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CAN XL:打破2048字节壁垒的下一代CAN总线,到底强在哪?

CAN XL:打破2048字节壁垒的下一代CAN总线,到底强在哪?

原创
作者头像
用户11291338
修改2025-09-16 11:20:01
修改2025-09-16 11:20:01
148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智能互联智能互联

引言

作为最早的车载与工业通信总线标准,传统CAN(包括CAN CC和CAN FD)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奠定了嵌入式通信的基础,但随着智能化、网联化需求的爆发,其技术瓶颈逐渐凸显。面对传统CAN的局限性,行业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兼容现有生态,又能突破性能瓶颈的新一代CAN技术。

CAN XL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 由国际CAN标准化组织CiA(CAN in Automation)主导开发,核心目标很明确:保住传统CAN「简单、可靠、低成本」的优势,同时突破「速度」 和 「容量」的天花板。

01.传统CAN的局限性:容量不够,速度也跟不上

■ 数据长度受限:CAN CC仅支持最大8字节数据,即使CAN FD扩展至64字节,仍无法满足现代场景的大容量需求。

例如,激光雷达的单帧点云数据、高清摄像头的图像片段、工业设备的全量状态参数等,均需数百至数千字节的传输能力,传统CAN难以承载。

■ 速率天花板明显:CAN CC最高速率为1Mbps,CAN FD数据阶段最高为8Mbps,无法匹配高带宽场景。(虹科PCAN设备均支持CAN FD波特率高达12Mbps)

以汽车智能驾驶为例,域控制器与传感器之间的实时数据交互(如毫米波雷达的高频探测结果)需要更高的传输效率,传统速率会导致数据延迟或丢失。

02. CAN XL技术诞生:从物理层到协议层的全面升级

CAN XL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本质是「在兼容基础上的精准突破」—— 既保留传统CAN总线低成本、高可靠的优势,又通过物理层优化和协议层重构,实现性能与功能的全面升级。其技术设计可从物理层和协议层两个维度深入解析。

物理层 兼容旧系统,突破速率限制

CAN XL直接沿用了CAN FD的「基础设施」:双线制(CAN_High/CAN_Low)、120Ω终端电阻、线型拓扑。这意味着车企不用拆车里的线,工厂不用改车间的布线,直接换支持CAN XL的设备就能升级,迁移成本大幅降低。

CAN XL收发器

收发器是「提速关键」,目前已有多种类型适配 CAN XL。

CAN SIC XL收发器依据CiA610-3标准,在数据阶段最高可达20Mbit/s,有SIC模式和FAST模式。SIC模式下,其行为类似CAN SIC收发器,采用显性/隐性信号;FAST模式用于实现更高的比特率,TX节点采用推挽(0/1)方式,RX节点调整阈值,但此模式下不支持错误帧。在仲裁阶段,采用CAN SIC收发器概念(SIC模式),在数据阶段,选用推挽收发器概念(FAST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切换,CAN XL可实现高达20Mbit/s的比特率。在CAN XL协议的ADS(仲裁到数据序列)阶段,收发器从SIC模式切换到FAST模式,模式切换由CAN XL协议控制器通过TxD引脚控制。

帧结构 新增功能位,满足复杂场景

CAN XL重构了帧结构,加了不少「智能功能键」,既能承载2048字节的大数据,又能精准对接CAN、以太网等不同场景。

仲裁域(Arbitration Field)

PID(Priority ID):11位,仅用于总线仲裁,进行优先级判定,不再承担地址功能,地址功能则由后面的AF段完成。

XL段:包含RRS、IDE、FDF、XLF四位。RRS远程请求不再支持远程帧;IDE只支持11位ID,固定为显性;FDF和XLF表示该帧是CAN FD帧或CAN XL帧。

控制域(Control Field)

ADS(Arbitration Data Sequence):4位,标识从仲裁阶段到数据阶段的比特率切换(从仲裁阶段≤1Mbit/s切换至数据阶段最高20Mbit/s)。

SDT(SDU Type):8位,定义数据字段中嵌入的协议类型(类似以太网的EtherType),支持256种类型。

SEC:1位,表示是否位加密数据。

DLC(Data Length Code):11位,定义数据字段的长度,支持1-2048字节。

SBC(Stuff Bit Count):3位,记录 SOF(帧起始)和仲裁场的位填充数量,辅助接收节点正确处理位填充,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PCRC(Preface CRC):13位,位对仲裁字段和控制字段的前半部分(至PCRC为止)进行校验,实现「早期错误检测」,减少无效数据传输(若帧头错误,可快速终止处理)。

VCID(Virtual CAN Network ID):8位,类似以太网VLAN ID,用于将物理总线划分为256个逻辑虚拟网络,增强网络的隔离性与灵活性,例如可以按照车身域进行划分管理。

AF(Acceptance Field):32位,用于地址标识,其含义由SDT(数据类型)决定,包含在控制器的64位硬件过滤器中。

数据域(Data Field)

数据字节(Data Bytes,1-2048 字节):承载实际数据,可直接传输信号、封装CAN FD帧、以太网帧(含IPv6等),无需拆分,减少协议开销。

CRC 字段(CRC Field)

FCRC(Frame CRC):32位,对整个帧(从仲裁字段到数据字段)进行校验,确保高速传输下的数据正确性。

FCP(Format Check Pattern):4位,用于接收节点对齐比特流(确认接收与发送的比特同步),避免因同步偏差导致的解析错误。

ACK字段(ACK Field)

DAS(Data Arbitration Sequence):4位,标识从数据阶段到仲裁阶段的比特率切换(从高速数据阶段切回低速仲裁阶段)。

ACK(Positive Acknowledgement):1位,与CAN FD机制一致,接收节点通过发送显性位确认帧已正确接收。

EOF(End of Frame):标识帧传输结束,固定为11个隐性位,与传统CAN兼容。

协议兼容 如何兼容以太网和CAN通信

CAN XL可兼容以太网上层协议和CAN通信,由SDT和AF字段实现。SDT字段长度为8位,这使得它理论上可以定义256种不同的服务数据单元类型 。在实际应用中,其具体的值由相关标准进行规定和扩展。目前,CiA611-1规范在第一版中定义了5种SDU类型(Content Based Addressing、Node Addressing、Classical & FD Frame Tunneling、IEEE 802.3 (Eth) Tunneling、IEEE 802.3 (Eth) mapped Tunneling),后续还计划定义更多的值。

当SDT值为0x01(基于内容的寻址)时,AF被解释为Message ID,用于基于内容的寻址;当SDT值为0x02(节点寻址)时 ,AF承载目标地址(Dest. Address)和源地址(Address Source),实现基于节点的寻址;当SDT值为0x03(CAN CC及FD帧传输)时,AF包含CAN帧ID(11位或29位ID),用于在传输CAN CC或CAN FD帧时进行识别和处理;当SDT值为0x04(IEEE 802.3(Eth)传输)或0x05(IEEE 802.3(Eth)映射传输)时,AF字段用于承载与以太网相关的地址信息(如用户自定义、截断的目的MAC地址等),以便在CAN XL网络中传输以太网帧。

虹科PCAN XL套件:从技术到落地

轻松迈出体验新标准的第一步

虹科PCAN XL套件包含USB转CAN XL接口、专业CAN分析软件PCAN-Explorer 7抢先体验版和PCAN-Basic编程接口,为初步开始使用CAN XL标准的用户提供所需的工具。

考虑到CAN XL通信和CAN CC一样,至少需要两个总线节点,虹科在套件型号的选择上提供了包含一个或两个虹科PCAN USB XL接口的套装选择,即便还没有合适的CAN XL对接设备,也能轻松迈出体验新标准的第一步。

03. 落地问答:CAN XL实操痛点,这样解决

聊完技术和工具,很多人还是会有实操疑问:安全性怎么保障?测试要做什么?行业大咖怎么看趋势?

Q1:CAN XL在安全性方面相比传统CAN有哪些提升?

【A1】 CAN XL本身不提供加密或认证机制,与以太网类似,安全性需通过上层协议或硬件安全模块(如加密引擎实现)。目前CANsec(CAN 安全标准) 正在开发中,预计2025年底完成,用于定义数据加密与身份验证机制。

Q2:快速模式下,总线长度和布线有什么限制?

【A2】 无固定限制,取决于拓扑和电磁环境。例如1Mbps仲裁阶段时,总线长度通常40米;降低比特率可延长长度,分支长度需根据实际信号质量调整。布线约束与CAN FD基本一致,可复用现有总线,仅需替换支持CAN XL的ECU即可提升速率。

Q3:CAN XL的VCID(虚拟局域网)怎么提升扩展性和安全性?难点在哪?

【A3】 通过8位VCID划分虚拟总线,隔离不同域(如车身、动力域),硬件级过滤非授权VCID流量,防止ECU被未授权消息攻击。挑战在于软硬件需支持虚拟ID的过滤与路由。

Q4:和以太网(如10BASE-T1S)相比,CAN XL的优势是什么?

【A4】 CAN XL的优势在于可灵活调整比特率(适配不同网络环境)、无中心节点(避免单点故障),而以太网(如10BASE-T1S)需固定速率且依赖中心节点。

Q5:是否有商用MCU/工具链支持CAN XL?

【A5】 虹科PCAN-USB XL支持Windows/Linux 驱动,虹科PCAN-Explorer 7可解析CAN XL帧,提供开放API供第三方开发。

Q6:模块级验证需哪些测试?是否有强制认证?

【A6】 底层协议一致性测试遵循ISO标准,高层安全/一致性认证(如CANsec)仍在制定中,当前无强制要求。

随着CANsec标准完善、芯片厂商持续跟进,CAN XL的应用场景还会进一步拓宽。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引言
  • 01.传统CAN的局限性:容量不够,速度也跟不上
  • 02. CAN XL技术诞生:从物理层到协议层的全面升级
    • 物理层 兼容旧系统,突破速率限制
    • 帧结构 新增功能位,满足复杂场景
    • 协议兼容 如何兼容以太网和CAN通信
    • 虹科PCAN XL套件:从技术到落地
  • 03. 落地问答:CAN XL实操痛点,这样解决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