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用原理与机制
嘌呤霉素二盐酸盐是一种由白黑链霉菌产生的核苷类抗生素,其核心作用机制是抑制蛋白质合成。它通过模拟氨酰-tRNA的3'末端结构,能够有效地被核糖体接受并掺入正在延伸的新生肽链中。
具体而言,嘌呤霉素进入核糖体的A位点,并与正在生长的肽链结合,形成肽酰-嘌呤霉素。然而,由于嘌呤霉素分子中连接核苷与氨基酸部分的化学键是稳定的酰胺键,而非酯键,它无法参与后续的肽键形成反应。这个“伪tRNA”分子会过早地从核糖体上脱落,导致肽链合成提前终止。这一作用机制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均有效,因此它对细菌和哺乳动物细胞都具有毒性,这也限制了它作为全身性抗生素的临床用途。
实验与应用
尽管不适用于人体治疗,但嘌呤霉素二盐酸盐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最经典和广泛的应用是作为选择性试剂用于稳定细胞系的筛选。当细胞被转染了携带嘌呤霉素抗性基因(通常为Pac基因)的质粒后,该基因会表达一种嘌呤霉素N-乙酰转移酶,能够乙酰化并失活嘌呤霉素,从而使成功转染的细胞获得抗性。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通常为1-10 μg/mL,需预实验确定)的嘌呤霉素后,未成功转染的细胞会因蛋白质合成被抑制而死亡,只有成功表达了抗性基因的细胞能够存活下来,从而被筛选出来。
此外,它也被用于诱导蛋白质合成缺陷型细胞模型,以研究蛋白质合成抑制对细胞过程(如凋亡、自噬)的影响。在干细胞研究中,它也常被用作一种快速清除饲养层细胞的方法。近年来,在开发基于抗体偶联药物或PROTAC技术的研究中,嘌呤霉素也被用作弹头或降解标签的组成部分。
注意事项与局限性
在使用嘌呤霉素二盐酸盐时,研究人员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首先,工作浓度需要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进行优化,浓度过低无法有效杀死所有敏感细胞,过高则可能对抗性细胞也产生毒性。其次,由于它对所有真核细胞都有毒性,操作时需要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并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它诱导的细胞死亡不是立即发生的,通常需要处理24到96小时才能完全清除敏感细胞。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