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就在楼下面几个手机店摸,本来都要走了,就看见HUAWEI店里面摆着几款耳机,一个个的试过来,当我用到FreeBuds 6i的时候。多年前第一次用SONY XM的感觉回来了,一瞬间这个世界就我一个人了,这降噪也太好了吧,后面就下单了,现在耳机国补才300多,路上也是效果不错,美滋滋的,回来坐下打开空调,突然就不对劲了,这么声音没压住?
接着使用我的AirPods Pro ,又把噪音压住了,我突然就好奇了,这两个耳机的差别是有点大的,我突发奇想分析一下。其实主要是想知道,为什么空调噪音没有压住。
首先声明!我的设备不专业,算法也不准确,分析都是博君一笑,并没有任何引战的想法。
在空载情况下,我的麦克风是录不到声音的,后面选择了在我的环境下放歌,都是PCM,不加任何修改录制一样的歌曲15秒做分析。
前言:一开始是微信压缩的m4a格式,后面我重新到处成WAV格式进行分析,所以文章偏重后面,但是前面的图我舍不得丢。
库库降噪,但是是如何测量的,没有说明,其实这个数据在分频段看,不是一个好成绩
华为是恒玄科技的BLE SOC,果子是自家的H1:
BES恒玄科技BES2700ZP蓝牙音频SoC,降噪也是DSP的
苹果H1封装系统(System in Package)
我个人觉得,华为的算法还是强的,就是这个平台不行,做不到果子这样软硬件协同打磨,而且对DSP的要求确实是高,不像果子在开发之初,芯片在上面就定义了算力核的部分。
有一张真实的测量图:
ReaLab阅真实验室对其进行了专业的数据实测
红色(默认):耳机默认 EQ 模式;
蓝色(低音增强):Huawei 自带的 Bass Boost 模式;
橙色(高音增强):Huawei Treble Boost 模式;
灰色虚线:Diffuse Field Response(扩散场参考曲线),代表“自然听感”参考标准。
频段 | 默认(红) | 低音增强(蓝) | 高音增强(橙) | 分析结论 |
---|---|---|---|---|
20–100 Hz | 平稳下降至约 103 dB | 增强约 +3~5 dB | 基本与默认一致 | 低频能量略强,但不轰头 |
100–500 Hz | 稳定在 98~100 dB | 全段略高 1~2 dB | 无明显变化 | 中频偏暖,主导语音区 |
1k–3k Hz | 平滑上升至 110 dB 左右 | 类似红线 | 稍稍提前上升 | 主语音清晰度频段,响应自然 |
3k–7k Hz | 峰值达 115+ dB(清晰) | 略微抑制(蓝色略低) | 明显增强 5 dB 以上 | 高频清晰度大幅提升,适合听细节丰富内容 |
8k–12k Hz | 呈现典型双峰结构 | 有细节但不刺耳 | 明显提升,可能偏亮 | 细节呈现 vs 潜在刺耳风险平衡 |
>12k Hz | 急剧下滑 | 类似衰减 | 类似衰减 | 高频延展有限,典型真无线特性 |
Huawei FreeBuds 6i 的默认曲线偏中性,保留人声细节同时抑制刺耳高频;“低音增强”模式整体提升低频能量,适合听感饱满型音乐;“高音增强”明显提升 3–10kHz 区段的清晰度与通透感,适合语音/解析度敏感的场景;与扩散场响应(灰线)相比,这些 EQ 模式均有一定“调音味”,偏重听感体验而非极致真实。
与实际 Apple / Huawei 录音做感知特性对比:
Apple 与 Huawei 耳机降噪后录音的频谱清晰度与谐波分布对比
内容 | Apple(红) | Huawei(蓝) |
---|---|---|
曲线 | STFT 幅度谱平均(dB) | 同上 |
谐波峰点 | 红色圆点:谐波/清晰成分位置 | 蓝色圆点:残留语音或尖锐背景信号 |
通过分析 Apple 和 Huawei 耳机录制的“相同场景降噪音频”,从时域、频域、能量分布、频谱特征等多个维度对比两款耳机在主动降噪(ANC)性能上的差异。
录音数据统一转为单声道(mono)并归一化;
提取前 3~10 秒音频片段,确保在稳定降噪状态下分析;
进行以下分析:
RMS 能量对比
分频段能量积分(0–500Hz, 500–1000Hz, 1–4kHz)
时变频谱图(spectrogram)
差值波形 & 频谱(Apple - Huawei)
增强频谱特征(质心、扩展度、平坦度)
项目 | Apple .wav | Huawei .wav |
---|---|---|
采样率 | 16 kHz | 16 kHz |
通道数 | 单声道(已合并) | 单声道(已合并) |
总时长 | ≈ 15.48 秒 | ≈ 15.48 秒 |
前 5 个样本 | ~3.7e-6 等微幅噪声 | ~7.1e-7 等更微幅噪声 |
因为一次是w4a一次是WAV的,也分析了
Frequency Band | Apple ANC 减弱 | Huawei ANC 减弱 | 说明 |
---|---|---|---|
0–250 Hz | 明显下降 | 显著下降 | 低频噪声主要集中区,ANC 主要作用区域 |
250–500 Hz | 明显下降 | 明显下降 | 中低频环境噪声区,如嗡嗡声、地铁声 |
500–1k Hz | 略有下降 | 略有下降 | 语音低频部分,需平衡保真与降噪 |
1–4k Hz | 保留较多 | 明显削弱 | Huawei 更激进地削弱中频,Apple 相对保留语音清晰度 |
4–8k Hz | 接近原始 | 稍有下降 | 高频噪声如风声、键盘敲击,Huawei 有一定抑制效果 |
耳机 | RMS |
---|---|
Apple | 0.0786 |
Huawei | 0.0509 |
Apple 的整体残余 RMS 略高,提示其可能保留了更多“非静音但分散”的高频细节。
RMS
频段 | Apple (能量) | Huawei (能量) |
---|---|---|
0–500 Hz | 9.79×10⁶ | 1.24×10⁷ |
500–1000 Hz | 2.48×10⁶ | 6.70×10⁵ |
1–4 kHz | 5.29×10⁷ | 2.37×10⁷ |
Apple 在 0–500Hz 上能量更低,说明低频降噪能力更强;而 Huawei 低频残留较多。
能量分布
特征 | Apple | Huawei | 解读 |
---|---|---|---|
频谱质心 | 6380.8 Hz | 5797.7 Hz | Apple 残余偏高频,更干净 |
频谱扩展度 | 4909.1 Hz | 4723.8 Hz | Apple 更广,覆盖分布均匀 |
频谱平坦度 | 0.4280 | 0.3969 | Apple 更接近白噪声,残余不突兀 |
特征分析
差值 RMS ≈ 0.065,说明两耳机降噪“感知”确实存在差异;差值频谱主要集中在 0–2kHz,表明 Huawei 在中低频段残余更多;在高频区域(>4kHz),Apple 的能量略多,可能保留了环境音轮廓。
这个后面有详细的分析
Apple 在整个 0–500Hz 区域中,频谱几乎为蓝底静态,表现出优秀的降噪深度
Huawei 在低频有一定残余波动,可能对应风扇、空调、车厢噪声未完全抑制
两者在中高频区域都表现稳定,但 Apple 更分散且无明显尖峰。
评估维度 | Apple |
---|---|
低频降噪能力 | 较好 |
频谱一致性 | 均匀 |
高频残留 | 略保留 |
听感自然度 | 类白噪声 |
综合来看,Apple 降噪耳机在低频抑制、频谱均匀性和残余平坦度方面表现更优,在静谧空间中具有更好的人耳主观听感;Huawei 在中频段降噪仍有进步空间,但整体效果在高频表现稳定。
下面是一些零散的分析过程:(压缩后的音频)
m4a
以上是苹果与华为耳机录音信号的 频谱对比图,用于分析各自降噪后的剩余噪声特性。
频段 | 苹果耳机 | 华为耳机 | 差异说明 |
---|---|---|---|
0~500Hz(低频段) | 抑制较强,能量低 | 能量稍高 | 苹果在环境低频噪声(如发动机声)抑制更好 |
500~2000Hz(语音频段) | 谱线较尖锐 | 相对平滑 | 苹果更可能保留语音细节,华为可能有轻度削弱 |
4kHz以上(高频) | 有少量提升 | 明显更低 | 华为可能更强调高频降噪或收窄频响,更适合“安静感”而非“通透感” |
频谱分析
频段 | 苹果耳机 | 华为耳机 | 差异解释 |
---|---|---|---|
低频段 0~400Hz | 能量压制较明显,背景基本干净 | 残留较多低频,表现为“拖尾”现象 | 苹果在 ANC 低频表现更优 |
中频段 400~2kHz | 语音内容清晰,可辨识性强 | 能量略弱,部分语音频带被压制 | 华为可能有轻度语音牺牲换取降噪 |
高频段 2kHz+ | 有一定残留高频噪音(如键盘声) | 高频几乎被切掉,显著压制尖锐声 | 华为高频噪声压制更彻底,但影响环境细节 |
时域波形图(Waveform Comparison)
Apple:波动幅度略大,可能保留了更多的语音动态信息;
Huawei:整体较为平稳,可能表示更多的高频或背景被抑制。
频带能量积分图(Band-wise Energy)
频段 | Apple Energy | Huawei Energy | 分析结论 |
---|---|---|---|
0–250 Hz | 高 | 略低 | Apple 有更多低频残留或保留 |
250–500 Hz | 接近 | 接近 | 二者平衡 |
500–1k Hz | Apple 更高 | Huawei 更低 | Apple 更注重语音频段保留 |
1k–2k Hz | Apple 明显高 | Huawei 显著压制 | Huawei 高频抑制更强 |
2k–4k Hz | Apple 高 | Huawei 低 | Huawei 更注重高频降噪 |
4k–8k Hz | Apple 有能量 | Huawei 几乎为零 | Huawei 高频大幅度抑制环境细节 |
两个耳机录音的基本对比分析
Apple 和 Huawei 的波形整体幅值接近,均为较安静环境(可能是降噪后场景)。
Apple 的波形更平滑,暗示其可能在低频或环境噪声抑制上更强。
Huawei 的波形存在轻微的波动,可能保留了一些背景或低频噪声。
使用对数坐标轴对频率进行了压缩,便于查看全频带表现。
Apple 的频谱在 100Hz 以下几乎压制干净,表现出更强的低频噪声抑制能力。
Huawei 的频谱在低频区域仍有较明显的残余能量,降噪深度可能略低。
对三个片段上面的积分
RMS Amplitude
Apple 0.078614
Huawei 0.050913
这是 Apple 和 Huawei 耳机降噪录音的 残余噪声 RMS 比较,用于量化时域上噪声强度的均方根值(即人耳主观响度感受的一种近似衡量)。
时变频谱(Spectrogram)
展示了 Apple 与 Huawei 耳机在前 10 秒 录音片段中的时变频谱(Spectrogram)对比:
Apple(左图)频谱更加干净,低频区域(<500Hz)能量非常弱,说明降噪深度更高;
Huawei(右图)在同样频段下频谱有轻微残留,部分高频点出现周期性增强,可能保留了些许背景或风扇类噪音。
Apple 和 Huawei 差值波形分析(观察降噪差异)
左图:两者差值波形(可看到哪些时间段差异最大);
右图:频域中 Apple 与 Huawei 在各频段的降噪差异程度。
5S
抽样 + 差值波形近似分析,分析的时候省资源
时域RMS分析,频谱能量分析
差值波形,差值频谱
=== Enhanced Spectral Features (3s) ===
Apple: Centroid=6380.8 Hz | Spread=4909.1 Hz | Flatness=0.4280
Huawei: Centroid=5797.7 Hz | Spread=4723.8 Hz | Flatness=0.3969
Centroid 越低:频率重心更靠近低频,代表降噪有效性高;
Spread 越小:频谱能量更集中,干净程度更高;
Flatness 越接近 1:更像白噪声,接近背景统一噪声;越低则为某些频段异常突出。
特征 | Apple | Huawei | 解读 |
---|---|---|---|
频谱质心(Centroid) | 6380.8 Hz | 5797.7 Hz | Apple 的频率重心更高,表示残余频率能量更多分布在中高频,可能意味着低频抑制更彻底 |
频谱扩展度(Spread) | 4909.1 Hz | 4723.8 Hz | 两者接近,但 Apple 稍大,表明其残余能量分布稍广(但不一定是坏事) |
频谱平坦度(Flatness) | 0.4280 | 0.3969 | Apple 更高,说明其残留频谱更“均匀”接近白噪声,Huawei 可能在某些频段上有特征性残留(如风声、低频) |
Apple 降噪后的残余能量偏向高频,低频被压制得更干净;
Huawei 有更多中频或低频残留(Centroid 更低);
Apple 的残余更均匀/自然(更接近平坦频谱),主观听感可能更“静谧”;Huawei 若有尖峰频段,则可能在人耳中体现为“残留风声”、“轻微共鸣”或“啸叫型”干扰。
类型 | 主频特性 | 分布范围 |
---|---|---|
风机/鼓风声 | 低频、持续 | 50–500 Hz |
共振/涡流声 | 中低频、周期性 | 200–800 Hz |
振动/咕噜声 | 次谐波 + 噪底 | <1000 Hz |
| Apple:9.79 × 10⁶ < Huawei:1.24 × 10⁷ |
Apple 在 空调主噪频段抑制更彻底,能量更低,降噪更强
| Apple:6380 Hz > Huawei:5797 Hz |
Apple 把更多能量“推高频”,说明低频压制较彻底,更可能是风机类噪声被抑制
Apple 在 0–500 Hz 基本为“蓝色低能量区域”,Huawei 还有波动(可视作残留风声)
所以Apple 对空调噪音的降噪效果明显优于 Huawei。
不过我还是推荐买的,基本上还是4倍的价差了,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