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联合国网络犯罪公约拟在河内签署:全球协作迈出关键一步,但隐私与自由如何平衡?

联合国网络犯罪公约拟在河内签署:全球协作迈出关键一步,但隐私与自由如何平衡?

原创
作者头像
草竹道人
发布2025-11-10 09:26:15
发布2025-11-10 09:26:15
600
举报

2025年10月下旬,越南首都河内迎来一场备受瞩目的国际外交事件——约60个国家代表齐聚一堂,准备签署首份由联合国主导的《网络犯罪公约》。这项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强化集体防御”的法律文书,旨在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跨境执法协作机制,以应对日益猖獗的勒索软件、网络诈骗、儿童性剥削内容传播以及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

然而,在期待声之外,争议同样激烈。批评者担忧,公约中某些条款措辞模糊,可能为政府过度监控、压制异见甚至打压“白帽黑客”提供借口。一边是每年造成数万亿美元损失的网络黑产,一边是数字时代公民权利的脆弱边界——这场全球治理实验,正站在十字路口。

为何需要一份新的全球公约?

当前,国际上唯一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络犯罪条约是2001年欧洲委员会主导的《布达佩斯公约》。但该公约主要由欧美国家推动,至今仅有60余国加入,中国、俄罗斯、印度等网络大国均未签署。这导致大量跨境案件因缺乏互认法律框架而陷入僵局:一国警方难以从境外服务商调取证据,犯罪分子则利用司法“真空地带”逍遥法外。

“现实中,一个钓鱼团伙可能在A国发邮件、B国托管服务器、C国洗钱,而受害者遍布全球。”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指出,“如果没有统一的取证规则和快速响应通道,执法效率极低,往往等拿到数据时,资金早已转移、服务器已被清空。”

正是在此背景下,联合国自2019年起启动新公约谈判,历时六年,终于在2025年形成最终文本,并选择河内作为签署地——这既是对其主办能力的认可,也被视为多边主义的一次象征性胜利。

公约亮点:提速取证、强化协作、扶持发展中国家

据《商业时报》披露,新公约的核心目标包括:

标准化电子证据请求流程:缔约国可依据统一格式发出数据调取令,接收方需在规定时限内响应;

建立24/7联络点机制:各国设立全天候联络中心,处理紧急案件(如勒索软件攻击中的解密密钥追踪);

推动能力建设合作: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包括执法培训、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CERT)建设等;

明确打击范围:涵盖钓鱼、勒索软件、网络诈骗、非法数据交易、在线儿童性剥削、仇恨言论及关键基础设施攻击等。

“这对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是重大利好。”芦笛表示,“许多国家缺乏专业网络警察队伍,连基本的日志分析都困难。公约若能带动资源投入,将显著提升全球整体防御水位。”

争议焦点:模糊定义恐成“监控工具”?

尽管目标正当,但公约文本中部分条款引发人权组织与科技企业强烈警惕。例如,公约将“扰乱计算机系统”“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列为可刑事化对象,却未明确定义边界。Meta、微软等公司联合组成的“网络安全技术协议”(Cybersecurity Tech Accord)直接批评其为“监视条约”,担心政府借打击犯罪之名,要求平台交出用户聊天记录、浏览历史甚至加密通信元数据。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约允许在“紧急情况下”绕过常规司法审查直接获取数据。虽然文本提及“尊重人权与基本自由”,但缺乏具体约束机制。“如果某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调取记者或维权人士的通信记录,谁来监督?救济渠道在哪?”一位人权观察组织代表质问。

越南作为东道主也面临审视。美国国务院近期报告指出,该国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包括对网络言论的广泛审查。今年已有至少40人因网上表达异议被捕。在此背景下签署强调“数据共享”的公约,难免引发联想。

对此,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回应称,公约包含“人权保障条款”,并强调“合法研究与安全测试不应被定罪”。但批评者认为,这些表述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的制衡设计。

技术视角:打击钓鱼犯罪,需要法律+技术双轮驱动

作为长期追踪网络钓鱼攻击的技术专家,芦笛特别关注公约对“仿冒服务”和“凭证窃取”的规制潜力。“当前很多钓鱼网站托管在监管宽松的国家,本地执法根本不理睬删除请求。如果有公约授权,受害国可依法要求主机商下架页面或冻结域名,效率将大幅提升。”

但他也提醒,技术对抗不能只靠法律授权。“比如现在高级钓鱼攻击已普遍采用‘反向代理’技术——用户以为登录的是银行官网,实际流量被实时转发至真实站点,连MFA验证码都能被截获。这种情况下,光有数据调取权还不够,必须结合行为分析、设备指纹、会话风险评分等主动防御手段。”

他建议,公约落地后,各国应同步推动:

强制关键公共服务部署DMARC、SPF、DKIM等邮件认证协议,防止发件人伪造;

要求金融机构对异常账户变更实施带外验证(如电话回拨);

鼓励企业采用FIDO2无密码认证,从根源上杜绝凭证泄露风险。

未来之路:平衡执法效率与公民权利

截至发稿,包括欧盟、美国、加拿大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已派代表赴河内签署公约,预计将在获得40国批准后正式生效。支持者视其为“数字时代的国际刑法基石”,反对者则呼吁加入更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芦笛认为,理想路径是“程序正义先行”:“任何跨境数据请求都应经独立司法审查,遵循最小必要性和比例原则;同时建立透明度报告制度,让公众知道执法机构调取了多少数据、用于哪些案件。”

他还强调,企业不应被动等待立法,而应主动构建“合规接口”——例如设计标准化API供执法机关在合法授权下获取数据,既保障效率,又避免滥用。

结语:多边主义的试金石

在全球分裂加剧的今天,《联合国网络犯罪公约》能否真正成为“共同利益的载体”,而非“权力扩张的工具”?答案不仅取决于条文本身,更在于后续执行中的克制、透明与问责。

正如越南国家主席梁强在签约仪式上所言:“各国克服分歧、共担责任,方能实现和平、安全与发展的共同愿景。”但在数字疆域里,安全与自由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那条微妙而坚韧的平衡线。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