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网站架构一般分成负载均衡层、web层和数据库层,我其实一般还会多加一层,即文件服务器层,因为现在随着网站的PV越来越多,文件服务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过随着moosefs、DRDB+Heartbeat的日趋成熟,这问题也不大了.网站最前端的负载均衡层称之为Director,它起的是分摊请求的作用,最常见的就是轮询。 二、F5是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负载均衡,它较多应用于CDN系统,用于squid反向加速集群的负载均衡,是专业的硬件负载均衡设备,尤其适用于每秒新建连接数和并发连接数要求高的场景;L
用 Spring Cloud 微服务实战中,大家都知道用 Zuul 作为智能网关。API 网关(API Gateway)主要负责服务请求路由、组合及协议转换。下面是大家的总结:
优化图系统的性能需要综合考虑并行计算、垂直扩展和水平扩展等技术手段,并适时处理异常情况和错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目录: 一、背景 二、我们的需求是什么? 三、概念澄清 四、概念模型 五、总体设计 六、关键点设计 七、总结 一、背景 说到自动化部署,大家肯定都会想到一些配置管理工具,像ansible,chef,puppet, saltstack等等。虽然这些工具给运维效率和安全性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些工具无法普及到开发、测试人员,经常找运维帮忙,无法自助; 项目人员无法直观的参看到系统的部署架构设计,及架构的演进过程; 从物理架构设计到最终上线,无法形成闭环; 受差异
一、web-server的负载均衡 互联网架构中,web-server接入一般使用nginx来做反向代理,实施负载均衡。整个架构分三层: 上游调用层,一般是browser或者APP 中间反向代理层,n
前面两篇《分布式系统关注点——初识「高可用」》、《分布式系统关注点——仅需这一篇,吃透「负载均衡」妥妥的》看完后,相信大家对实现高可用的思路和负载均衡的策略有了一些了解。这篇主要阐述一下在实施的时候主流的一些解决方案。
随着linux系统的成熟和广泛普及,linux运维技术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和追捧。在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牵涉到电子商务和电子广告类的网站,通常会要求作负载均衡和高可用的Linux集群方案。 那么如何实施linux集群架构,才能既有效保证网站健康运行,又能节省运维成本呢? 下面依据近几年的运维经历,简单梳理下自己的一点感悟。 (1) 机房的选择 如果有自己公司的机房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没有,建议放在BGP机房内托管,如果有选择的话,最好是选择带有硬件防火墙的机房,这样在安全方面也有保障; 网站如若是放在ID
nginx、lvs、keepalived、f5、DNS轮询,往往讨论的是接入层的这样几个问题:
上一篇文章“一分钟了解负载均衡的一切”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关注,评论中大家争论的比较多的一个技术点是接入层负载均衡技术,部分同学持这样的观点: 1)nginx前端加入lvs和keepalived可以替代“DNS轮询” 2)F5能搞定接入层高可用、扩展性、负载均衡,可以替代“DNS轮询” “DNS轮询”究竟是不是过时的技术,是不是可以被其他方案替代,接入层架构技术演进,是本文将要细致讨论的内容。 一、问题域 nginx、lvs、keepalived、f5、DNS轮询,每每提到这些技术,往往讨论的是接入层的这样几个
数据中心网络的拥塞问题对于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数据中心网络的拥塞。本文将详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升级网络、实施流量整形、减少不必要的流量、使用压缩技术、实现负载均衡以及升级网络硬件。
升级网络是减少数据中心网络拥塞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增加带宽和改善网络性能,可以有效提高数据中心的网络吞吐量和响应速度。以下是一些升级网络的策略:
项目介绍 最近在做一款产品,对外提供学生成绩报告的查询,支付,查看以及下载等一系列功能,这里就简称成绩报告查询系统吧。 初步参赛人数十万左右,可能会存在相对高的并发同时在线,所以开发阶段就对负载均衡集群做了设计。 当然,涉及到负载均衡集群,就要考虑的Session存储的问题,由于项目本身使用了Ehcache做本地缓存,Shiro对其做了很好的封装,并且Ehcache也是支付分布式缓存同步的。所以,采用Ehcache做session存储暂且是一种实施方案。 关于Ehcache分布式缓存见: https://b
零、需求缘起 第一篇文章“一分钟了解负载均衡”和大家share了互联网架构中反向代理层、站点层、服务层、数据层的常用负载均衡方法。 第二篇文章“lvs为何不能完全代替DNS轮询”和大家share了互联网接入层负载均衡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架构演进。 在这两篇文章中,都强调了“负载均衡是指,将请求/数据【均匀】分摊到多个操作单元上执行,负载均衡的关键在于【均匀】”。 然而,后端的service有可能部署在硬件条件不同的服务器上: 1)如果对标最低配的服务器“均匀”分摊负载,高配的服务器的利用率不足; 2)如果对标最
客户为金融企业对SLA要求及数据安全性很高,有限于考虑到业务的高可用性,采用混合云部署,业务流量入口为阿里金融云,前端可以添加安全设备WAF/CDN/高防IP等,之后Cname到统一入口SLB负载均衡上,后端采用虚拟服务器组,组内ECS部署在同Region的不同Zone,保障跨Zone的靠可用性,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将数据持续化在IDC侧,阿里云与IDC通过云上部署深信服设备与IDC侧Cisco设备通过Ipsec ×××互联(考虑到稳定性目前已经实施专线互通),后端APP-Server与DB-Server部署在IDC,可参考下图:
为了追求更快的应用程序开发,我们发明,测试和实施了几种实践,这些实践彻底改变了我们开发应用程序的方式。持续集成(CI)就是这样的DevOps实践之一,它通过将开发人员的技能与大量工具结合起来,提高了应用程序开发的速度。Jenkins是一种流行的CI工具,用于自动执行复杂任务。随着基础架构的发展,您必须开始考虑使用Jenkins保护和负载平衡CI / CD工具,这是任何DevOps文化的核心。
Nginx的优点是: 1、工作在网络的7层之上,可以针对http应用做一些分流的策略,比如针对域名、目录结构,它的正则规则比HAProxy更为强大和灵活,这也是它目前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Nginx单凭这点可利用的场合就远多于LVS了。 2、Nginx对网络稳定性的依赖非常小,理论上能ping通就就能进行负载功能,这个也是它的优势之一;相反LVS对网络稳定性依赖比较大,这点本人深有体会; 3、Nginx安装和配置比较简单,测试起来比较方便,它基本能把错误用日志打印出来。LVS的配置、测试就要花比较长的时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三个开源的负载平衡器控制器,它们可以与任何Kubernetes的发行版一起使用。
PS:Nginx/LVS/HAProxy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三种负载均衡软件,本人都在多个项目中实施过,参考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一些使用经验,总结一下。 一般对负载均衡的使用是随着网站规模的提升根据不同的阶段来使用不同的技术。具体的应用需求还得具体分析,如果是中小型的Web应用,比如日PV小于1000万,用Nginx就完全可以了;如果机器不少,可以用DNS轮询,LVS所耗费的机器还是比较多的;大型网站或重要的服务,且服务器比较多时,可以考虑用LVS。 一种是通过硬件来进行进行,常见的硬件有比较昂贵的F5和A
Nginx/LVS/HAProxy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三种负载均衡软件,本人都在多个项目中实施过,参考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一些使用经验,总结一下。 一般对负载均衡的使用是随着网站规模的提升根据不同的阶段来使用不同的技术。具体的应用需求还得具体分析,如果是中小型的Web应用,比如日PV小于1000万,用Nginx就完全可以了;如果机器不少,可以用DNS轮询,LVS所耗费的机器还是比较多的;大型网站或重要的服务,且服务器比较多时,可以考虑用LVS。 一种是通过硬件来进行进行,常见的硬件有比较昂贵的F5和Arra
PS:Nginx/LVS/HAProxy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三种负载均衡软件,本人都在多个项目中实施过,参考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一些使用经验,总结一下。
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微服务的增长,gRPC在这些较小的服务之间的相互通信中获得了很大的普及,在后台,gRPC使用http/2在同一连接和双工流中复用许多请求。
画外音:这就是为啥它叫反向代理。 【正向代理服务器】:局域网内的主机通过一个正向代理服务器访问外网,并将外网的结果返回给局域网内的主机;
在现代网络环境中,提升网络性能和最大化带宽利用率至关重要。通过合理配置软路由IP的负载均衡设置,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并提高整体稳定性与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进行软路由IP的负载均衡设置,从而优化网络表现、增加带宽利用效率,并为读者呈现一个完善且易于操作的解决方案。
当我们架构微服务应用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作为消费者如何访问并调用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服务,作为服务提供者如何能让服务消费者知道并进行消费。在传统应用开发时,通常是在开发语言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我们从来也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个问题在传统开发时根本不存在。但在微服务架构下,同一个微服务可能同时存在多个实例,并且这些微服务实例还在不停上线、下线,那么它们如何相知、相识并进行通信呢?使用物理地址显然不行,因为不知道服务提供者到底在哪台服务器,服务当前是否仍然在线,如果服务不在线还进行调用岂不是造成调用失败?
Hello folks,我是 Luga,今天我们来聊一下云原生生态领域相关的技术 - 云原生网关 Traefik 。
随着互联网+和平台化战略的兴起,各个行业的 IT 系统都在向互联网架构发展,涉及的主要技术包括微服务、消息和弹性计算等,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服务高内聚、低耦合,通过异步消息完成交易快速响应和高并发。由于微服务和消息是企业应用架构中用的比较多的,故希望通过本文探讨以下问题:
Interesting things 学习负载均衡技术。 What did you do today 什么是负载均衡? 一台普通服务器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假如能达到每秒几万个到几十万个请求,
我们引入NLB,相对于ARR来说,ARR是应用级别的负载均衡方案,ARR只能做请求入口的分发服务,而NLB则是服务器级别的负载均衡方案。
最近有粉丝反馈说面试阿里和京东都遇到了同一个题,问题都是都是在第二面,考察候选人架构设计能力:设计一个高可用系统。
1、工作在网络7层之上,可针对http应用做一些分流的策略,如针对域名、目录结构,它的正规规则比HAProxy更为强大和灵活,所以,目前为止广泛流行。
随着对旨在为关键系统提供服务的可靠和高性能基础架构的需求不断增加,术语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不再受欢迎。虽然处理增加的系统负载是一个常见问题,但减少停机时间和消除单点故障同样重要。高可用性是一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设计,可以满足后面的考虑因素。
目前,在线上环境中应用较多的负载均衡器硬件有F5 BIG-IP,软件有LVS,Nginx及HAProxy,高可用软件有Heartbeat、Keepalived,成熟的架构有LVS+Keepalived、Nginx+Keepalived、HAProxy+keepalived及DRBD+Heartbeat.
Kubernetes网关API通过抽象复杂性并提供声明式的方法来定义路由和流量策略,简化了配置流程。
① 所谓四层就是基于IP+端口的负载均衡;七层就是基于URL等应用层信息的负载均衡;同理,还有基于MAC地址的二层负载均衡和基于IP地址的三层负载均衡。 换句换说,二层负载均衡会通过一个虚拟MAC地址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MAC地址;三层负载均衡会通过一个虚拟IP地址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IP地址;四层通过虚拟IP+端口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七层通过虚拟的URL或主机名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
(一) 简单理解四层和七层负载均衡: ① 所谓四层就是基于IP+端口的负载均衡;七层就是基于URL等应用层信息的负载均衡;同理,还有基于MAC地址的二层负载均衡和基于IP地址的三层负载均衡。 换句换说,二层负载均衡会通过一个虚拟MAC地址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MAC地址;三层负载均衡会通过一个虚拟IP地址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IP地址;四层通过虚拟IP+端口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七层通过虚拟的URL或主机名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 ② 所谓的四到七层负载均衡,就是在
网上有很多文章类似于我今天要分享的课程,有架构师写的,有运维写的,还有开发些的,偏重点都不同,今天我以咱们运维角度全面讲解。
在微服务架构中,负载均衡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它可以确保各个服务节点间的负载分布均匀,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Spring Cloud 中的 Ribbon 就是一种负载均衡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深入探讨 Ribbon 的原理和在微服务中的应用。
前面介绍了负载均衡入门等相关的知识点,今天我将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主流软件负载均衡相关知识,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收获多多!如有帮助,请点在看、转发朋友圈支持一波!!!
区别 所谓七层负载均衡,也称为“内容交换”,也就是主要通过报文中的真正有意义的应用层内容,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 以常见的TCP为例,负载均衡设备如果要根据真正的应用层内容再选择服务器,只能先代理最终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建立连接(三次握手)后,才可能接受到客户端发送的真正应用层内容的报文,然后再根据该报文中的特定字段,再加上负载均衡设备设置的服务器选择方式,决定最终选择的内部服务器。负载均衡设备在这种情况下,更类似于一个代理服务器。负载均衡和前端的客户端以及后端的服务器会分别建立TCP连接。所以从这个技术原理上来看,七层负载均衡明显的对负载均衡设备的要求更高,处理七层的能力也必然会低于四层模式的部署方式。
基于HTTP的客户端经常被用作微服务的消费者。这类客户端往往有着平台无关性、语言无关性等特征,而被社区广泛支持,各类HTTP客户端框架也是层出不穷。
一、微服务架构四大特性 好的微服务架构是什么样的呢?想要搭建好一个微服务架构,必须要具备一下四个特征: 服务的粒度需根据业务功能来划分,对于某些复杂的业务来说,可能粒度较大,对于相对简单的业务而言,可能粒度较小。总之,服务的粒度可大可小,但往往我们更希望它尽可能的小,但又不希望服务之间有任何的依赖,因此粒度的划分是非常考验架构师水平的事情。 我们需要确保每个微服务只做一件事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单一职责原则”,该原则对服务的划分提供了指导方针。 每个服务相互隔离,且互不影响。也就是说,每个服务需在自己
近期和大佬们核对任务规划,梳理新财年要做的事情,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线上监控。对于线上监控,大家都最熟悉不过,凡是在生产环境上运行的系统,或多或少都会有监控,但是否有认真思考过:
DLVS诞生之初 在SLB这块,京东用户接入系统提供四层负载均衡服务和应用层负载均衡服务,对于公网流量接入部分,和很多公司一样采用的是四层和应用层负载相结合的架构,利用四层负载来实现应用层的水平扩展。四层负载在JFE 1.0版本中使用开源的LVS实现,考虑单机性能的问题,使用了DR模式和集群部署方式,并将LVS和应用层负载按照服务单元进行部署。这种模式在中等规模的业务场景运行良好,随着业务的不断增长,单业务QPS超过200万,以及全站HTTPS改造要求SSL在SLB上完成卸载,应用层负载集群规模将不断扩大,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