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鲁大师” 竟劫持用户流量:数十家关联企业被指织网收割

“鲁大师” 竟劫持用户流量:数十家关联企业被指织网收割

原创
作者头像
星尘安全
发布2025-11-12 21:36:42
发布2025-11-12 21:36:42
15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网络安全网络安全
弹窗图.png
弹窗图.png

近日,火绒安全实验室发布一则深度调查报告,直指以鲁大师母公司成都奇鲁科技、天津杏仁桉科技为核心的数十家企业,通过隐蔽技术手段构建流量推广产业链,涉嫌将千万用户电脑变为 “流量变现工具”。这一事件不仅引发用户对软件安全的担忧,也再度揭开互联网行业 “隐蔽推广” 乱象的冰山一角。

01 调查曝光:看似独立的企业,背后藏着 “利益共同体”

火绒安全实验室的调查团队通过技术溯源与企业关联分析发现,涉事的数十家企业虽在工商信息上无直接关联,却通过三大 “隐形纽带” 形成紧密协作的推广网络。

从技术层面看,鲁大师、小鸟壁纸、迅读 PDF 大师、DX 修复工具等多款用户熟知的软件,均被检测出内置相同的 “云控推广模块”。该模块可通过云端指令实时调整推广策略,例如对北京地区用户减少或停止推送广告以规避监管,对非技术类普通用户则加大推广力度,实现 “精准筛选目标”。

更关键的证据指向利益关联。调查显示,天津杏仁桉科技搭建的 “推广结算系统” 后台,仅允许使用鲁大师官方域名 “@ludashi.com” 的邮箱注册。这意味着鲁大师与天津杏仁桉科技存在直接的收益共享关系,而其他关联企业则通过该系统完成推广佣金分账,形成完整的利益输送链条。

与本次威胁情报强相关的软件
与本次威胁情报强相关的软件

人员与技术协作的痕迹同样明显。通过代码提交记录溯源,调查团队发现重庆赫赫有盾科技天津简诚科技等企业旗下软件,实际有鲁大师员工参与开发。尽管这些企业在天眼查等平台显示 “无工商关联”,但技术层面的交叉证据,证实了它们在推广业务中的深度绑定。

相关企业初步关联网状图
相关企业初步关联网状图

02 隐蔽手段起底:堪比 “互联网谍战”,普通用户难察觉

为躲避用户发现与监管审查,涉事企业采用了多种 “捉迷藏” 式的推广手段,其隐蔽性与针对性引发行业关注。

在目标筛选上,涉事软件会通过多维度数据判断用户 “风险等级”:若检测到用户安装杀毒软件、调试工具(判定为技术人员),或访问过 12315 投诉平台、知乎、微博等传播性平台,会立即停止推广;而鲁大师会员用户则可享受 “付费免骚扰”,广告自动屏蔽。这种 “欺软怕硬” 的策略,让缺乏技术分辨能力的普通用户成为主要收割对象。

推广规避手段
推广规避手段

推广行为的 “伪装术” 同样值得警惕。调查发现,涉事软件会将推广插件伪装成 “日历助手”“记事工具” 等日常应用,悄悄植入浏览器;弹出的百度搜索框会附带隐藏渠道标识,用户每一次搜索都会为涉事企业带来推广分成;甚至用户访问京东链接时,会被自动跳转至含 “京粉推广参数” 的页面,下单后涉事企业可赚取佣金,而用户对此毫不知情。

多种推广技术
多种推广技术

更恶劣的是 “诱导式静默安装”。部分弹窗的 “关闭按钮” 实为 “安装触发键”,用户点击 “×” 试图关闭时,SecretCipher、LionProtect 等陌生软件已在后台静默安装。此外,部分软件还设置 “延迟推广” 机制,安装 7 天后才启动推广,甚至设置 180 天冷却期,切断用户对 “广告来源” 的联想。

为防止技术破解,涉事软件的推广指令均采用 BlowFish 加密 + Base64 编码,代码动态加载,进一步增加了检测与取证难度。

图片
图片

03 用户恐慌与应对:如何自查?

调查报告发布后,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反馈类似经历:“打开浏览器就弹传奇广告,还以为是电脑中病毒了”“京东链接突然跳转,还以为是钓鱼网站”“电脑里莫名出现没装过的软件,卸载后又会自动安装”。

针对此次事件,火绒安全实验室已推出应对方案:用户将火绒安全软件更新至最新版本后,启动 “全盘查杀” 功能,即可识别并清除隐藏的推广模块;同时,实验室还公布了 “高风险软件列表”,包含鲁大师、小鸟壁纸等涉事软件,建议用户对照列表卸载可疑程序。其他安全厂商也陆续跟进,对类似推广模块进行拦截。

业内人士提醒,用户应尽量从软件官网下载应用,避免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取安装包 — 调查显示,涉事企业会对 “非官网渠道下载的软件” 推送更多推广配置;同时,定期检查电脑后台进程与已安装软件,对来源不明的程序及时卸载。

04 流量变现不能突破 “用户权益” 红线

此次 “鲁大师关联企业流量劫持” 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互联网行业 “隐蔽推广”“流量劫持” 乱象频发,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收益,将 “用户体验” 与 “合规底线” 抛之脑后。

一位互联网安全分析师表示:“推广是企业正常盈利方式,但‘不告知、不协商、偷偷操作’的行为,本质是对用户知情权与设备控制权的侵犯。尤其是鲁大师这类装机量过亿的工具类软件,用户基于‘硬件检测’的信任安装,却沦为流量收割工具,更伤害行业公信力。”

目前,成都奇鲁科技、天津杏仁桉科技等涉事企业尚未对调查报告作出回应。但此次事件已引发监管层面关注,有消息称相关部门正就 “流量劫持是否违反《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展开研究。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01 调查曝光:看似独立的企业,背后藏着 “利益共同体”
  • 02 隐蔽手段起底:堪比 “互联网谍战”,普通用户难察觉
  • 03 用户恐慌与应对:如何自查?
  • 04 流量变现不能突破 “用户权益” 红线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