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落地。一纸备案制度,被寄予厚望——它能否真正约束“无处不刷脸”的野蛮生长?
现实是:备案正在成为一场材料游戏。许多企业忙着填表、盖章、上传,以为交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材料”就万事大吉。但问题来了:材料合规,等于实际合规吗?
我们可能正陷入一种“监管幻觉”:以为登记了,就安全了;以为备案了,就合法了。而真正的风险,藏在系统深处、权限之中、日志之外。

审查层级 | 审查重点 | 企业常见应对 | 真实风险 |
|---|---|---|---|
第一关:形式审查 | 材料是否齐全、格式是否正确 | 按模板填,缺啥补啥 | 材料齐全≠系统合规 |
第二关:逻辑审查 | 内容是否自洽,流程是否闭环 | 编流程图,补制度 | 流程纸上谈兵,未落地执行 |
第三关:实质审查 | 是否真实运行,是否存在滥用 | 无应对,依赖“不查” | 内部调取无记录,数据违规共享 |
大多数企业只准备应付第一关,少数能过第二关,极少有企业能坦然面对第三关。
在“广东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方向。
广东没有停留在“收材料”层面,而是推动“备案+验证”机制:
这意味着,在广东,备案不是终点,而是监管的起点。
真正的合规,不在文件夹里,而在代码中、权限里、日志上。
合规维度 | 材料能体现的 | 材料无法体现的 |
|---|---|---|
数据存储 | 写“本地存储” | 是否真未上传?加密强度? |
访问控制 | 列“管理员3人” | 是否存在超级账号?日志是否完整? |
用户同意 | 贴告知牌照片 | 是否强制勾选?拒绝后能否正常通行? |
数据删除 | 承诺“定期清理” | 是否有自动化删除脚本?残留数据? |
材料是骨架,系统是血肉。只看骨架,不查血肉,监管注定流于形式。
真正的安全,不能靠企业“自报”,而应靠第三方“审计”。
我们预测,未来三年将出现三大转变:
届时,“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备案材料”将不再是“一次性作业”,而是持续更新的合规档案。
备案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若只停留在“收材料”阶段,它就会沦为一场形式主义的合规表演。广东的探索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全,始于备案,但绝不能止于备案。
否则,我们只是用一摞纸,安慰自己:你看,我们合规了。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