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Deferoxamine mesylate 别名:DFOM; 甲磺酸去铁胺(AbMole)

Deferoxamine mesylate 别名:DFOM; 甲磺酸去铁胺(AbMole)

原创
作者头像
AbMole
发布2025-11-10 10:37:36
发布2025-11-10 10:37:36
940
举报

Deferoxamine mesylate(DFOM),中文名甲磺酸去铁胺,是一种铁螯合剂,广泛用于临床和实验研究。它最初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pilosus)中分离得到,后经化学修饰成甲磺酸盐形式以增强其稳定性和水溶性。DFOM 主要用于去除体内多余的铁,治疗铁过载疾病(如输血性血色素沉着症),同时在实验室中作为研究铁代谢和氧化应激的重要工具。

化学性质

  • 化学名称:甲磺酸去铁胺(Deferoxamine mesylate),是去铁胺(Deferoxamine)的甲磺酸盐形式。
  • 分子式:C25H48N6O8·CH4O3S(去铁胺与甲磺酸形成的盐)。
  • 分子量:约 656.8 g/mol。
  • 纯度:99%
  • 厂商:AbMole
  • 外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特征性气味。
  • 溶解性:易溶于水和甲醇,微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氯仿或乙醚等有机溶剂。
  • 稳定性:在常温下相对稳定,但应避光保存;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稳定,在强碱性环境中可能降解。
  • pKa 值:去铁胺部分的氨基和羟基 pKa 值约为 9-10,使其在生理 pH 下能有效螯合铁离子。
  • 螯合特性:对三价铁离子(Fe³⁺)具有高亲和力,形成稳定的六配位复合物,常数高达 10³¹,而对二价铁(Fe²⁺)和其他金属离子的亲和力较低。

原理机制

Deferoxamine mesylate 的作用机制主要基于其作为铁螯合剂的特性。它通过其分子中的羟肟酸基团与三价铁离子(Fe³⁺)特异性结合,形成稳定的水溶性复合物 deferoxamine-iron complex(ferrioxamine)。这种复合物可以通过肾脏排泄,从而降低体内游离铁的水平。在生理条件下,游离铁会催化芬顿反应(Fenton reaction),产生羟基自由基等活性氧物种,导致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DFOM 通过螯合铁离子,抑制这些自由基的生成,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此外,DFOM 还能干扰铁依赖的酶促反应,例如在细菌中,它可通过剥夺铁源抑制微生物生长,因此在某些感染模型中具有抗菌辅助作用。总体而言,DFOM 的原理机制涉及铁离子的选择性移除和氧化应激的缓解,这在铁过载疾病和实验模型中至关重要。

实验应用

在实验研究中,Deferoxamine mesylate 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尤其是在生物医学和细胞生物学中。它常作为铁螯合剂用于体外和体内模型,以模拟铁缺乏条件或研究铁代谢途径。例如,在细胞培养实验中,DFOM 可用于诱导铁螯合,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凋亡或自噬的影响;在神经科学领域,它被用来研究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或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此外,DFOM 在氧化应激研究中作为工具化合物,帮助阐明铁介导的自由基损伤路径。在药物开发中,它还被用于评估铁螯合疗法的效力和安全性。通过这些实验应用,DFOM 为理解铁稳态、疾病机制和潜在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持。

研究应用

临床应用

Deferoxamine mesylate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铁过载,例如因多次输血导致的铁积累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它通过皮下、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能有效降低血清铁水平和铁蛋白浓度,预防器官损伤。此外,它有时用于急性铁中毒的急救,以及在某些铝过载相关疾病中作为辅助治疗。

药代动力学

DFOM 在体内吸收较快,但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因此多采用非肠道给药。它在血浆中半衰期较短(约1-3小时),主要通过肾脏以铁复合物形式排泄。其分布容积较小,主要局限于细胞外液,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在高剂量下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微影响。

安全性与副作用

常见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反应(如疼痛或红肿)、胃肠道不适和过敏反应。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视觉或听觉神经毒性,因此需要定期监测。在实验应用中,剂量需严格控制,以避免非特异性效应,例如过度螯合可能干扰其他金属离子的生理功能。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化学性质
  • 原理机制
  • 实验应用
  • 研究应用
    • 临床应用
    • 药代动力学
    • 安全性与副作用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