虽然这一研究领域看起来很有前景,但个性化靶向的价值仍不清楚,使用经过验证的方法学进行专门的大型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是至关重要的。
悦影科技
2024/06/27
3500
连通性可预测深部脑刺激(DBS)对帕金森的疗效
深部脑刺激(DBS)对帕金森病(PD)的疗效可能取决于刺激部位与其他脑区之间的连通性,但是刺激哪些脑区,以及脑区间连通性是否能够预测患者的预后,仍然未知。在这里,我们确定了有效的DBS刺激丘脑底核(STN)所涉及的结构和功能连通性,并在独立队列中测试了其预测疗效的能力。
用户1279583
2022/11/14
6610
连通性可预测深部脑刺激(DBS)对帕金森的疗效
新型脑刺激疗法治疗重度抑郁症
约翰患有难治性抑郁症(TRD),他是第一个参与深度脑刺激(DBS)治疗TRD临床试验的人。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是清醒的,因为电导线被植入他们的大脑。该程序采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法,该方法结合了颅内脑电图(EEG)记录和刺激,以个性化对抑郁状态期间大脑中网络行为的理解及其对 DBS 设备的反应。研究结果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上。
脑机接口社区
2022/08/18
5090
新型脑刺激疗法治疗重度抑郁症
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关于人类和动物研究的系统综述
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LITUS)是一种新型的无创神经调控技术。我们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以评估目前关于LITUS神经调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检索5个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3年5月31日。纳入随机对照人体试验和对照动物研究。总结LITUS对临床或临床前、神经生理、神经影像学、组织学和生化转归以及不良事件的神经调控作用。共确定了11项人体研究和44项动物研究。LITUS对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疼痛、睡眠障碍、高血压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发现与LITUS相关的神经元结构和皮质活动的改变。从组织学和生化角度来看,突出的发现包括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神经发生。在我们的综述中包括的对照动物研究中没有报告不良反应,而在少数人类受试者中报告了可逆性头痛、恶心和呕吐。总体而言,LITUS可缓解各种症状,调节相关脑回路,且无严重副作用。未来的研究需要建立一个坚实的LITUS治疗框架。
悦影科技
2024/03/21
1.1K0
tDCS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似乎能增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认知功能。因此,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使用tDCS治疗AD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研究旨在定量评估tDCS在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方面的作用,系统检索了到2021年5月之前的文献。研究设计标准为评估阳极或阴极tDCS对A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的假对照试验,关注的结果变量是tDCS对不同认知领域的影响,包括记忆、注意力和整体认知功能。最后,对13篇论文(14项不同研究)含211例不同程度AD的患者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tDCS对AD患者注意力的影响不显著(标准测量误差为0.425、95%CI为[−0.254 1.104],p=0.220。但对一般认知指标(1.640SMD、95%CI[0.498、0.782],p<0.000)和记忆(1.031SMD,95%CI[0.782 2.498],p<0.000有显著的积极影响。AD患者的记忆和一般认知功能都得到了改善。然而,所有子领域研究的异质性都很高,比如注意(x2= 22.810, T2= 0.552, d.f.= 5, I2=78.80%,p<0.000),一般认知能力(x2= 96.29, T2= 1.727, d.f.= 10, I2=89.61%,p<为0.000),记忆(x2= 7.253, T2= 0.085, d.f.= 5, I2=31.06%,p=0.203)。由于研究数量少和数据异质性高,在确定tDCS真的对AD治疗效果之前,仍需要更多使用标准化参数测量的、高质量的研究。
悦影科技
2022/09/05
6830
Nature medicine重磅综述:治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
精神疾病是非常普遍的,往往是毁灭性的疾病,对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尽管它们的病因和诊断异质性长期以来一直对药物的发现提出了挑战,但一种新兴的基于回路的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是目前依赖试验和错误的治疗一个重要的替代。在这里,我们回顾了新的和新兴的治疗方法,特别强调了基于脑回路的精确精神病学干预的革命性潜力。本文提出了电路模型的局限性、将精确疗法推向市场的挑战以及克服这些障碍所需的关键进展。
悦影科技
2023/06/28
1K0
AJP:大脑功能连接的内在模式在调节重度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反应中的作用
重度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科慢性疾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使用单胺类抗抑郁药。临床发现药物治疗的预后因人而异,一些病人的症状在服用抗抑郁药后得到了极大改善而其他人则反应平平甚至没有作用。然而,目前我们对于调控抗抑郁药疗效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来自四个临床中心(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哥伦比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们通过一项多中心纵向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EMBARC),采用基于感兴趣区域的方法,按照意向性分析原则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确定大脑各区域之间的静息态连接模式是否能预测抗抑郁药物(舍曲林)与安慰剂的疗效差异。该研究由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精神科的Cherise R. Chin Fatt等人发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期刊上,具体内容如下:
用户1279583
2019/12/25
1.6K0
评估抑郁症脑刺激生物标志物的稳健性:MRI和EEG研究的系统回顾
非侵入性脑刺激(NIBS)治疗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疾病治疗干预手段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关注。确定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NIBS的临床反应是近年来研究的主要焦点。神经成像技术,如脑电图(EEG)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已被用于识别可能预测NIBS反应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然而,确定临床可操作的脑生物标志物需要稳健性。在这篇系统综述中,我们旨在总结NIBS在抑郁症中的脑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现状,只关注有充分证据的研究(N≥88)和/或旨在独立复制先前研究结果的研究,无论成功与否。初步纳入220项研究,其中18项MRI研究和18项EEG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均集中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在回顾纳入的研究后,我们发现以下MRI和EEG生物标志物是最可靠的:1)基于fmri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和亚掌前扣带皮层之间的功能连通性,2)基于fmri的网络连通性,3)任务诱导的脑电图额中线θ波,4)脑电图个体α频率。未来的前瞻性研究应进一步研究这些特异性脑电图和MRI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可操作性,使生物标志物更接近临床实际。
悦影科技
2024/01/05
5180
推荐阅读
BP:加速iTBS及cT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及自杀意念的疗效比较
4930
Theta脉冲刺激在重度抑郁症急性治疗中的应用: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
5530
BP综述|加速theta爆发刺激:安全性、有效性和未来进展
4420
Brain Stimulation:深部脑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连接体分析
6390
脑电植入:治疗抑郁症的新方法?重磅!UCSF研究人员成功治疗一例重度抑郁症患者
4810
AJP: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控疗法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1.9K0
Brain Stimulation:胼胝体下扣带回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纤维束激活分析
1340
前额叶皮层和抑郁
1.5K0
经颅磁刺激治疗老年抑郁症
1.4K0
Brain:结构连接预测脑深部电刺激治疗Tourette综合症的临床效果
4160
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脑龄
5190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王守岩团队揭示经颅直流电刺激与药物联合为抑郁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6040
BP综述|个性化和基于回路的经颅磁刺激:证据、争议和机遇
3500
连通性可预测深部脑刺激(DBS)对帕金森的疗效
6610
新型脑刺激疗法治疗重度抑郁症
5090
低强度经颅超声刺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关于人类和动物研究的系统综述
1.1K0
tDCS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6830
Nature medicine重磅综述:治疗精神疾病的新方法
1K0
AJP:大脑功能连接的内在模式在调节重度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反应中的作用
1.6K0
评估抑郁症脑刺激生物标志物的稳健性:MRI和EEG研究的系统回顾
5180
相关推荐
BP:加速iTBS及cT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及自杀意念的疗效比较
更多 >
领券
一站式MCP教程库,解锁AI应用新玩法
涵盖代码开发、场景应用、自动测试全流程,助你从零构建专属AI助手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