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光谱成像基础与技术概述
(一)工作原理
高光谱成像的核心是捕捉电磁辐射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如吸收、反射、透射),生成包含“2个空间维度+1个光谱维度”的三维超立方体数据结构,其关键优势在于高光谱分辨率——可捕捉数百个窄连续光谱波段,能够精准识别物质的“光谱签名”(类似化学指纹),从而克服传统RGB相机仅3个宽波段导致的同色异谱问题(即不同物质呈现相同颜色)。
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RGB相机易受环境光与物质颜色表象影响,多光谱成像(MSI)仅含3-15个离散光谱波段且存在光谱间隙,而HSI的连续窄波段特性使其具备区分细微材料差异的能力,例如可精准辨别RGB中视觉相似的干沥青与湿沥青。
(二)光学传感器技术
当前主流光学传感器按适用光谱范围与特性可分为五类:
1. Si传感器:主要覆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VNIR,0.4-1.1μm),技术成熟、成本较低且像素密度高,但在波长超过1.0μm后响应会急剧下降,仅适用于白天场景,难以应对恶劣天气下的感知需求;
2. InGaAs传感器:光谱覆盖扩展至短波红外波段(SWIR,0.9-2.6μm),在雾、雨等恶劣天气下仍能保持较好感知能力,但需额外冷却装置,成本较高,不利于汽车领域的集成与降本;
3. 量子点(QD)传感器:属于新兴技术,光谱覆盖范围极广(0.4-18μm,涵盖VIS至长波红外LWIR),支持室温运行且外量子效率(EQE)可达100%,具备成为汽车领域未来核心传感器的潜力,但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
4. 碲镉汞(MCT)传感器:可覆盖中波红外-长波红外波段(MWIR-LWIR,3-25μm),光谱覆盖能力强,适用于夜间热成像感知,但需低温冷却,且集成难度大,难以适配汽车领域系统;
5. 氧化钒(VOx)传感器:专注于长波红外波段(LWIR,8-14μm),无需制冷,具备轻量、低功耗特性,可用于夜间行人检测,但无光谱分辨率,无法发挥HSI的材料级识别优势。
(三)采集技术
HSI采集技术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四类,其汽车领域适配性差异显著:
1. 空间扫描技术:包括whiskbroom(点扫描)与pushbroom(线扫描)两种方式,前者通过逐点采集构建图像,后者通过逐线采集生成数据,两者共同缺点是采集速度慢(帧率通常为0.5-256秒/帧),在动态交通场景中易产生运动失真,汽车领域应用潜力极低;
2. 光谱扫描技术:依赖可调滤波器或线性可变滤波器(LVF)逐波段采集光谱信息,虽比空间扫描略快,但仍存在采集延迟,易导致图像模糊,动态场景适配性较差,汽车领域应用价值低;
3. 快照技术:通过单次曝光即可获取完整的超立方体数据(如采用马赛克滤镜、计算成像等方案),帧率可达20-30 FPS,能够适配动态交通场景,是当前ADAS/AD领域HSI采集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
4. 混合技术:结合多模态成像(如HSI+RGB),试图兼顾不同成像技术的优势,但采集延迟仍较高(约200ms/帧),动态场景适配性一般,仅可作为过渡阶段的技术方案。
三、ADAS/AD中高光谱成像的应用现状与挑战
(一)现有HSI数据集
当前支撑HSI在ADAS/AD领域研究的数据集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主要包括四类:
1. HyKo数据集:分为可见光(VIS,0.47-0.63μm,15个光谱通道)与近红外(NIR,0.63-0.975μm,25个光谱通道)两部分,但NIR数据仅覆盖路面视角,缺乏全场景感知所需的多视角信息;
2. HSI-Drive数据集:光谱范围为0.6-0.975μm,含25个光谱通道,包含四季场景数据,但像素级标注精度粗糙,且光谱覆盖范围窄(仅涵盖红光至近红外波段);
3. H-City数据集:光谱范围0.45-0.95μm,含128个光谱通道,空间分辨率达1422×1889,提供19类精细标注信息,是当前规模最大、标注最精细的HSI自动驾驶数据集,但总场景数仅1330个,且无SWIR波段数据;
4. HSI-Road数据集:光谱范围0.68-0.96μm,含25个光谱通道,仅支持道路二分类(可通行/不可通行),功能单一,无法支撑复杂交通场景的研究。
上述数据集存在共性局限:无统一的数据格式、标注规则与评估标准,场景覆盖范围有限(多为城市场景,缺乏乡村、高速场景),且关键类别(如行人)占比不足0.5%,存在严重的类不平衡问题,远不能满足大规模算法训练与验证需求(对比RGB领域的Cityscapes数据集,后者含数千个场景)。
(二)核心研究应用
1. 语义分割评估:早期研究基于HSI-Drive数据集,采用人工神经网络(ANN)、UNet等模型实现像素级语义分割(如2021年Basterretxea等人的研究);2024年后,研究逐渐转向多数据集基准化评估(如HS3-Bench基准采用DeepLabv3+模型,跨HyKo与H-City数据集验证性能),并引入注意力机制(如CBAM、CA模块)优化UNet模型以提升分割精度,但现有模型多基于RGB场景设计,未充分利用HSI的光谱维度特性,在车辆移动等动态场景中特征提取效果不佳。
2. 材料鉴别与路面分析:HSI可通过光谱签名精准区分沥青、水、玻璃、涂漆表面等不同材料,进而检测路面冰、雪覆盖情况及路面破损状态,评估路面附着性(如湿滑度),为AD的牵引力控制与道路基础设施维护提供数据支撑,解决了传统RGB相机无法精准判断路面状态的问题。
3. 目标分类与恶劣天气感知:在雾、雨、低光等恶劣环境下,RGB相机易因光线散射或亮度不足导致目标误判,而HSI的SWIR波段抗散射能力强、LWIR波段支持热成像,可有效识别行人、骑行者等目标;但目前相关研究缺乏动态交通场景的大规模验证,HSI与RGB的融合方案尚未成熟,难以直接适配现有ADAS架构。
(三)关键研究挑战
1. 数据集与标准化问题:数据集规模远小于RGB领域,场景与环境多样性不足,且无统一的标注规则(如类别定义、标注精度),导致算法跨数据集泛化能力差;
2. 评估与基准缺失:缺乏针对HSI自动驾驶应用的统一评估指标(如未明确光谱分辨率在性能评估中的权重),不同研究采用的数据集与评价标准不同,研究结果难以横向对比;
3. 算法与计算负担:HSI数据量是RGB数据的8-43倍(如H-City数据集128通道HSI vs 3通道RGB),现有车载硬件难以支撑实时数据处理,且算法未充分适配HSI的光谱特性,无法高效利用光谱信息;
4. 应用适配难题:HSI系统需兼容现有ADAS/AD硬件架构,同时满足汽车领域功能安全标准(如ISO 26262),当前技术方案在集成性与安全性上均存在差距。
四、HSI传感器的汽车领域适用性分析(基于216款商用相机)
(一)评估框架:Matching Criteria Subset(MCS)
研究团队基于ADAS/AD的保守型需求,制定了MCS评估标准,核心包括四项:
1. 工作温度:符合AEC-Q100 Grade 3标准,即工作温度范围覆盖-40°C至+85°C(适配车辆在寒冬、酷暑等极端环境下的运行需求);
2. 帧率:≥20 FPS(满足动态交通场景的实时感知需求);
3. 空间分辨率:≥100万像素(确保目标识别的清晰度);
4. 光谱通道:≥30个(符合IEEE 4001标准对HSI的定义,保证光谱识别能力)。
(二)关键发现
1. 性能达标情况:在216款商用HSI与MSI相机中,仅4款满足MCS标准中的帧率、空间分辨率与光谱通道三项要求,分别为Imec Snapshot UAV、LightGene HF820、LivingOptics System、Seetrum SEE8820;但所有216款相机均不满足AEC-Q100 Grade 3温度标准,其中Si传感器与InSb传感器的温度耐受能力相对较优(Si传感器可在-20°C至+70°C运行),但仍未达到-40°C的下限。
2. 光谱覆盖局限:73%的HSI相机集中于VNIR波段(0.4-1.1μm),仅少数相机覆盖SWIR波段,LWIR波段相机多为单通道热成像设备(无光谱分辨率),无法满足ADAS/AD全天候感知需求(如SWIR抗雾、LWIR夜间感知)。
3. 硬件参数瓶颈:
① 从功耗来看,HSI相机平均功耗为18.56 W,MSI相机平均功耗为8.66 W,HSI功耗接近车载系统电源预算上限;
② 从重量来看,HSI相机平均重量1.58 kg,MSI相机平均重量0.20 kg,HSI的重量会增加车辆负载,不利于整车能耗控制;
③ 从帧率与分辨率细节来看,HSI相机平均帧率61.89 FPS,MSI相机平均帧率96.76 FPS,达标HSI相机的帧率集中在20-30 FPS;
④ HSI相机空间分辨率范围为0.0013-7.5万像素,达标HSI相机的分辨率集中在1.56-5万像素;
⑤ HSI相机光谱通道数范围为4-1440个,达标HSI相机的通道数集中在31-125个。
五、未来发展方向
(一)微型化快照相机开发
核心目标是实现HSI传感器的AEC-Q100温度标准合规,同时扩展光谱覆盖范围(从VNIR延伸至MWIR波段),通过采用微光学设计、金属透镜等技术减小传感器体积,引入片上AI加速模块降低数据吞吐量与功耗,使其适配车载系统的空间与电源需求。
(二)大规模标准化数据集建设
需构建覆盖多场景(城市、乡村、高速公路)、多天气(雾、雨、雪、夜间)、多地理区域的HSI数据集,提供材料级精细标注(如目标材质、路面状态);同时推动行业制定统一的数据集标准,包括数据存储格式、标注规则(如类别定义、标注精度)与评估指标(如光谱-空间联合识别精度),解决当前数据集规模小、标准化不足的问题。
(三)深度学习与光谱-空间模型优化
研发适配HSI特性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如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空间特征提取能力与Transformer的全局关联捕捉能力,引入光谱注意力机制强化对关键光谱波段的利用;在部署层面,通过模型剪枝、量化等技术减小模型体积,采用FPGA硬件加速提升处理速度,确保满足车载系统的实时性要求(处理延迟≤33毫秒/帧)。
(四)色彩科学与光谱渲染
重点研究光照不变光谱描述符,降低昼夜光照变化对HSI感知的影响;开发自适应波段选择算法,根据不同场景(如晴天、雾天)动态调整光谱覆盖范围,提升感知效率;优化HSI与RGB的融合方案,使其兼容现有ADAS/AD感知流程,减少系统集成难度。
六、结论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ADAS/AD领域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可提供材料级场景理解能力,解决传统RGB相机在同色异谱与恶劣天气下的感知局限,有望显著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但当前技术存在核心差距:商用HSI传感器与汽车领域需求严重脱节(无温度合规产品、光谱覆盖不足),数据集规模小且无标准化,算法未适配HSI光谱特性;推动HSI在ADAS/AD领域落地,需硬件研发(微型化、温度适配)、数据建设(标准化、大规模)、算法优化(光谱适配、轻量化)三大领域跨行业协作,才能将HSI从实验室研究推向产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