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为什么wxMaxima不集成以下输入,而只是改进输入作为结果呢?

wxMaxima是一个开源的计算机代数系统,它主要用于数学计算和符号计算。它的设计目标是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让用户能够方便地输入数学表达式并获得计算结果。

wxMaxima并不集成以下输入,而只是改进输入作为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简化用户界面:wxMaxima的设计理念是提供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让用户能够快速输入数学表达式并获得结果。集成更多的输入方式可能会增加界面的复杂性,使用户操作变得繁琐。
  2. 保持纯粹性:wxMaxima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专注于数学计算和符号计算的工具,而不是一个通用的计算机代数系统。因此,它可能选择只关注核心功能,而不去集成其他输入方式。
  3. 维护成本考虑:集成更多的输入方式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开发和维护资源。对于一个开源项目来说,资源可能是有限的,因此选择集中精力改进核心功能可能是更合理的选择。

总之,wxMaxima选择改进输入作为结果而不集成其他输入方式可能是为了简化用户界面、保持纯粹性和考虑维护成本等原因。

页面内容是否对你有帮助?
有帮助
没帮助

相关·内容

Deep Learning中的一些技巧

点击蓝字关注我 在利用Deep Learning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结果不尽如意,应该怎么改进?...为什么梯度值前面小后面大? 我们该怎么判断一个梯度值是大还是小?...这句话怎么理解?假设我输入的x1,x2使得当前的网络长成这个样子,但是一旦我换两个数据,这两个输入的数据相比较于x1,x2变化很大,那么NN也就变化了,所以它不是线性的。...不同的地方在于Adagrad除上的是以前所有梯度值的平方和然后再开平方,RMSProp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一点,表达式如上图所示,计算还是相对简单的,只是这个参数 该怎么理解?...因为我们训练的时候,随机Dropout了一些神经元,这样训练出来的模型,如果我们在Testing的时候乘上一个系数的话,会使得Testing的结果跟真实结果相差很多。

28220

Bert时代的创新:Bert应用模式比较及其它

(或者输入单词对应位置的若干层embedding进行加权求和),作为下游任务单词对应的输入。...它使用了7种不同的NLP任务来评估,如果归纳一下实验结果(参考上图),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结论如下:对于ELMO来说,特征集成的应用方式,在不同数据集合下,效果稳定地优于Fine-tuning;Bert...它的结论是:对于比如QA这种句子匹配类问题,如果仅仅把Bert作为特征表达工具,也就是说,Bert的输入只是单独输入Question或者单独输入Passage,取出Bert高层的[CLS]标记作为Question...你会反问:为什么将Bert作为对比参照系,原先的方法就失灵了?我可以在Bert基础上,再套用我原先想的办法来创新吗不是?...当然,排除有些点子具备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成功可能性,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方法,我相信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为什么

84740

Deep Learning中的一些Tips详解(RELU+Maxout+Adam+Dropout)「建议收藏」

为什么梯度值前面小后面大? 我们该怎么判断一个梯度值是大还是小?...这句话怎么理解?假设我输入的x1,x2使得当前的网络长成这个样子,但是一旦我换两个数据,这两个输入的数据相比较于x1,x2变化很大,那么NN也就变化了,所以它不是线性的。...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考虑到去掉某些部分之后,有些w和b不就训练不到了么,须知,我们的数据有很多,以上这种结构仅仅只是输入为x1,x2的情况,加入换一个输入,那么NN的结构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因此我们可以训练到...不同的地方在于Adagrad除上的是以前所有梯度值的平方和然后再开平方,RMSProp相对来说较为复杂一点,表达式如上图所示,计算还是相对简单的,只是这个参数 α \alpha α该怎么理解?...因为我们训练的时候,随机“抓爆”了一些神经元,这样训练出来的模型,如果我们在Testing的时候乘上一个系数的话,会使得Testing的结果跟真实结果相差很多。

29100

arm linux 移植全部过程「建议收藏」

现在又在做arm移植,自己所用的工具、设备等都有了比较大的改进,那我觉得应该写一篇文章来记录一下,因为过程中的问题,不是简单几句命令就能解释的,网上的文章真的是初学者的噩梦,没有条理不说,质量也不敢恭维...有的文章太细,都是在讲指令,大部分也都是抄来抄去,告诉大家照着步骤来就可以;而有的文章,则是在讲原理,类似于一些套话,读者想要的有可能只是一个可编译的环境,结果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正文 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模式 写在最前面的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模式,为什么要讲这个,就是因为凡事要有始有终,总是要明白在一台计算机或嵌入式系统启动之后的工作流程。...现代的计算机系统都是以CPU为核心运算单元和逻辑控制单元,加之一些外设按要求构建的信息处理系统。CPU,只有运算功能,没有存储功能,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初的CPU是用纸带的方式执行相关的运算流程。...BOOT-ROM 最开始的计算机是由纸带打孔的方式输入执行程序的,随着计算机系统的不断发展,再加之懒人们的不断改进,最后输入计算机的程序,从纸片进入了ROM。

4K20

使用 Rust 极致提升 Python 性能:图表和绘图提升 24 倍,数据计算提升 10 倍

为了防止由于运行时间过短扭曲结果,在所有初始化工作完成后,我才开始分析。 结果如下: 时间单位为秒。 main 方法,代表了算法在完成整个初始化之后的处理过程。...既然代码中已经在使用 pandas 了,为什么试试 geopandas ?然后,我们可以在一个库调用中,计算所有多边形区域。 然而,这是一个灾难,我们增加了 10 倍的运行时间!...返回结果为 numpy 数组(便于与 Python pandas 集成),表示每个坐标集对应的多边形(如果有的话)。...这还包括 Python 将结果集插回 pandas dataframe 的时间消耗。将实际的 matplotlib 与 Rust 库调用进行比较,可以得到 24 倍的改进。...输出数据已经检查过,结果显示完全相同。 我们的新解决方案(在功能级别,即 dataframe 输入/输出),速度提高了 10 倍。集群中运行的代码,将其计算核心数量增加到 4 个,是完全合理的。

1.9K31

卡片笔记太多,回忆起来?快用人工智能帮你自动找寻关联

这样你再也不用漫无目的地回顾所有笔记,而是以「输入新的笔记内容」作为触发,唤起对应的久远记忆。 第二个输入框,是标签的黑名单。...如上图所示,结果提供的是一个字典。这个字典里,Roam Research 里面的 block id 作为键(key),取值(value)是对应的块文本内容。...为什么直接分析 Roam Research 数据库?因为没必要。我每天重度使用 Roam Research ,这个数据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读取的时候需要考虑太多细节。...只是注意「以物养己」,不要「以物役己」,就好。 我做的这个人工智能辅助卡片回顾工具,你想不想试试? 如果你想尝试,请私信联系我,并提供以下内容: 你的样例 Roam JSON 文件。...害得我赶紧关闭掉这条输入路径,重新建立了新的机器人。 所以你看,隐私保护一定得注意啊。 我做的这个小应用,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双链笔记工具,能把这样的人工智能辅助功能添加集成进来。

79820

对标Bert?刷屏的GPT 2.0意味着什么

那么为什么这么讲?原因我后面会说。 昨天下午有位技术媒体(AI科技大本营)的朋友问我说是不是写点看法,我觉得貌似从技术上看算是正常进展,所以写写都行,看了论文再决定。...那么,为什么要扩容?这个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就问你神奇神奇?惊喜惊喜?嗯,其它任务其实惊奇,但是能做机器翻译这个确实有点意思,展开讲了,建议机器翻译的实验部分可以好好看看,想想为什么,论文里说了这其实是个事故和意外,哈哈。...第二个问题是:在预训练阶段,为什么GPT 2.0仍然固执地用单向语言模型,不是双向语言模型? 关于这点,我讲讲我的看法,当然你别太严肃地看我下面的说法,就当是个我编撰的科技版八卦。...但是如果这时候让它去做一个文本摘要任务,它怎么知道它现在在做什么事情,根据输入,应该输出什么东西? 就是这么个问题,你细想可能容易忽略,但是细想其实挺有意思。

69720

实践单元测试的姿势

如果没有断言,那么单测只是执行了一段代码而已。如果想要验证一段代码是否正确工作,则需要人工查看结果。人工验证测试结果是耗时的。断言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化的验证结果。...姿势2:干掉单元测试的天敌—可测性 单元测试效益特别高,方法看起来也很简单,但却尝试的多,成功实施的少,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难于突破可测性问题。...[1499416785556_7382_1499416906094.png] 为什么代码会不可测?一般来说,这些原因导致了代码的可测性差:项目很复杂,开发流程规范,耦合度很高。...一个函数要“可测”,要做到两方面:第一是能够独立运行,第二是要能够覆盖输入分类。为什么要覆盖输入分类?因为单元测试的目标是覆盖代码单元的功能逻辑,要做到覆盖功能逻辑,就要覆盖输入的所有分类。...代码做不到单元测试,可测性差时,多思考如何改进不是放弃。 当单元测试成为我们自身的Owner时,任何关于单元测试的负面因素都已经不是问题。为啥?

2.3K11

最近爆出的强大NLP模型证明马太效应:小团队将难出大成果

那么为什么说NLP很可能进入快速发展期但是与你无关?原因我后面会说。 下午有位技术媒体的朋友问我说是不是写点看法,我觉得貌似从技术上看算是正常进展,所以写写都行,看了论文再决定。...那么,为什么要扩容?这个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就问你神奇神奇?惊喜惊喜?嗯,其它任务其实惊奇,但是能做机器翻译这个确实有点意思,展开讲了,建议机器翻译的实验部分可以好好看看想想为什么,论文里说了,这其实是个事故和意外,哈哈。...下面谈隐含的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其实比较相对有那么点意思,什么问题,就是:“在预训练阶段,为什么GPT 2.0仍然固执地用单向语言模型,不是双向语言模型?”你可以想想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但是如果这时候让它去做一个文本摘要任务,它怎么知道它现在在做什么事情,根据输入,应该输出什么东西?”就是这么个问题,你细想可能容易忽略,但是细想其实挺有意思。

54930

工程物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六)——软件开发实践中遇到的两个问题浅谈

这个信息本职应该是PU专业输入,因为一些历史原因,MC专业协助PU专业做合同量单的时候也会顺便输入合同基本信息,自从合同支付款项流程与材料管理软件集成之后,MC专业发现合同号出现了不正常的输入,几个合同号连在一起被当做一个合同号输入了...1.2 产生的原因: 合同支付款项流程自从与材料管理软件集成后,PU部门秘书承担了部分合同基本信息的输入工作。...用户只看到自己的界面是输入合同号和上传付款凭证,怎么便捷地输入完合同付款凭证是他们最关心的,合同号唯唯一跟他们没有关系。...数据从公共区域采集后,一定要有一个过滤或者校验,这样做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减少垃圾数据,比如有人输入一个厂商名字叫“哈哈哈”,这是一条毫无意义的数据,数据会占据数据库的存储空间,一条垃圾数据并不会怎么样...光统一思想是不够的,还需要强大执行力,虽然我们规划了数据的格式,但是输入的时候就是按照约定来,那这个规划也就只是一纸空文。

26720

放弃幻想,全面拥抱Transformer:自然语言处理三大特征抽取器(CNNRNNTF)比较

那么为什么RNN的并行计算能力不行?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T时刻的计算依赖T-1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T-1时刻的计算依赖T-2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序列依赖关系。...因为只要保留连续两个时间步的隐层连接,则意味着要计算T时刻的隐层结果,就需要T-1时刻隐层结果先算完,这不又落入了序列依赖的陷阱里了吗?嗯,确实是这样,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不同时间步的输入之间并行?...那经过这种改造的RNN速度改进如何?...为什么直接用CNN?是不是?前面那位因为吃亏吃的少所以爱抬杠的同学又会说了:也许人家效果特别好呢。嗯,从这个结构的作用机制上看,可能性不太大。...而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是CNN要能战胜Transformer的迹象吗?这是一道留给您的思考题和辩论题。当然,我参加辩论。 Transformer作为一个新模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75850

放弃幻想,全面拥抱Transformer:自然语言处理三大特征抽取器(CNNRNNTF)比较

但是最近一年来,眼看着 RNN 的领袖群伦的地位正在被动摇,所谓各领风骚 3-5 年,看来网红模型也例外。 那这又是因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原因。...那么为什么 RNN 的并行计算能力不行?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 T 时刻的计算依赖 T-1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 T-1 时刻的计算依赖 T-2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那经过这种改造的 RNN 速度改进如何?...为什么直接用 CNN ?是不是? 前面那位因为吃亏吃的少所以爱抬杠的同学又会说了:也许人家效果特别好呢。嗯,从这个结构的作用机制上看,可能性不太大。...而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是 CNN 要能战胜 Transformer 的迹象吗?这是一道留给您的思考题和辩论题。当然,我参加辩论。 Transformer 作为一个新模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90220

【NLP】放弃幻想,全面拥抱Transformer:自然语言处理三大特征抽取器(CNNRNNTF)比较

但是最近一年来,眼看着 RNN 的领袖群伦的地位正在被动摇,所谓各领风骚 3-5 年,看来网红模型也例外。 那这又是因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原因。...那么为什么 RNN 的并行计算能力不行?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 T 时刻的计算依赖 T-1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 T-1 时刻的计算依赖 T-2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那经过这种改造的 RNN 速度改进如何?...为什么直接用 CNN ?是不是? 前面那位因为吃亏吃的少所以爱抬杠的同学又会说了:也许人家效果特别好呢。嗯,从这个结构的作用机制上看,可能性不太大。...而这又说明了什么?难道这是 CNN 要能战胜 Transformer 的迹象吗?这是一道留给您的思考题和辩论题。当然,我参加辩论。 Transformer 作为一个新模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69811

放弃幻想,全面拥抱 Transformer:自然语言处理三大特征抽取器(CNNRNNTF)比较(上篇)

但是最近一年来,眼看着 RNN 的领袖群伦的地位正在被动摇,所谓各领风骚 3-5 年,看来网红模型也例外。 那这又是因为什么?主要有两个原因。...那么为什么 RNN 的并行计算能力不行?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 T 时刻的计算依赖 T-1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 T-1 时刻的计算依赖 T-2 时刻的隐层计算结果…….....那经过这种改造的 RNN 速度改进如何?...为什么直接用 CNN ?是不是?前面那位因为吃亏吃的少所以爱抬杠的同学又会说了:也许人家效果特别好呢。嗯,从这个结构的作用机制上看,可能性不太大。...那么怎样才能捕获到长距离的特征?有两种典型的改进方法:一种是假设我们仍然用单个卷积层,滑动窗口大小 k 假设为 3,就是只接收三个输入单词,但是我们想捕获距离为 5 的特征,怎么做才行?

1.1K10

当谈论引用透明时,我们在说什么

对所有的输入,相同的输入都有相同的输出; 2....例子3和例子2使用了相同的表达式和值,为什么在例子2中不是引用透明的,但例子3中就是引用透明的了?...这是一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实际上,引用透明只跟expression自己是如何实现的有关,program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例子。...这里要注意,Scala中代码块是可以作为参数的,这里执行结果不同,是因为另一个expression不透明,这里有一个“匿名”表达式{ println("more evil"); 1 },任何一个expression...如何更好地设计引用透明的表达式 针对测试2的代码,method本身是引用透明的,但由于Scala代码能够将代码块作为参数,反而无意中引入了一个新的表达式,从而导致整个代码不纯,如何改进

28810

【C语言】getchar()函数缓冲区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代码⬇️ getchar()是接收一个字符,putchar()就是一个打印字符。 想想我们为什么用int类型,不是用char类型?...很简单,让getchar返回EOF的方法是:CTRL+Z我们来看看结果怎么样: 图片 此时光标会直接停下来 此时我们还要知道为什么会自动换行:我们输入完以后,还按了一次回车,按了回车之后,其实缓冲区有...图片 在我们输完密码之后,就直接输出NO了,都不需要确认,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为什么会直接打印,我们不需要输入。 那怎么去改进? 我们可以多加一个getchar()去清理缓冲区 图片 但是这种写法完全正确了吗?...不一样啊这只是临时去处理一下而已 图片 当我们加了空格之后,又出现了改进之前的情况,为什么这样子

1.2K30

后BERT时代:15个预训练模型对比分析与关键点探索(附链接)

Q5:Transformer内部机制的深入理解: 为什么是缩放点积,不是点积模型? 相较于加性模型,点积模型具备哪些优点? 多头机制为什么有效?...Q6-Q10:BERT内核机制探究 BERT为什么如此有效? BERT存在哪些优缺点? BERT擅长处理哪些下游NLP任务? BERT基于“字输入”还是“词输入”好?...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上述问题一一探讨 一....1)ELMo (Allen Institute)[6] 要点: 引入双向语言模型,其实是2个单向语言模型(前向和后向)的集成; 通过保存预训练好的2层biLSTM,通过特征集成或finetune应用于下游任务...; 有什么办法能构建一个模型使得同时具有AR和AE的优点并且没有它们缺点

1.3K31

NLP这两年:15个预训练模型对比分析与剖析

Q5:Transformer内部机制的深入理解: 为什么是缩放点积,不是点积模型? 相较于加性模型,点积模型具备哪些优点? 多头机制为什么有效?...Q6-Q10:BERT内核机制探究 BERT为什么如此有效? BERT存在哪些优缺点? BERT擅长处理哪些下游NLP任务? BERT基于“字输入”还是“词输入”好?...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上述问题一一探讨 一....1)ELMo (Allen Institute)[6] 要点: 引入双向语言模型,其实是2个单向语言模型(前向和后向)的集成; 通过保存预训练好的2层biLSTM,通过特征集成或finetune应用于下游任务...; 有什么办法能构建一个模型使得同时具有AR和AE的优点并且没有它们缺点

1.9K10

后BERT时代:15个预训练模型对比分析与关键点探究

Q5:Transformer内部机制的深入理解: 为什么是缩放点积,不是点积模型? 相较于加性模型,点积模型具备哪些优点? 多头机制为什么有效?...Q6-Q10:BERT内核机制探究 BERT为什么如此有效? BERT存在哪些优缺点? BERT擅长处理哪些下游NLP任务? BERT基于“字输入”还是“词输入”好?...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上述问题一一探讨 一....基于BERT预训练原生模型,将文本中的实体对齐到外部的知识图谱,并通过知识嵌入得到实体向量作为ERNIE的输入; 由于语言表征的预训练过程和知识表征过程有很大的不同,会产生两个独立的向量空间。...; 有什么办法能构建一个模型使得同时具有AR和AE的优点并且没有它们缺点

2.1K40

关于BERT,面试官们都怎么问

从网络结构以及最后的实验效果来看,BERT 比 ELMo 效果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原因: LSTM 抽取特征的能力远弱于 Transformer 拼接方式双向融合的特征融合能力偏弱(没有具体实验验证,只是推测...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对于 BERT 的代码修改也非常少,只是修改一些 Mask 的那段代码。 「TODO:另外还有别的缺点及其改进,看到相关论文再补充。」 6.BERT 的输入和输出分别是什么?...其实自己在整理这个问题时,萌生了新的问题,具体描述如下: 「为什么 BERT 中输入数据的[mask]标记为什么不能直接留空或者直接输入原始数据,在 self-attention 的 Q K V 计算中...就算每次都计算,那么保存每次得到的 Q、K、V 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空间。...因此,综上所述,词袋模型到 word2vec 的改进主要集中于以下两点: 考虑了词与词之间的顺序,引入了上下文的信息 得到了词更加准确的表示,其表达的信息更为丰富 12.2 word2vec 到 BERT

3.8K30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