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swupdate 作为 OTA 方案 ,有项目要求在写入数据到分区之后需要再次读出校验。
直方图操作(二)之统计电路 在实际的图像中,连续的像素点灰度值为相同值的情况非常常见,如果每来一个像素都对双口RAM进行一次寻址和写操作,显然降低了统计效率而提高了功耗。本文中给出一种优化的统计方式:
读写锁内部维护了两个锁,一个用于读操作,一个用于写操作。所有 ReadWriteLock实现都必须保证 writeLock操作的内存同步效果也要保持与相关 readLock的联系。也就是说,成功获取读锁的线程会看到写入锁之前版本所做的所有更新。
单口 RAM(Single RAM)、双口 RAM(Dual RAM)、简单双口 RAM(Simple-Dual RAM)、真双口 RAM(True-Dual RAM)有什么不同?
计算机是进行「数据处理」的设备,而程序表示的就是处理顺序和数据结构。由于处理对象(数据)是存储在「内存」和「磁盘」上的,因此我们今天来聊聊内存和磁盘。
今早刚看到一则新闻,说是腾讯云丢了某个客户的数据,原因是硬盘bug导致“写进去的数据读出来并不是之前写入的数据”,当然,不管具体是不是这个原因,详情如何,不做评论。本次冬瓜哥就来聊聊这个数据静默损毁(silent corruption)的一系列底层知识。
应需求,在海思板子上测试SATA读写速度,用dd指令,每次分别读/写不同大小的块 (bs),同时检测运行dd命令CPU占比,记录读/写速度和CPU占比。
最近研究了下nor flash的掉电问题,对nor的掉电有了更多的认识。总结分享如下
实际上,在Tcl 8.5版本以前,大家常利用foreach命令的副作用将列表中的元素分发给独立的变量。例如,将列表xx中的值分别赋给变量x、y和z。这里break命令作为一个失效安全保障,以处理xx中包含了多余3个元素的情况。
无论是用XPM_MEMORY还是IP Core的方式调用各种类型的RAM(单端口、简单双端口或真双端口),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参数:Write Mode。该参数有三个可选值,分别为write_first、read_first和no_change。那么这三个值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应用场景又如何?本质上,这个参数是用来解决读写冲突即同时对同一地址进行读写操作时,写入该地址的数据是什么,读出该地址的数据是什么。
pipe()会建立管道,并将文件描述词由参数filedes数组返回 filedes[0]为管道里的读取端 filedes[1]则为管道的写入端 若成功则返回零,否则返回-1,错误原因存于errno中
有了之前 4 篇对文件的操作工具之后,终于到了文件格式的介绍部分!本文介绍文件格式的定义,并实现一个自己的文件格式。这个文件格式十分简单,只用来说明原理。
ringBuffer 称作环形缓冲,也有叫 circleBuffer 的。就是取内存中一块连续的区域用作环形缓冲区的数据存储区。这块连续的存储会被反复使用,向 ringBuffer 写入数据总是从写指针的位置开始,如写到实际存储区的末尾还没有写完,则将剩余的数据从存储区的头开始写;从该 ringBuffer 读出数据也是从读指针的位置开始,如读到实际存储区的末尾还没有读完,则从存储区的头开始读剩下的数据。
经过摄像头获取到图像数据后,经过图像数据的预处理后,将图像数据缓存到ddr中。显示模块再从DDR中读取图像数据,显示到显示屏上。
这是个json,存储的数据描述了一个人John Smith的一些个人信息,比如姓名,是否活着,年龄,地址以及电话号码等信息。其中,地址address和电话号码phoneNumbers呢,下面又包含了州、城市、街道,家庭电话、办公电话以及手机号码等信息。
流水线CPU就是指将一条分解为多步,在同一周期内进行多条指令的同时执行。MIPS五级流水线就是将指令分为:取指(IF),译码(ID),执行(EX),访存(MEM),写回(WB)五个阶段。举个例子:
DS1302是由美国DALLAS公司推出的具有涓细电流充电能力的低功耗实时时钟芯片。它可以对年、月、日、周、时、分、秒进行计时,且具有闰年补偿等多种功能。
STM32 芯片内部的 FLASH 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我们代码。如果内部FLASH存储完我们的代码还有剩余的空间,那么这些剩余的空间我们就可以利用起来,存储一些需要掉电保存的数据。
假定手头只有若干 8Kx1位的SRAM芯片。首先需要使用2片该芯片,把这2片芯片连接为类似1片8Kx2位的芯片
首先说一个概念: 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 是所有现代电脑的重要特色,它允许不同速度的硬件装置来沟通,而不需要依赖于 CPU 的大量中断负载。否则,CPU 需要从来源把每一片段的资料复制到暂存器,然后把它们再次写回到新的地方。在这个时间中,CPU 对于其他的工作来说就无法使用。
概述: FIFO本质上还是RAM,是一种先进先出的数据缓存器(先存入的数据先取出)。它与普通存储器的区别:没有外部读写地址线,只能顺序写入数据,顺序的读出数据,其数据地址由内部读写指针自动加1,不像其他存储器可以由地址线决定读取或写入某个指定的地址,异步FIFO读写时钟不同,读写是相互独立的。 用途: (1)跨时钟域多bit传输:读写可以由不同的时钟控制,使用异步FIFO可以在两个不同时钟系统之间快速方便的传输数据。 (2)数据匹配:对于不同宽度的数据接口可以使用FIFO,比如写入数据宽度为8bit,读取数据宽度为16bit,通过FIFO数据缓存器就可以达到数据匹配。
设计一个双端口的RAM,具有独立的读写时钟,独立读写地址和数据端口,具有复位功能,并具有读和写的使能信号。
数字IC设计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场景,工作在不同时钟域的两个模块,它们之间需要进行数据传递,为了避免数据丢失,我们会使用到FIFO。当读数据的速率小于写数据的速率时,我们就不得不将那些还没有被读走的数据缓存下来,那么我们需要开多大的空间去缓存这些数据呢?缓存开大了会浪费资源,开小了会丢失数据,如何去计算最小FIFO深度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经典电路设计是数字IC设计里基础中的基础,盖大房子的第一部是打造结实可靠的地基,每一篇笔者都会分门别类给出设计原理、设计方法、verilog代码、Testbench、仿真波形。然而实际的数字IC设计过程中考虑的问题远多于此,通过本系列希望大家对数字IC中一些经典电路的设计有初步入门了解。能力有限,纰漏难免,欢迎大家交流指正。快速导航链接如下:
在讲解如何去计算FIFO深度之前,我们来理解一个术语burst length,如果你已经了解了可以跳过。要理解数据的突发长度,首先我们来考虑一种场景,假如模块A不间断的往FIFO中写数据,模块B同样不间断的从FIFO中读数据,不同的是模块A写数据的时钟频率要大于模块B读数据的时钟频率,那么在一段时间内总是有一些数据没来得及被读走,如果系统一直在工作,那么那些没有被读走的数据会越累积越多,那么FIFO的深度需要是无穷大的,因此只有在突发数据传输过程中讨论FIFO深度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我们一次传递一包数据完成后再去传递下一包数据,我们把一段时间内传递的数据个数称为burst length。在维基百科中,burst transmission是这样解释的:In telecommunication, a burst transmission or data burst is the broadcast of a relatively high-bandwidth transmission over a short period。
U-Boot 是一个主要用于嵌入式系统的引导加载程序,可以支持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结构。
目录 学习目标 运行结果 内容 代码 总结 ---- 学习目标 本节介绍的是I2C实验,使用的是AT24C02来实现存储操作,这部分内容与C51的I2C的实验基本上是一模一样,而且在51中讲解的特别详细与通俗,所以本节内容不会过多介绍,介绍部分可以去看51的笔记。 运行结果 就是一个简单的存储实验,和在51上的基本一样。 内容 关于I2C实验,51的笔记讲的非常详细了,基本上是一模一样,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我们直接来到代码部分。(十一)51
“数据库的数据变成乱码了!”---想必不少 DBA 们对类似的“呼救”不算太陌生。一般来说这类问题都是字符集的设置有关,同时在 MySQL 中也存在“错入错出”的这种“神话”:登录到数据库看的时候是乱码,代码/WEB 上显示的是正常的。
存储体由若跟个存储单元组成,存储单元由多个存储元件组成 存储体----存储单元(存储一串二进制串)----存储元件(存储一个0/1) 存储单元:存放一串二进制代码。 存储字:存储单元中的二进制代码 存储字长:存储单元中二进制代码位数。 存储单元按照地址进行寻址 MAR:存储器地址寄存器,反应存储单元个数。保存了存储体的地址(存储单元的编号),反应了存储单元的个数。所以MAR的位数和存储单元的个数有关。 MDR:存储器数据寄存器,反应存储字长(存储单元长度)。保存了要送入CPU中的数据或要保存到存储体中的数据或者刚刚从存储体中取出来来的数据。这个寄存器的长度和存储单元的长度相同。
管道是Linux中很重要的一种通信方式,是把一个程序的输出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程序的输入,常说的管道多是指无名管道,无名管道只能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之间,这是它与有名管道的最大区别。有名管道叫named pipe或者FIFO(先进先出),可以用函数mkfifo()创建。
Buffer本质上是一块内存区,我们可以写入数据,然后再读出来。这个内存区被包装为 NIO Buffer 对象, 这个对象提供了一组方法以方便我们操作内存区。
以 ‘U’ 标志打开文件, 所有的行分割符通过 Python 的输入方法(例#如 read*() ),返回时都会被替换为换行符\n. (‘rU’ 模式也支持 ‘rb’ 选项) .
环形缓冲区(也称为循环缓冲区)是固定大小的缓冲区,工作原理就像内存是连续的且可循环的一样。在生成和使用内存时,不需将原来的数据全部重新清理掉,只要调整head/tail 指针即可。当添加数据时,head 指针前进。当使用数据时,tail 指针向前移动。当到达缓冲区的尾部时,指针又回到缓冲区的起始位置。
FPGA/数字IC笔试面试,无线通信物理层及数字信号处理,Verilog和Vivado HLS高层次综合技术。
PyQt 中的 QApplication 的 clipboard() 方法会返回一个剪切板对象。通过这个对象可以向剪切板或者从剪切板进行文本,图片或者其他数据的写入和读出。
我们在做OpenCV开发的时候经常需要把算法在一些场景下的调试好的参数作为默认值保存然后自动加载,然后在默认值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度调整。OpenCV中支持把参数保存为TXT格式的YAML文件,实现类似XML与JSON的参数文件读写,主要是基于FileStorage这个类完成。
与双向链表一样:这个结构内部没有同步或互斥机制。多任务访问同一链表时,要注意互斥保护,例如使用"互斥信号量"。
DDR的数据的读写是通过axi总线进行数据传输。AXI(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是一种总线协议,该协议是ARM公司提出的AMBA(Advanced Microcontroller Bus Architecture)3.0协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一种面向高性能、高带宽、低延迟的片内总线。它的地址/控制和数据相位是分离的,支持不对齐的数据传输,同时在突发传输中,只需要首地址,同时分离的读写数据通道。
读文件 进行读文件操作时,直到读到文档结束符(EOF)才算读取到文件最后,Python会认为字节\x1A(26)转换成的字符为文档结束符(EOF),
一个开源项目——DSLogic逻辑分析仪,整个项目是开源的。如果你不想自己动手DIY制作,梦源实验室官方网店有售,个人Basic基础版售价299,支持最大100MHz采样率,而个人Plus版本最大支持400MHz采样率,最高可采100M的信号,但是售价要比Basic基础版的贵200RMB。
打一波广告,欢迎大家访问IoTDB 仓库,求一波 Star 。欢迎关注头条号:列炮缓开局,欢迎关注OSCHINA博客
fid=fopen(’filename’,’permission’)或者fid=fopen(’filename’)
第一步 排除文件打开方式错误: r只读,r+读写,不创建 w新建只写,w+新建读写,二者都会将文件内容清零 (以w方式打开,不能读出。w+可读写) **w+与r+区别: r+:可读可写,若文件不存在,报错;w+: 可读可写,若文件不存在,创建 r+与a+区别: [python]fd = open("1.txt",'w+') fd.write('123') fd = open("1.txt",'r+') fd.write('456') fd = open("1.txt",'a+') fd.
计算机中,数据往往会被抽象成流,然后传输。比如读取一个文件,数据会被抽象成文件流;播放一个视频,视频被抽象成视频流。处理节点为了防止过载,又会使用缓冲区削峰(减少瞬间压力)。在传输层协议当中,应用往往先把数据放入缓冲区,然后再将缓冲区提供给发送数据的程序。发送数据的程序,从缓冲区读取出数据,然后进行发送。
First Input First Output的缩写,先入先出队列,这是一种传统的按序执行方法,先进入的指令先完成并引退,跟着才执行第二条指令。是一种先进先出的数据缓存器,他与普通存储器的区别是没有外部读写地址线,这样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但缺点就是只能顺序写入数据,顺序的读出数据,其数据地址由内部读写指针自动加1完成,不能像普通存储器那样可以由地址线决定读取或写入某个指定的地址。
本文主要梳理了ClickHouse分布式表,也就是是Distributed表引擎基本工作原理。主要内容有:
流就是流动的数据,一切数据传输都是流,无论在平台内部还是平台之间。但有时候我们需要将一个整体数据拆分成若干小块(chunk),在流动的时候对每一小块进行处理,就需要使用流api了。
char str[50]="this is a test for fprintf & fscanf";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