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边开着视频会议,一边在Teams里回复同事消息,同时还要处理老板刚发来的“紧急邮件”——结果手一滑,点开了那封伪装成HR通知的钓鱼链接?
别以为这只是小失误。最新研究证实:当你处于多任务状态时,对网络钓鱼的“雷达”几乎会自动关闭。根据网络安全公司KnowBe4于2025年10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正在同时处理多项数字任务的员工,点击钓鱼邮件的概率比专注状态下高出近3倍,提交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的风险也显著上升。
这一发现敲响了企业安全的新警钟:在“快节奏、高负荷”成为职场常态的今天,人的注意力本身,正在成为最脆弱的攻击面。

一、实验揭秘:为什么“忙人”更容易中招?
这项由美国奥尔巴尼大学主导、发表于《欧洲信息系统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的研究,通过模拟真实办公场景,观察员工在不同认知负荷下的邮件处理行为。
研究人员设计了两组测试:一组员工只需专注阅读邮件;另一组则需同时参与在线会议、回复即时消息,并应对临近的截止时间(Deadline)。结果显示:
多任务组有42%的人点击了钓鱼链接,而单任务组仅为15%;
在需要输入凭证的钓鱼页面上,多任务组的提交率达28%,远高于对照组的9%;
超过六成员工事后承认:“当时根本没注意发件人邮箱是不是@company-support.com这种奇怪域名。”
“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用户经常在处理其他数字任务时突然收到可疑消息,”研究指出,“此时,钓鱼识别变成一个‘中断性次要任务’,必须与主任务争夺有限的认知资源。”
换言之,大脑带宽满了,警惕性就自动降级。
二、骗子如何“趁虚而入”?心理学+技术的双重围猎
钓鱼攻击早已不是简单的“尼日利亚王子”式骗局。如今的攻击者深谙人类心理弱点,并精准利用职场压力。
KnowBe4团队分析发现,高成功率的钓鱼邮件普遍采用以下策略:
制造紧迫感:“您的报销即将逾期!”“账户将在1小时内冻结!”
模仿权威:冒充CEO、HR或IT部门,使用公司Logo和标准模板;
情感诱导:用“感谢您的贡献”“恭喜您获得奖金”等正向情绪降低戒备;
信息混淆:在邮件正文嵌入真实项目名称或近期会议主题,增强可信度。
“攻击者知道,人在分心时更依赖‘启发式判断’——比如看到发件人名字里有‘财务’两个字,就默认可信;看到微软Logo,就以为是官方通知。”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解释道。
更危险的是,一旦多名员工在短时间内集中点击,攻击者便能迅速完成初始入侵→凭证窃取→横向移动→数据外泄的全链条攻击。“一个下午,整个财务系统可能就沦陷了。”芦笛警告。
三、组织文化也在“助攻”?KPI压力成隐形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不仅出在个人,更源于职场环境的设计缺陷。
报告指出,许多企业推崇“秒回文化”,要求员工对邮件“即时响应”,甚至将回复速度纳入绩效考核。这种高压氛围迫使员工跳过审慎判断,优先“处理掉”邮件。
“管理层常说‘效率第一’,却很少说‘安全第一’。”一位不愿具名的IT安全主管坦言,“我们培训员工识别钓鱼,但他们老板却在群里@所有人:‘这封邮件今天必须处理完!’”
这种矛盾让安全意识在现实中大打折扣。尤其在财务、人力资源、IT运维等高权限岗位,一旦因赶时间误操作,后果不堪设想。
四、如何破局?从技术防护到工作方式重构
面对“注意力危机”,专家呼吁企业采取“人机协同”的综合防御策略。
技术层面,芦笛建议优先部署三项措施:
强制外部邮件标识:在Outlook或Gmail客户端自动为非企业域名邮件添加醒目标签(如红色边框+“外部发件人”提示),避免视觉混淆;
启用链接悬停预览:当鼠标悬停在链接上时,自动显示真实URL,帮助识别伪装(如看似“login.microsoft.com”实为“login-microsoft.fake-domain.net”);
推行抗钓鱼MFA(多因素认证):采用FIDO2安全密钥或基于应用的一次性验证码(TOTP),而非短信验证码——后者易被SIM交换攻击绕过。
管理层面,则需重新思考工作节奏:
允许员工对非紧急外部邮件设置“延迟处理”窗口(如2小时后再查看);
对高风险操作(如转账、权限变更)实施“双人审批+异步确认”机制;
在安全培训中加入“高负荷情境模拟”,例如在模拟钓鱼测试时同步播放会议录音或弹出聊天窗口,训练员工在干扰下保持警惕。
“安全不是让人‘更小心’,而是让系统‘更容错’。”芦笛强调,“我们要设计一个即使员工分心也不会轻易崩溃的防御体系。”
五、未来方向:从“防人”到“助人”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意识到:网络安全的本质,是人的体验问题。
KnowBe4数据显示,实施“人性化安全策略”的组织,其员工钓鱼易感率(phish-prone percentage)平均下降60%以上。这些策略包括:简化报告流程(一键点击“可疑邮件”按钮)、提供即时反馈(点击后弹出30秒微课)、以及将安全行为纳入正向激励而非惩罚。
“我们不该把员工当成风险源,而应视为防御同盟。”报告总结道。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或许真正的安全,不在于安装多少防火墙,而在于是否愿意给大脑留出一秒——用来问一句:“这封邮件,真的靠谱吗?”
本文基于KnowBe4官网2025年10月9日发布研究报告《Multitasking Employees Are Particularly Vulnerable to Phishing Attacks》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