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从Figma上市看国产替代:Pixso与墨刀的技术突围路径

从Figma上市看国产替代:Pixso与墨刀的技术突围路径

原创
作者头像
产品大余
发布2025-08-04 14:15:13
发布2025-08-04 14:15:13
455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产品设计产品设计

7月31日,设计协作平台Figma正式登陆纽交所,市值一举冲上563亿美元,首日股价飙涨超250%引起各界关注。但热闹之后,我反而更想探讨:面对Figma的高光时刻,中国市场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能承接替代需求的国产方案

这几年,Pixso与墨刀作为国产设计协作平台,分别在UI设计与原型设计领域深耕,取得了不小的突破,获得设计师与产品经理的认可,也被业内频频提及为“中国版Figma”代表选手。借着这波Figma上市带来的关注度,正好聊聊这两个平台的技术路径,看它们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国产替代的实力。

一、Figma上市背后的行业信号‌

Figma这次上市,不仅让人关注它本身,更让整个行业重新看到了设计协作工具的价值。

1. 全球设计协作格局加速演进

Figma的上市是资本市场对设计工具从“单一的绘图软件”向“设计协作系统”这一定位转变的认可,它已经不仅是设计师手里的工具,而是整个产品协作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从设计、开发到上线,工具不再只是画图这么简单,而是承担了更多跨部门、跨端协作的功能。Figma上市,标志着这种认知正式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肯定。

2. 中国用户面临合规安全挑战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用Figma当然没什么问题。但对于企业、尤其是大厂和政企来说,数据放在什么服务器上、能不能通过审计、有没有本地部署能力,这些才是工具能不能被采用的关键。也正因为如此,国产工具才有了切入点。

3. 国产替代的机会窗口已打开

这几年国产化、信创的趋势已经在很多行业里发生,办公软件、操作系统、芯片等都有国产替代方案落地,设计协作工具当然也不能缺席。Pixso和墨刀就是目前在这个领域走在前面的两个工具,一个主打UI设计交付,一个专注原型设计和协作,已经开始从“对标Figma”逐渐形成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二、Pixso与墨刀两条路径的突围

这两个工具我都使用过,团队也在项目中实际落地过。从体验上看,它们的定位不同,但在产品能力和技术架构上各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1. Pixso:全链路UI设计交付平台

Pixso在核心设计能力上的提升,是近年来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无论是矢量绘图、布局系统、组件嵌套,还是多人实时协作体验,Pixso都已经实现了对Figma的深度对标,整体体验非常接近Figma。甚至很多操作逻辑更贴近国内设计师的使用习惯,用起来也更顺手。

在最近的Pixso 2.0版本中,AI能力被大大增强,不仅可以智能生成设计草图,还能辅助做排版建议。而另一个明显的亮点,是Pixso对“设计稿转代码”(D2C)的探索,尤其在国产系统适配方面支持较好,支持一键导出HarmonyOS代码。这对需要落地到鸿蒙生态或做本地化项目的团队来说,确实省去了很多沟通和对接的麻烦。

2. 墨刀:从原型到AI协作工具矩阵

墨刀则是从原型设计切入的,它的AI能力提升也很明显。其AI生成原型图能力不仅可以通过输入自然语言生成原型图,还可以上传图片自动还原草图原型结构。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尤其是做初期探索或内部评审,确实能省下不少时间。另外,墨刀的素材资源做得很扎实,提供了大量本地化模板,比如APP、小程序、后台管理系统、工业HMI界面、数据大屏等等,拿来即用,适配常见行业需求。

在协同层面,墨刀也不再只是一个画图工具,而是逐步构建出一整套产品矩阵,包括AI原型、流程图、白板AI、设计协作交付模块等,可以支持产品-设计-研发之间的多人实时协作,做需求梳理、流程讨论、页面输出都非常方便。

‌三、国产替代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Figma上市之后,网上又开始热议“中国版Figma在哪里”。我的观点是,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完全照搬Figma的工具。中国的企业环境、组织结构、协作习惯和合规要求都不一样,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落地在本土项目里的设计协作平台。

从这个角度看,Pixso和墨刀其实已经不只是“Figma替代”的角色,而是在本土替代路径上走出了自己的能力体系

1. 企业级私有化部署能力

很多企业,尤其是政企,对数据安全有明确要求,必须要用本地服务器、国产云平台,甚至不能连外网。Figma这类海外工具天然有短板,而Pixso与墨刀都已经提供企业级私有化部署解决方案,兼容主流国产云平台,还支持操作审计、权限分配、数据备份等功能。

这对于那些项目周期长、流程复杂、合规要求高的ToB场景,是明确的加分项。设计协作不再是“设计师的事”,而是能纳入整个组织安全体系的一部分。

2. 本地生态的融合协作

Pixso在鸿蒙生态融合方面走在前面,已经可以直接使用鸿蒙标准字体和官方组件库,还支持通过D2C能力将设计稿导出为ArkTS代码。对那些要做HarmonyOS适配的项目组来说,从设计到交付能一条链跑通,效率提升非常明显。

墨刀在本地协作场景上更有经验,比如支持根据组织结构设置多层级权限,项目成员可以按角色划分权限,部门之间协作起来既清晰又高效。对于大公司来说,数据安全、协作效率和职责边界往往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墨刀在这些细节上的处理确实很实用。

写在最后

Figma的上市引发对中国版替代的争议,但我更关注的是:国产设计协作工具有没有走出自己的路?从我实际使用的体验来看,Pixso和墨刀已经从工具走向平台,不仅能对标Figma的核心功能,也在国产化、AI能力、生态融合等方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国产替代,不一定非要一比一复制海外的产品,而是要扎根于本地项目和用户的实际需求,把设计协作真正融入到产品团队的日常工作里。Pixso与墨刀的探索,或许正是这条路径上的起点,关键就看下一步怎么走了。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作者已关闭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一、Figma上市背后的行业信号‌
    • 1. 全球设计协作格局加速演进
    • 2. 中国用户面临合规安全挑战
    • 3. 国产替代的机会窗口已打开
  • ‌二、Pixso与墨刀两条路径的突围
    • 1. Pixso:全链路UI设计交付平台
    • 2. 墨刀:从原型到AI协作工具矩阵
  • ‌三、国产替代需要什么样的工具
    • 1. 企业级私有化部署能力
    • 2. 本地生态的融合协作
  • 写在最后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