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银行人脸识别系统被攻破:一储户被偷走 43 万元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苑苏文) 李红(化名)万万没想到,诈骗人员从她的交通银行卡偷走近43万元,如入无人之境。 要想从交通银行卡中转账,需要用户在手机银行App上进行人脸识别,并进行短信验证。 李红陷入了诈骗分子的圈套,她的手机短信被拦截,手机号被设置了呼叫转移,令她的验证码落入他人手中,且无法接听银行的确认电话。 更严重的是,“人脸识别”被攻破了。 银行系统后台显示,在进行密码重置和大额转账时,“李红”进行了6次人脸识别比对,均显示“活检成功”。 那几次人脸识别并不是身在北京的李红本人操作,登录者的IP

    03

    原创 | 从席卷全球的“刷脸”乱象,看国内人脸识别立法方向

    近两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引发的数据隐私问题一直备受公众讨伐。仅就2019年而言,全球范围内人脸识别技术使用相关的案件便层出不穷:瑞典数据保护机构(DPA)因当地一所高中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记录学生出席情况开出金额20万瑞典克朗(约人民币14.6万元)的罚单;美国四个城市相继禁止政府部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微软公司疑似因隐私保护和授权瑕疵方面的原因删除了曾为全球最大的人脸识别数据库MS Celeb;Facebook因人脸识别功能或面临着可高达350亿美元的集体索赔;我国AI换脸软件ZAO因涉嫌侵犯隐私被工信部约谈整改...... 而近两个月,由于BLM运动的影响,人脸识别更是被推至风口浪尖,随着这项技术下沉到各个领域遍地开花,最终到达了一个需要法律深度介入的十字路口。

    0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 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21〕15号 (2021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第1841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为正确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因信息处理

    02

    中兴智能视觉大数据: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25%的增长速度

    中兴智能视觉大数据报道: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人脸识别的应用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人脸识别在国内广为人知始于近几年,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人脸识别就已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应用,作为新兴技术,人脸识别搭载“高科技”标签,广为产品厂商和用户喜爱。

    05

    人脸识别除了可以破案,还能制造冤案...

    新年伊始,关心国外动态的同学一定清楚,现在全美最关心的可不是什么新冠疫情,而是全国各地到处在发生的各种歧视黑人的种族歧视游行,尤其是不断有白人警察恶意对待黑人群众的新闻爆出,犹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不,又有人翻出一起去年发生的案件,但这次被指责的除了白人警察却牵扯上了人脸识别功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案件发生在去年1月,在美国新泽西州伍德布里奇市的一个名为汉普顿的酒店,酒店人员向警方报案,声称有人在酒店礼品店偷了糖果和其他零食。待警方赶到后,嫌疑人提供了一张驾照作为身份证明。 可以清

    02

    人脸识别系统下的大数据采集

    随着互联网和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在AI系统下。目前人脸识别系统也已经大众广泛运用。比如手机付款,手机开锁,车站的安检银行等等都会运用到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为大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的风险。人脸识别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识别的人脸获取您的数据信息,在大数据时代下,人脸识别醉倒的问题就是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的问题,一边是通过人脸识别能分析采集数据用户的隐私,通过隐私也可能会泄露个人的数据。一些不法用户通过人脸识别获取到了一些隐私数据也可以倒卖,所以人脸识别系统目前存在一些安全风险问题。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