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学界 | 超越何恺明等组归一化 Group Normalization,港中文团队提出自适配归一化取得突破

AI 科技评论:港中文最新论文研究表明目前的深度神经网络即使在人工标注的标准数据库中训练(例如 ImageNet),性能也会出现剧烈波动。这种情况在使用少批量数据更新神经网络的参数时更为严重。研究发现这是由于 BN(Batch Normalization)导致的。BN 是 Google 在 2015 年提出的归一化方法。至今已有 5000+次引用,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均被广泛使用。港中文团队提出的 SN(Switchable Normalization)解决了 BN 的不足。SN 在 ImageNet 大规模图像识别数据集和 Microsoft COCO 大规模物体检测数据集的准确率,还超过了最近由 Facebook 何恺明等人提出的组归一化 GN(Group Normalization)。原论文请参考 arXiv:1806.10779 和代码 https://github.com/switchablenorms

01

硬件笔记(6)----USB学习笔记3

根据 USB 规范,设备端点是 USB 设备中一个独特的可寻址部分,它作为主机和设备间通信流的信息源或库。USB 枚举和配置一节介绍了设备向默认地址做出响应的步骤。枚举过程中,该事件在主机读取端点描述符等其他描述符信息之前发生。在该过程中,需要使用一套专用的端点用于与设备进行通信。这些专用的端点(统称为控制端点或端点 0)被定义为端点 0 IN 和端点 0 OUT。虽然端点 0 IN 和端点 0 OUT 是两个不同的端点,但对开发者来说,它们的构建和运行方式是一样的。每一个 USB 设备都需要支持端点 0。因此,该端点不需要使用独立的描述符。 除了端点 0 外,特定设备所支持的端点数量将由各自的设计要求决定。简单的设计(如鼠标)可能仅要一个 IN 端点。复杂的设计可能需要多个数据端点。USB 规范对高速和全速设备的端点数量进行了限制,即每个方向最多使用 16 个端点(16 个 IN、16 个 OUT,总共为 32 个),其中不包含控制端点 0 IN 和 0 OUT 在内。低速设备仅能使用两个端点。USB 类设备可对端点数量设定更严格的限制。例如,低速人机界面设备(HID)设计的端点可能不超过两个 — 通常有一个 IN 端点和一个 OUT 端点。数据端点本身具有双向特性。只有对它们进行配置后才支持单向传输(具有单向特性)。例如,端点 1 可作为 IN 或 OUT 端点使用。设备的描述符将正式使其成为一个 IN 端点。 各端点使用循环冗余校验(CRC)来检测传输中发生的错误。CRC 是一个用于检测错误的计算值。USB 规范中对实际的计算公式进行了解释,这些计算由 USB 硬件进行,这样可确保能够发出正确的响应。数据操作的接收方对数据进行 CRC 检查。如果两者匹配,那么接收方将发出一个 ACK。如果两者匹配失败,便不会发出任何握手数据包。在这种情况下,发送方将重新发送数据。 USB 规范定义了四种端点,并根据类型以及所支持的设备速度限制了数据包的尺寸。根据设计要求,开发者使用端点描述符指出端点类型以及数据包最大尺寸。四种端点和各自的特性如下:

03

Change Detection And Batch Update

在传统的WEB开发中,当与用户或服务器发生交互时,需要我们手动获取数据并更新DOM,这个过程是繁琐的、易错的。 特别是当页面功能过于复杂时,我们既要关注数据的变化,又要维护DOM的更新,这样写出来的代码是很难维护的。 新一代的框架或库,例如Angular、React、Vue等等让我们的关注点只在数据上,当数据更新时,这些框架/库会帮我们更新DOM。 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了:当数据变化时,这些框架/库是如何感知到的?当我们连续更新数据时,这些框架/库如何避免连续更新DOM,而是进行批量更新?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将简要分析一下React、Angular1、Angular2及Vue的实现机制。

04

第十一期 | 你抢不到的优惠券

第十一期 | 你抢不到的优惠券,背后“元凶”竟是垃圾注册?顶象防御云业务安全情报中心发现,某电商平台注册场景出现大批量异常注册。黑产通过批量注册获得大量平台账号,为其后续在电商平台大促期间开展批量抢券、秒杀、刷单等行为进行账号储备。顶象防御云业务安全情报中心BSL-2022-a3c22号显示,黑产通过非法手段窃取、购买公民个人信息及手机黑卡等,并采用作弊设备模拟设备指纹高频切换IP等方式,对电商平台发起大批量的注册攻击,从而获得大量平台账号,以用于后续在平台大促期间进行一系列的薅羊毛行为,不仅使普通顾客因此失去了获得优惠的机会,而且给平台带来了大额的资产损失和大量的无价值的虚假用户。电商平台为何会被黑灰产盯上?电商平台的每一次大促都是黑灰产“捞金”的最佳时机。近几年,各大电商平台为了拉拢客户尤其是新客户,开展了一系列营销活动:新人折扣券,满减优惠券,拉新返现、砍价助力等等,花费的营销成本高达数亿元。以双十一为例。不久前,顶象在业务安全大讲堂系列直播课《双十一电商行业业务安全解析》中就具体提到双十一电商平台的业务安全风险。就双十一促销活动,电商平台们营销周期从10月中下旬就会开始相应的营销投入。整个双11电商大促活动会持续将近一个月,这也给了互联网黑灰产充分的时间去针对各个电商平台的活动规则和活动流程做深入研究,为后续的营销欺诈活动做好充分准备。此外,在营销玩法方面,都呈现出了优惠力度加码,玩法多元化的趋势。比如天猫聚焦高质量发展,构建“低碳双11”,首次设立绿色会场,发放1亿元绿色购物券;关注银发群体,上线淘宝长辈版,设置首个长辈会场;京东则设立了首个“不熬夜”的双11,提升消费者体验;升级多种价格保护政策及放心换服务,保障消费者权益;出台绿色低碳、扶贫助农计划等。营销投入的加大意味着黑灰产有更大的动力去进行攻击,因为一旦成功,收益更大。而丰富的营销手段则意味着黑灰产有更多的途径、更多的场景实现攻击,因为一条攻击路径走不通,便可以选择另一条攻击路径。且新的营销手段往往会因为防控经验不成熟,更容易出现业务规则的漏洞,成为黑灰产攻击的突破口。也正是各平台之间的相互竞争,导致这种营销活动愈演愈烈,继而催生了垃圾注册这个行业,并与黄牛、羊毛党、打码平台等团伙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上游:卡商与接码平台所谓垃圾注册就是通过购买大量手机号和用户个人信息,在了解平台的规则后,借助作弊设备(如:代理IP、群控软件等)自动化的进行批量注册。在整个互联网黑色产业链中,批量注册处在产业的中上游位置。其主要目的是为下游进行一些列黑产活动提供账号。因此,批量注册的账号被视为滋生助长网络犯罪的核心利益链条之一。同时,批量注册的账号多数利用不记名的网络黑卡进行注册,为相关的账号使用者提供了便捷的真实身份隐蔽及账号控制主体溯源规避的功能,亦成为了网络诈骗、赌博等相关犯罪所必须的工具。上游为信息和技术的支持方,即为批量注册提供大量身份信息或资料及其所需的技术支持,卡商和接码平台便处于上游位置。中游为账号获取方即号商,即行为人通过从卡商和接码平台处获取的手机号与验证码,使用自动访问平台注册程序的软件或程序,获得大量注册平台账号。下游为账号使用方,行为人通常向号商购买账号,以供网络刷单炒信、发布违禁信息、进行网络攻击等多种用途。顶象防御云业务安全情报中心监测到,其上游端的卡商手握数以万计的电话卡,其黑卡的主要来源有:实名卡、物联网卡、海外卡以及虚拟卡。实名卡:实名卡主要是通过拖库撞库、木马、钓鱼等方式从网上收集大量身份信息,并通过黑卡运营商批量验证得到的。境外手机卡:黑卡运营商直接从海外购得的手机卡,这些卡无需实名认证,花费低,切合黑产利益。物联网卡:运营商基于物联网公共服务网络,面向物联网用户提供的移动通信接入业务。三大运营商采用各自物联网专用号段,通过专用网元设备支持包括短信、无线数据及语音等基础通信服务,提供用户自主的通信连接管理和终端管理等智能连接服务。虚拟卡:由虚拟运营商提供的电话卡。虚拟运营商与传统三大运营商在某项或业务上达成合作关系。他们就像是代理商,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基础运营商那里承包一部分通讯网络的使用权,然后通过自己的计费系统、客服号、营销和管理体系把通信服务卖给消费者。像我们常能看到的170开头的号码,多为虚拟号码。卡商获取黑卡的主要渠道大致分为两个来源:一是从运营商“内鬼”处拿卡。运营商的工作人员每个月都有开卡任务,通过平分利益,运营商“内鬼”月均给卡商供卡上千张,二者达成默契合作,形成“双赢”。二是通过找中介进村“拉人头”。当卡商有需求时,一些所谓的地推团队就会集体“下乡进村”,打着三大运营商的名号,搞免费办手机卡送礼的活动,以50到60元的成本获得一张可以正常使用的实名手机卡。中游:利用多种作弊手段养号卡商在获取到黑卡后,下一步就是要利用作弊手段进行养号。其作弊工具主要有三种:猫池猫池是一种可同时支持多张手机卡的设备,根据机

03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