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一次创作,多端复用":NVIDIA如何通过USD标准化打破工业工具链孤岛?

"一次创作,多端复用":NVIDIA如何通过USD标准化打破工业工具链孤岛?

原创
作者头像
GPUS Lady
发布2025-10-16 16:00:50
发布2025-10-16 16:00:50
104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GPUS开发者GPUS开发者

让我们从这些基本原则说起。在NVIDIA,我们将OpenUSD视为一个数据生态系统,服务于工业数字化和物理AI工作负载。具体而言,我们观察到四个相互关联的关键工作负载,它们层层递进:

首先是对设备进行全保真产品审查。这些设备或产品可能在实体工厂中制造或交付,而该工厂需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进行虚拟设计和规划——从奠基到实体建造完成,数字孪生始终保持运行以支持后续流程。

其次是在这类工厂中部署机器人。通过虚拟世界的仿真模拟,优化机器人在实际设施中的运行效率与安全性。

第三阶段是将机器人应用扩展至工厂之外,例如让机器人作为自动驾驶车辆上路,在日益庞大且互联的虚拟世界中导航,这些虚拟世界精准映射现实场景。

这四个工作负载——从数字孪生的全周期管理到机器人仿真优化,再到自动驾驶的跨场景应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生态系统。OpenUSD作为底层数据框架,支撑着工业数字化与物理AI应用的无缝融合,推动从产品设计、工厂运营到自动驾驶的全链路创新。

那么,USD(通用场景描述)究竟具备哪些独特特性,能真正支撑我们创建、填充并模拟这些虚拟世界呢?其核心秘诀在于异构数据聚合能力——这贯穿USD设计原则的核心,并通过其数据模型与行为机制实现。具体体现为四大关键特性:

第一,组合引擎(Composition Engine):支持稀疏非破坏性场景聚合。这意味着可将海量不同来源的数据分层叠加,每一层可对应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数据——正如现实世界的数据形态。通过这种分层,USD能无缝整合多源数据,构建统一场景。

第二,可扩展的数据模型:USD的数据模型完全不局限于3D场景。其本质是一组可扩展的键值对模式(schema),既能兼容现有行业标准,也能随需求扩展新的数据模型。无论是传统标准还是新兴领域,所有数据均可通过USD模式统一表达,并最终整合为完整场景。

第三,资产解析器与数据抽象范式:USD完全独立于存储格式和序列化方式。它本质是一种数据建模与组合范式,而非绑定特定文件格式的传统工具。无论是磁盘文件、云端数据、数据库记录,还是程序化生成的数据,只要符合键值对结构,均可通过USD解析并整合。这种设计使得USD能无缝对接现有文件格式,实现跨平台数据互通。

第四,合成后管道(Post-Composition Pipeline)的革新:在最新USD25.0 O版本中,除Hydra渲染引擎外,新增的OpenExec功能进一步扩展了合成后处理能力。当数据通过组合引擎整合到场景图后,用户可定义计算逻辑与程序化操作,将结果直接输入渲染引擎或其他模拟运行时。这种设计让USD不仅成为场景描述工具,更成为支持实时计算与仿真的动态平台。

简言之,USD通过组合引擎实现数据分层整合,通过可扩展模式支持多源数据表达,通过存储无关性打破格式壁垒,最终通过合成后管道连接计算与仿真。这四大特性共同构建了一个统一、灵活、可扩展的虚拟世界构建框架,为工业数字化与物理AI提供了从数据整合到实时仿真的全链路支撑。

在谈论USD生态系统时,我常将其归纳为两大核心体系: 一是物理AI的数据生态系统。我们将工业场景解构为多层组件堆栈,这些层承载着机器人与设备在工业流程中流动的各类数据——从3D场景数据到非结构化数据,所有信息在统一框架下协同流转。

二是利益相关者生态系统。随着开放USD联盟成员规模持续扩张,越来越多供应商与数字内容工具(DCC)已原生支持USD格式。无论是通过导出场景数据到USD,还是从USD导入数据,各方都在构建一个协同生态——让三维与非三维数据无缝融合,共同推动数字孪生从设计到落地的全周期协作。

这种双体系架构的核心在于:通过标准化数据模型打破工具壁垒,让不同学科、不同环节的数据在USD框架下实现“一次创作、多端复用”。例如,机械工程师的CAD模型、AI训练师的仿真场景、运维团队的数字孪生数据,都能通过USD的组合引擎与扩展模式整合为统一场景,最终服务于从产品设计、工厂规划到自动驾驶的全链路工业应用。

简言之,USD生态系统不仅是技术标准的集合,更是一个连接数据、工具与人的协作网络——它让物理AI的工业化落地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共赢”。

但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制定明确的标准化策略。工业数字孪生中所有内容的标准化至关重要——尤其是要为数字孪生中的各类要素建立统一规范。具体而言,NVIDIA的核心目标在于:赋能设备制造商,使其能够提供与物理产品完全对应的USD格式数字等价物,从而填充并丰富数字孪生场景。

换言之,物理产品的原始数据所有者应能直接生成其虚拟对应物,供数字孪生使用。实现这一目标需遵循四大步骤:

第一步:统一数据建模——需将物理产品的现有数据源映射为标准化数据模型。这包括明确产品的功能特性、性能参数,并将其转化为符合USD规范的数据模式(无论是对接现有USD模式,还是基于原始数据模型创建新模式)。

第二步:填补模式缺口——若现有USD模式无法完全覆盖需求,需通过阶段性演进填补功能缺口,确保数据模型的完整性与兼容性。

第三步:资产结构标准化——需统一资产构建的最佳实践,确保人类创作者与AI处理系统均能高效理解与解析数字孪生内容,提升跨平台协作效率。

第四步:开放治理体系——最终需通过跨行业共识建立开放治理框架,将上述标准正式化、制度化,确保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数据互通与协作。

这一标准化路径的核心在于:通过数据模型的统一化、资产结构的规范化与治理体系的开放化,构建一个“物理产品-数字等价物”的无缝转换通道。它不仅让设备制造商能高效生成数字孪生所需的虚拟资产,更让整个工业生态在数据层面实现“一次建模、全域复用”,最终推动工业数字化从“单点创新”迈向“生态协同”的新阶段。

首先,我们从概念数据映射说起。这一实践已在USD社区内完成——其中MaterialX文件格式已被映射到USD Shade中。这堪称数据模型对齐的典范案例:通过此映射,MaterialX的互操作性与USD的可组合性实现了深度融合,最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此类映射通常以概念映射文档的形式呈现,可视为数据提取的规范指南。这些文档需随对应格式的更新保持动态维护,确保始终反映最新标准。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开发者提供明确指引,助力构建高效的数据转换工具——包括但不限于数据转换器、导出工具等,从而推动跨平台、跨工具的数据无缝流转。

简言之,概念数据映射不仅是技术标准的落地实践,更是构建开放生态的关键基石。它通过标准化数据模型的对接方式,让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在USD框架下实现“一次映射、全域通用”,最终支撑起从数字内容创作到工业仿真的全链路协作需求。

在NVIDIA的技术体系中,开发了名为OpenUSD exchange SDK的工具包。该SDK并非基础工具,而是基于OpenUSD SDK构建的高级功能层,其核心目标是为开发者提供强大的工具支持——通过编写导入器、导出器及数据转换器,实现关键的数据映射功能。这些工具对构建“镜像真实世界”的虚拟场景至关重要,它们能将物理世界的复杂数据无缝转换为USD标准格式,从而支撑起从工业数字孪生到物理AI仿真的全场景应用,最终让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实现数据层面的精准对应与动态交互。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USD逐步演进的核心逻辑——如何在迭代中平衡创新与兼容性。这一过程涉及数据模型与运行时行为的协同演进,但每一步都需支付“内容兼容性成本”。具体可分为三个迭代阶段:

第一阶段:原型验证与自定义扩展 针对当前USD原生不支持的非3D工作流数据模型,开发者可通过自定义模式(Custom Schemas)和自定义属性(Custom Attributes)快速搭建原型。例如,为特定工业场景设计专属数据模型,验证端到端数据在USD中的流通性。同时,若现有USD运行时行为(Runtime Behaviors)无法满足需求,需同步开发配套的原型运行时逻辑,确保数据模型与行为逻辑的深度耦合。

第二阶段:社区协作与标准对齐 在原型验证基础上,需将自定义模式与运行时行为成果公开化。通过与社区、行业伙伴的深度交流,对比相似方案的异同点,逐步收敛至行业共识标准。这一过程需伴随内容的持续产出——通过标注模式版本、运行时版本等元信息,确保内容可验证、可追溯。例如,在导出USD场景时嵌入版本标签,使下游工具能精准识别并适配对应的数据结构与行为逻辑。

第三阶段:标准固化与旧版过渡 最终,经社区共识形成的标准需正式固化,并明确旧版内容的兼容期限。行业需承诺对旧版内容的支持时长,但核心目标是推动生态向新标准迁移,逐步淘汰过时方案。这种“渐进式升级”策略既保障了现有内容的可用性,又为未来创新预留了空间——通过版本控制实现“新旧共存但有序迭代”,最终让整个生态在统一标准下高效运转。

简言之,USD的演进路径是“原型验证-社区协作-标准固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它通过自定义扩展激活创新活力,通过社区协作凝聚行业共识,最终通过版本控制实现兼容性与创新性的平衡。这种设计让USD既能快速响应新兴需求,又能确保长期演进中的生态协同,真正成为支撑工业数字化与物理AI的“活标准”。

以下展示的是NVIDIA开发的插件原型示例——这些可视为数据建模实践,旨在推动行业对话与技术探索:

左侧案例:地理空间数据建模 地理配准是建筑与测绘领域的核心需求。我们实现了WGS84坐标系原型,并通过将德国铁路数据叠加到开放街道瓦片地图进行验证——地理空间坐标完全对齐,证明了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融合能力。

中间案例:海洋模拟引擎集成 基于NVIDIA Warp框架,我们将Python风格代码跨编译至CUDA,实现GPU加速的海洋模拟。该原型成功嵌入无原生仿真引擎的USD View工具,展示了“仿真即数据”的潜力。这种模式可映射至FMI功能模型接口等标准,通过声明仿真输入/输出接口并封装二进制实现,推动跨工具仿真流程的标准化。

右侧案例:动态数据绑定范式 我们探索了外部数据动态加载的原型方案。虽然视觉效果简约,但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大都会艺术博物馆REST API动态填充USD场景——配置动态载荷后,可按部门、对象数量等维度扩展数据细节层级(LOD)。这一玩具级示例预示着未来工业场景中物联网、运营数据等动态数据的标准化绑定范式,有望催生工业设施实时数据驱动的数字孪生新形态。

这些原型不仅验证了关键技术路径,更通过社区协作推动标准演进——从地理空间坐标系到仿真引擎集成,从动态数据绑定到跨行业标准对齐,最终构建起“数据-模型-仿真”全链路协同的工业数字化底座。

接下来探讨开放资产结构化的核心原则——这些准则指导我们如何垂直与水平扩展,以适配人类与AI需理解的各类规模、广度的场景。具体包含四大原则:

可读性(Legibility) 领域专家需能将USD输出与源数据直接关联。例如,CAD工程师应能通过USD场景层级定位其关注的核心对象,确保从专业工具到USD的转换不丢失关键信息脉络。

模块化与原子内容复用(Modularity) USD的组合引擎以“引用”为核心机制,支持原子级对象的重复实例化。当场景中多次出现同一对象时,可复用其基础版本并批量实例化,避免数据冗余,提升资产复用效率。

性能(Performance) 需平衡处理速度与系统复杂度。若数据组织混乱,分析将难以开展;而过度压缩(如将所有内容打包为单一对象)虽可能提升性能,却会牺牲可读性——用户可能期望看到类似其他工具中的层级化对象结构。这种性能与可读性的权衡需在设计中明确考量。

可导航性(Navigability) 用户应能轻松在场景层级和空间中定位目标内容。无论是通过层级树浏览结构关系,还是通过空间搜索定位具体对象,均需保障操作直觉性。

我们已就此发布技术白皮书(可通过此处二维码获取),系统阐述了这些原则在工业场景中的落地实践——从数字孪生到物理AI仿真,通过结构化资产实现“数据可溯、场景可析、性能可控”,最终支撑起从设计协同到实时仿真的全链路工业数字化需求。

当我们探讨USD作为行业标准时,其内涵远超单一技术框架——我们致力于将其打造为多维度协同的统一规范体系。这一体系如同洋葱般分层展开:

核心层:基础规范引擎 我现任开放USD联盟(AOUSD)核心规范工作组主席,该组的核心使命是规范定义USD的底层机制——包括组合引擎的运算逻辑、值解析语义,以及支撑这些机制的数据模型。这些是USD的“心脏”,决定了不同实现如何统一解析场景数据。

扩展层:学科级规范 围绕核心层,几何工作组与材质工作组正分别制定网格、材质节点等学科级规范。这些规范定义了USD兼容实现必须支持的几何与材质表达标准,确保不同工具导出的USD资产能被核心引擎正确读取。

计算层:动态行为规范 随着OpenExec的引入,我们开始规范USD场景中的计算规则。但即便没有OpenExec,层级可见性等基础行为也需被明确规范——这关乎所有USD读取器能否稳定解析场景。

应用层:内容就绪规范 最外层是内容规范,例如即将深入讨论的“仿真就绪”概念。对于DCC工具维护者、独立软件商或设备制造商而言,这一层回答了关键问题:如何编写真正符合USD标准的几何与材质资产,使其能被底层规范无缝读取?

这种分层架构的重要性将在后续展开——它不仅确保了技术实现的统一性,更让不同角色(从工具开发者到内容创作者)能在同一标准下高效协作,最终实现“一次建模、全域通用”的工业数字化愿景。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