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Python 编程中,运算符是实现数据计算、条件判断和逻辑处理的核心工具,就像数学中的 “加减乘除” 一样,是构建代码逻辑的基础。本文将聚焦最常用的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用无代码的通俗方式解析它们的用法、适用场景,以及运算时的优先级规则,帮助新手快速掌握运算符的核心知识。
一、算术运算符:实现数值计算的 “工具包”
算术运算符主要用于对数字(整数、浮点数等)进行加减乘除、取余、幂运算等操作,是 Python 中最基础、最常用的运算符,日常计算场景(如统计数据、计算结果)都离不开它。
1. 基础算术运算:加减乘除与取反
- 加法(+):用于计算两个数值的和,比如 “3 + 5”,结果为 8;也可用于字符串拼接(如 “Hello” + “World”),但核心功能是数值相加。
- 减法(-):计算两个数值的差,比如 “10 - 4”,结果为 6;也可单独用于数值取反(如 “-7”,表示负数 7)。
- 乘法(*):计算两个数值的积,比如 “6 * 7”,结果为 42;特殊场景下,可用于重复字符串(如 “a” * 3,结果为 “aaa”)。
- 除法(/):计算两个数值的商,且结果始终为浮点数(小数),比如 “8 / 2” 结果为 4.0,“7 / 3” 结果约为 2.333...(不会因数值整除而返回整数)。
2. 特殊算术运算:取整、取余与幂运算
- 整除(//):对除法结果 “向下取整”(即去掉小数部分,保留整数),比如 “7 // 3” 结果为 2(而非 2.333),“-7 // 3” 结果为 - 3(向下取整时,负数会更接近负无穷)。
- 取余(%):计算除法运算后的余数,比如 “7 % 3” 结果为 1(3×2=6,7-6=1),“10 % 4” 结果为 2;常用于判断数值是否为偶数(如 “x % 2 == 0”,若成立则 x 为偶数)。
- 幂运算()**:计算一个数的 “n 次方”,比如 “2 ** 3” 表示 2 的 3 次方,结果为 8;“5 ** 2” 表示 5 的平方,结果为 25;也支持小数次幂,如 “4 ** 0.5” 表示 4 的平方根,结果为 2.0。
3. 算术运算的注意事项
- 运算时需确保数值类型匹配,比如整数和浮点数可直接运算(如 “3 + 2.5” 结果为 5.5),但数字与字符串不能直接进行加减乘除(如 “3 + '5'” 会报错)。
- 除法(/)和整除(//)的区别:前者返回浮点数,后者返回整数;例如 “10 / 3” 是 3.333...,“10 // 3” 是 3。
二、比较运算符:判断条件的 “判断器”
比较运算符用于比较两个值的大小、是否相等,运算结果始终是 “布尔值”—— 要么是 “True”(真,条件成立),要么是 “False”(假,条件不成立)。常用于条件判断场景(如 “如果年龄大于 18,则允许登录”)。
1. 六大比较运算符的用法
- 等于(==):判断两个值是否相等,注意是 “两个等号”(单个等号是赋值,不是比较)。比如 “5 == 5” 结果为 True,“3 == '3'” 结果为 False(数字和字符串类型不同,即使内容相同也不相等)。
- 不等于(!=):判断两个值是否不相等,与 “==” 相反。比如 “7 != 3” 结果为 True,“'apple' != 'apple'” 结果为 False。
- 大于(>):判断左侧值是否大于右侧值,比如 “10> 6” 结果为 True,“5 > 8” 结果为 False;也可用于字符串比较(按字符的 ASCII 码顺序,如 “'b' > 'a'” 结果为 True)。
- 小于(<):判断左侧值是否小于右侧值,比如 “4 < 9” 结果为 True,“15 < 12” 结果为 False。
- 大于等于(>=):判断左侧值是否 “大于或等于” 右侧值,满足其一即可。比如 “8 >= 8” 结果为 True,“10 >= 12” 结果为 False。
- 小于等于(<=):判断左侧值是否 “小于或等于” 右侧值,满足其一即可。比如 “5 <= 7” 结果为 True,“9 <= 6” 结果为 False。
2. 比较运算的常见场景
- 数值大小判断:如 “判断学生成绩是否大于等于 60(及格线)”,用 “score >= 60”。
- 值的一致性判断:如 “判断用户输入的密码是否与正确密码一致”,用 “input_password == correct_password”。
- 多条件连续比较:支持 “链式比较”,比如 “3 < 5 < 8” 等价于 “3 < 5 且 5 < 8”,结果为 True;“10 > 7 > 4” 结果也为 True,无需重复写中间值。
三、逻辑运算符:组合条件的 “连接器”
逻辑运算符用于将多个 “比较条件” 组合起来,判断整体条件是否成立,运算结果同样是布尔值(True/False)。常用的有三种:and(与)、or(或)、not(非),核心作用是 “连接条件” 或 “否定条件”。
1. 三种逻辑运算符的规则
- and(与):所有条件都成立时,结果才为 True;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成立,结果就是 False。
比如 “年龄大于 18 且 持有身份证”,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才能 “允许办理银行卡”;若年龄不够,或没带身份证,结果都是 False。
典型例子:“(5> 3) and (8 < 10)”,两个条件都成立,结果为 True;“(5 > 3) and (8 > 10)”,第二个条件不成立,结果为 False。
- or(或):只要有一个条件成立,结果就为 True;所有条件都不成立时,结果才是 False。
比如 “学历是本科 或 工作经验满 3 年”,只要满足其中一个,就能 “应聘该岗位”;若两者都不满足,才无法应聘。
典型例子:“(5> 3) or (8 > 10)”,第一个条件成立,结果为 True;“(5 < 3) or (8 > 10)”,两个条件都不成立,结果为 False。
- not(非):对单个条件的结果 “取反”—— 条件成立则变为 False,条件不成立则变为 True。
比如 “not (年龄小于 18)”,若原本 “年龄小于 18” 是 True(年龄 16),取反后为 False;若原本是 False(年龄 20),取反后为 True。
典型例子:“not (5> 3)”,原条件成立(True),取反后为 False;“not (8 > 10)”,原条件不成立(False),取反后为 True。
2. 逻辑运算的 “短路特性”
这是 Python 逻辑运算的重要特点,能提高运算效率,需要重点理解:
- and 的短路:如果第一个条件为 False,后面的条件不再判断(因为只要有一个 False,整体就是 False)。比如 “(5 < 3) and (print (' 测试 '))”,第一个条件是 False,“print (' 测试 ')” 不会执行(无输出)。
- or 的短路:如果第一个条件为 True,后面的条件不再判断(因为只要有一个 True,整体就是 True)。比如 “(5> 3) or (print (' 测试 '))”,第一个条件是 True,“print (' 测试 ')” 不会执行(无输出)。
四、运算符优先级:解决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当一个表达式中同时包含多种运算符(如 “3 + 5 * 2”),需要遵循 “优先级规则”—— 就像数学中的 “先乘除后加减”,Python 也规定了不同运算符的执行顺序,优先级高的先运算,优先级低的后运算。
1. 核心优先级顺序(从高到低)
以下是算术、比较、逻辑运算符的优先级排序(优先级越高,越先执行):
- 算术运算符:幂运算(**) > 正负号(+/-,如 - 3、+5) > 乘、除、整除、取余(、/、//、%) > 加、减(+、-)
例:“3 + 5 * 2”,先算 52=10,再算 3+10=13;“(3 + 5) * 2”,括号优先级最高,先算 3+5=8,再算 8*2=16(括号可改变优先级,括号内的运算最先执行)。
- 比较运算符:所有比较运算符(==、!=、>、<、>=、<=)优先级相同,且低于算术运算符。
例:“3 + 2> 5 - 1”,先算算术运算(3+2=5,5-1=4),再算比较(5>4),结果为 True。
- 逻辑运算符:not(非) > and(与) > or(或),且优先级低于比较运算符。
例:“not (5> 3) or (8 < 10) and (2 == 2)”,执行顺序:
① 先算比较运算:5>3(True)、8<10(True)、2==2(True);
② 再算 not:not True(False);
③ 再算 and:True and True(True);
④ 最后算 or:False or True(True),最终结果为 True。
2. 优先级的实用建议
- 当表达式复杂时,优先用括号(())明确运算顺序,避免依赖优先级记忆(比如 “(a + b) * (c - d)” 比 “a + b * c - d” 更清晰,不易出错)。
- 逻辑运算中,若需改变 and 和 or 的顺序,也可用括号,比如 “(条件 1 or 条件 2) and 条件 3”,先算 or,再算 and。
五、总结:运算符的核心应用场景与学习建议
1. 三大运算符的核心用途
- 算术运算符:处理数值计算,如统计数据、计算结果、转换单位(如 “长度(米)= 长度(厘米) / 100”)。
- 比较运算符:判断单个条件是否成立,如验证用户输入、筛选数据(如 “筛选出年龄大于 30 的用户”)。
- 逻辑运算符:组合多个条件,实现复杂判断,如 “用户登录时,需满足‘账号正确’and‘密码正确’and‘验证码正确’”。
2. 新手学习建议
- 先熟练掌握基础用法:比如算术运算符的加减乘除、比较运算符的等于 / 大于 / 小于、逻辑运算符的 and/or/not,再逐步学习特殊用法(如整除、幂运算、短路特性)。
- 多通过 “场景联想” 理解:比如用 “判断考试是否及格(score >= 60)” 理解比较运算,用 “判断是否同时满足‘年满 18 且有身份证’” 理解 and 运算。
- 遇到复杂表达式时,用括号明确顺序:无需死记所有优先级,括号是最直观、最不易出错的方式。
通过掌握这三类运算符,你已经具备了 Python 中处理计算、判断逻辑的基础能力 —— 后续学习条件语句(if)、循环语句(for/while)时,这些知识都会成为核心支撑。只要多结合简单场景练习,很快就能熟练运用运算符构建代码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