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系统中,分页存储管理系统是一种常见的内存管理技术。它通过将主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页框),并将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划分为相同大小的页,从而有效地管理内存资源。地址结构长度、页号与页内位移量是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概念,它们共同决定了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方式。
在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如何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地址结构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转换过程的认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地址转换往往显得复杂且难以入手。
本文三桥君将通过分析分页存储管理系统的地址结构,帮助读者掌握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方法。从地址结构的定义到逻辑地址的分解,从物理地址的计算到实例分析,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地址转换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存储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
在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地址结构长度决定了逻辑地址的位数。例如,在18位的地址结构中,11至17位表示页号,0至10位表示页内位移量。页号用于标识页在页表中的位置,而页内位移量则用于标识页内的具体位置。
主存容量是指主存中可用的存储空间大小,通常以字节为单位。在分页存储管理系统中,主存被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页框),每个块的大小与页的大小相同。
逻辑地址由页号与页内位移量组成。通过逻辑地址的分解,可以获取页号与页内位移量。
物理地址由块号与页内位移量组成。通过块号与页内位移量,可以计算物理地址。
通过具体实例,演示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过程。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主存容量与分块数量。
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得到了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结果。
摘要:微信搜索【三桥君】
在采用分页存贮管理系统中,地址结构长度为18位,其中11至17位表示页号,0至10位表示页内位移量。若有一作业依次被放入2、3、7号物理块中,相对地址1500处有一条指令store 1,2500。请问:
(1)主存容量最大可为多少K?分为多少块?每块有多大?
(2)上述指令和存数地址分别在几号页内?对应的物理地址又分别为多少?
(1)
主存容量最大为2的18次方,即256K。
可分为2的7次方块,即128块。
每块大小为2的11次块,即2K。
(2)
相对地址为1500,没有超出一页的长度,所以指令所在页号为0号,数据存储在2500单元,页号为1号。
指令的物理地址为:2×2048+1500=5596
数据的物理地址为:3×2048+2500 % 2048=6596
如果不清楚可以参考这篇文章:浅析如何把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1)
因为地址结构长度为18位,所以主存容量最大为2^18=256K。
因为页的大小=块的大小,且0至10位表示页内位移量,所以页的大小=2^11=2K=块的大小。
所以块数=主存容量/块的大小=256K/2K=128块。
(2)
参考公式: 物理地址=块号*页内大小+页内地址 页号=逻辑地址/页面大小字节=(取整数) 页内地址=逻辑地址%页面大小字节=(取余数)
因为有一作业依次被放入2、3、7号物理块中,所以
因为相对地址为1500,所以页号=1500/2K<1,即页号为0,对应的块号为2。
因为数据存储在2500单元,所以页号=2500/2K<2,即页号为1,对应的块号为3。
所以
指令的物理地址为:2×2048+1500=5596
数据的物理地址为:3×2048+2500 % 2048=6596
三桥君认为,通过分页存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掌握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的转换方法,有助于提高存储管理的效率与准确性。
在实际存储管理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