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HTTP协议经典详解

HTTP是一个属于应用层的面向对象的协议,由于其简捷、快速的方式,适用于分布式超媒体信息系统。它于1990年提出,经过几年的使用与发展,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扩展。目前在WWW中使用的是HTTP/1.0的第六版,HTTP/1.1的规范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而且HTTP-NG(Next Generation of HTTP)的建议已经提出。 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可概括如下: 1.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 2.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请求方法常用的有GET、HEAD、POST。每种方法规定了客户与服务器联系的类型不同。由于HTTP协议简单,使得HTTP服务器的程序规模小,因而通信速度很快。 3.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正在传输的类型由Content-Type加以标记。 4.无连接: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的请求,并收到客户的应答后,即断开连接。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节省传输时间。 5.无状态:HTTP协议是无状态协议。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缺少状态意味着如果后续处理需要前面的信息,则它必须重传,这样可能导致每次连接传送的数据量增大。另一方面,在服务器不需要先前信息时它的应答就较快。

04

Http协议与TCP协议简单理解

TCP协议对应于传输层,而HTTP协议对应于应用层,从本质上来说,二者没有可比性。Http协议是建立在TCP协议基础之上的,当浏览器需要从服务器获取网页数据的时候,会发出一次Http请求。Http会通过TCP建立起一个到服务器的连接通道,当本次请求需要的数据完毕后,Http会立即将TCP连接断开,这个过程是很短的。所以Http连接是一种短连接,是一种无状态的连接。所谓的无状态,是指浏览器每次向服务器发起请求的时候,不是通过一个连接,而是每次都建立一个新的连接。如果是一个连接的话,服务器进程中就能保持住这个连接并且在内存中记住一些信息状态。而每次请求结束后,连接就关闭,相关的内容就释放了,所以记不住任何状态,成为无状态连接。   随着时间的推移,html页面变得复杂了,里面可能嵌入了很多图片,这时候每次访问图片都需要建立一次tcp连接就显得低效了。因此Keep-Alive被提出用来解决效率低的问题。从HTTP/1.1起,默认都开启了Keep-Alive,保持连接特性,简单地说,当一个网页打开完成后,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用于传输HTTP数据的TCP连接不会关闭,如果客户端再次访问这个服务器上的网页,会继续使用这一条已经建立的连接Keep-Alive不会永久保持连接,它有一个保持时间,可以在不同的服务器软件(如Apache)中设定这个时间。虽然这里使用TCP连接保持了一段时间,但是这个时间是有限范围的,到了时间点依然是会关闭的,所以我们还把其看做是每次连接完成后就会关闭。后来,通过Session, Cookie等相关技术,也能保持一些用户的状态。但是还是每次都使用一个连接,依然是无状态连接。   以前有个概念很容忍搞不清楚。就是为什么Http是无状态的短连接,而TCP是有状态的长连接?Http不是建立在TCP的基础上吗,为什么还能是短连接?现在明白了,Http就是在每次请求完成后就把TCP连接关了,所以是短连接。而我们直接通过Socket编程使用TCP协议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可以通过代码区控制什么时候打开连接什么时候关闭连接,只要我们不通过代码把连接关闭,这个连接就会在客户端和服务端的进程中一直存在,相关状态数据会一直保存着。

09

5G网络SBA架构HTTP2安全威胁分析

5G网络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网络的传输速率和带宽,正在为广泛的新兴产业提供服务。在5G网络中,其核心网的控制面采用服务化架构(SBA,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设计,其信令传输使用第二版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2),应用程序接口(API)则用于各种服务的交付,因此核心网架构的转变也给5G网络带来了很多潜在的网络安全挑战。本文解读了2022年12月发表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IF=11.2)杂志上的一篇文章《A Security Assessment of HTTP/2 Usage in 5G 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由于篇幅问题,本文首先对5G SBA架构及其安全特性进行了介绍,并对5G SBA架构中HTTP/2协议安全威胁进行了分析。

03

如何自动转发接收的请求报头?

了解OpenTelemetry的朋友应该知道,为了将率属于同一个请求的多个操作(Span)串起来,上游应用会生成一个唯一的TraceId。在进行跨应用的Web调用时,这个TraceId和代表跟踪操作标识的SpanID一并发给目标应用,W3C还专门指定了一份名为Trace Context的标准,该标准确定了一个名为trace-parent的请求报头来传递TraceId、(Parent)SpanID以及其他两个跟踪属性。其实我们的应用也可能会使用到分布式跟踪这种类似的功能,我们需要在某个应用中添加一些“埋点”,当它调用另一个应用时,这些埋点会自动添加到请求的报头集合中,从而实现在整个调用链中自动传递。为了实现这个功能,我创建了一个名为HeaderForwarder(Github)的框架。本文不会介绍HeaderForwarder的设计,仅仅介绍它的使用方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源代码。

03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相关资讯

热门标签

活动推荐

    运营活动

    活动名称
    广告关闭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