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模块化、组件化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高内聚,低耦合。它能更好的帮助你理解模块化、组件化。
最近在看《翻转式学习》,作者在里面吐槽了说真正的教育根本就不应该分学科和科目。(我感觉这个想法太高深了,没敢往下想)
双机热备份技术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较高容错应用方案。 该方案是由两台服务器系统和一个外接共享磁盘阵列柜 ( 也可没有,而是在各自的服务器中采取 RAID 卡 ) 及相应的双机热备份软件组成: 在这个容错
大家好,我是架构君,一个会写代码吟诗的架构师。今天说一说高内聚与低耦合_低内聚高耦合是一个好设计的特征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进步!!!
首先我们来看看内聚的含义:软件含义上的内聚其实是从化学中的分子的内聚演变过来的,化学中的分子间的作用力,作用力强则表现为内聚程度高。在软件中内聚程度的高低,标识着软件设计的好坏。
耦合度 一、什么是耦合度 软件设计中通常用耦合度和内聚度作为衡量模块独立程度的标准。划分摸块的一个准则就是高内聚低耦合。 耦合度(Coupling)是对模块间关联程度的度量。耦合的强弱取决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模块的方式以及通过界面传送数据的多少。 模块间的耦合度是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包括控制关系、调用关系、数据传递关系。模块间联系越多,其耦合性越强,同时表明其独立性越差。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能减少模块间的影响,防止对某一模块修改所引起的“牵一发动全身”的水波效应,保证系统设计顺利进行。 内聚和耦合密切相关,同其它模块存在强耦合关系的模块常意味这弱内聚,强内聚常意味着弱耦合。 耦合度就是某模块(类)与其它模块(类)之间的关联、感知和依赖的程度,是衡量代码独立性的一个指标,也是软件工程设计
类的设计需要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原则(或者说“高内聚、松耦合”)。什么是高内聚和低耦合:
1. 引言 Module,即模块,是指提供特定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单元。提到模块,你肯定就会想到模块化设计思想,也就是功能的分解和组合。对于简单问题,可以直接构建单一模块的程序。而对于复杂问题,则可以先创建若干个较小的模块,然后将它们组装、链接在一起,从而构成复杂的软件系统。 在DDD中,模块的用途也是如此,通过分解领域模型为不同的模块,以降低领域模型的复杂性,提高领域模型的可读性。 2. DDD中的模块 模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比较宽泛,为了正确发挥模块的威力,理解模块的概念就十分重要。下面我们从具体的问题着手
编程语言从最初的0101机器码到汇编语言再到面向对象的编程,不断的发展,整个发展趋势呈现高内聚、低耦合、可重用、可理解的特点。最早编程是用机器码,人的大脑不像电脑,无法处理0101;后来汇编语言还是太费解,又出现了高级语言;然后因为我们需要更加接近人类语言的方式描述问题,开始出现结构化编程或者模块化编程的方式;但我们要面对的问题还是太复杂,所以就需要把他切割成小问题,即模块化;模块化出现之后,我们又开始追求高内聚低耦合,因人脑仍然没有办法思考太多的模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需要高内聚低耦合,分层次的看待这些问题;但就算把这些功能都充分的去模块化、高内聚低耦合,发现数据流还是太复杂了,所以需要把数据也给高内聚低耦合,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去做面向对象的编程,当面向一个对象的时候编程就会比较高效。面向对象就是帮助我们把数据对数据的操作分装到模块里面,同时提供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子我们本来只是比较简单的大脑,居然一下子就可以驾驭非常复杂的业务逻辑,做很庞大的软件系统。
作为被通知人,如果在你的现实工作中也发生了类似事件,我相信哪怕嘴上不说,心里也会有不少想法和抱怨:“md,改的是你,我也要发布,好冤啊!”。
大家好,这里记录,我每周读到的技术书籍、专栏、文章以及遇到的工作上的技术经历的思考,不见得都对,但开始思考总是好的。
一个出发点 当谈起软件设计的目的时,能够获得所有人认同的答案只有一个:功能实现。 因为这是一个软件存在的根本原因。 而在计算机软件发展的初期,这一点也正是所有人做软件设计的唯一动机。因而,很自然的,整个软件都被放在单一过程中,然后用到处存在的goto语句控制流程。 尽管理论上讲,任意复杂的系统都可以被放入同一个函数里。但随着软件越来复杂,即便是智商最为发达的程序员也发现,单一过程的复杂度已经超出他的掌控极限。这逼迫人们必须对大问题进行分解,分而治之。 时至今日,尽管超大函数,上帝类依然并不罕见,但当大到一
总体设计的基本且的就是回答“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因此,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初步设计。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将划分出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程序、文件、数据库、人工过程和文档等,但是每个物理元素仍然处于黑盒子级,这些黑盒子里的具体内容将在以后仔细设计。总体设计阶段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
本文首发于InfoQ: http://www.infoq.com/cn/articles/change-driven-orthogonal-design 一个出发点 当谈起软件设计的目的时,能够获得
GRASP:General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Software Patterns 通用职责分配软件模式。
为了提高代码复用率,我们通常会将一些基础类(例如链表或堆栈)封装到一个或若干个基础类库里面,其他类库会调用这些基础类。
这些原则是前辈们经过无数实践提炼出来的,百炼成刚,那是不是成了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呢?某种程度上讲,还真就是准的,常被人耳提面命写的代码要遵守这些原则,想想code review时,是不是代码常常对比这些原则,被人指出没有遵循哪个原则
GRASP(General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Software Patterns)通用职责分配软件模式是一组用于面向对象设计的指导原则,旨在帮助设计者确定系统中各个类的职责和交互方式,以实现松耦合、高内聚的设计。
GRASP,职责分配软件模式,General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Software Patterns,】,是面向对象设计和职责分配中的九个基本原则,最早是在克雷·拉蒙1997年的Applying UML and Patterns书中提到。
系统拆分粒度 https://copyfuture.com/blogs-details/201910291948235480dyaua5tzwp25mk
携手创作,共同成长!这是我参与「掘金日新计划 · 8 月更文挑战」的第13天,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
做前端也不是很久,也没做过什么特别大型或者是特别复杂需要很多前端配合开发的项目,所以对于前端的架构我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只是最近看着新公司的项目,实在有感而发,忍不住想说说前端项目最基础的一些架构。
评价一个架构形式,第一个原则就是:高内聚,低耦合。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内聚的边界在哪儿?耦合的边界在哪儿?,什么样的内聚才算高内聚?什么样的耦合才是低耦合?有点难以把握,所以,我加了一点:职责明确,关系清晰,跟高内聚,低耦合配合起来一起看一个架构形式。
耦合性(Coupling),也叫耦合度,是对模块间关联程度的度量。耦合的强弱取决于模块间接口的复杂性、调用模块的方式以及通过界面传送数据的多少。模块间的耦合度是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包括控制关系、调用关系、数据传递关系。模块间联系越多,其耦合性越强,同时表明其独立性越差( 降低耦合性,可以提高其独立性)。耦合性存在于各个领域,而非软件设计中独有的,但是我们只讨论软件工程中的耦合。
实现目的:分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步骤,然后用函数把这些步骤一步一步实现,使用的时候一个一个依次调用。 主要概念:方法、过程
总线、设备和驱动模型,如果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生活中的例子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举个例子,充电墙壁插座安静的嵌入在墙面上,无论设备是电脑还是手机,插座都能依然不动的完成它的使命——充电,没有说为了满足各种设备充电而去更换插座的。其实这就是软件工程强调的高内聚、低耦合概念。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设计的常见概念,特别是在软件模块划分中会被常常提起,需要将功能相同的内聚在一起,将职责不同的功能解耦, 比喻说常见的MVC 分层模式,每一层负责单独的功能。高内聚、低耦合可以使得软件模块职责划分清晰,后期扩展性强,便于维护。
编程时,我们讲究的是高内聚低耦合,在协同开发、代码移植、维护等环节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面向对象基础知识,只是给了我们一个概念,如何更好的设计出良好的面向对象代码,需要有设计原则作为支持。设计原则是核心指导思想,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抽象,提炼逐步产生了针对特定问题的设计模式。因此,学好设计模式的基础是掌握基本的设计原则。本文将介绍面向对象常用的设计原则。(某些原则,也可以用在系统级,模块级等类型的设计中应用)
Premraj是stackoverflow上一个一个最会举例子的专家,我特意收集了他的一些有趣的举例:
一个类只做它该做的事情。 是指一个类的功能要单一, 一个类只负责一个职责。 一个类只做它该做的事情(高内聚)。 在面向对象中, 如果只让一个类完成它该做的事, 而不涉及与它无关的领域就是践行了高内聚的原则。
覃宇,Android开发者/ThoughtWorks技术教练//译者,热衷于探究软件开发的方方面面,从端到云,从工具到实践。喜欢通过翻译来学习和分享知识,译作有《Kotlin实战》、《领域驱动设计精粹》、《Serverless架构:无服务器应用与AWS Lambda》和《云原生安全与DevOps保障》。
公元1951年5月15日的国会听证上,美国陆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建议把朝鲜战争扩大至中国,布莱德利随后发言:“如果我们把战争扩大到共产党中国,那么我们会被卷入到一场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对手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中。”
此篇已收录至《你必须知道的.Net》读书笔记目录贴,点击访问该目录可以获取更多内容。
# 前端项目的理想架构 易开发 开发工具是否完善 生态是否繁荣 社区是否活跃 可扩展 增加新功能是否容易 新功能是否会显著增加系统复杂度 可维护 代码是否容易理解 文档是否健全 可测试 功能分层是否清晰 副作用少 尽量使用纯函数 易构建 使用通用技术和架构 构建工具的选择 # 拆分复杂度 # 按领域模型组织代码 按领域模型(feature)组织代码,降低耦合度 将业务逻辑拆分成高内聚松耦合的模块 通过 React 技术栈实现 # 组织 Component,Action 和 R
高内聚、低耦合是我们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整个软件工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对于内聚和耦合你还是仅仅局限于“高内聚,低耦合”的模糊概念吗?那你是如何判断何为高低呢?本篇文章将带你分别深度剖析和总结内聚与耦合的 7 种类型和描述,为在以后的项目开发与考试中更好地判断类型助你一臂之力!
原则思想:一个方法只负责一件事情。 描述:单一职责原则很简单,一个方法 一个类只负责一个职责,各个职责的程序改动,不影响其它程序。 这是常识,几乎所有程序员都会遵循这个原则。 优点:降低类和类的耦合,提高可读性,增加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降低可变性的风险。
软件开发之所以会有这些原则,就是因为复杂多变且不可预料的需求。并不是说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对这六大原则中的每一条都遵循到极致,而是说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尽量的去遵守这些原则。当然要做到这些肯定是不容易的,能真正做到并且做好的恐怕也只能是有经验之人。
之前已经把SOLID的每人原则都阐述过一遍,此篇主要是从全局角度复述一下SOLID,对于细节概念再做少许补充
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或用到聚合、耦合的概念。面向对象的目标就是设计出高聚合、低耦合的程序。然而,究竟什么是聚合、什么是耦合,恐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换句话说,大多数人对聚合和耦合的概念是模糊的。小弟我今天就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给新入行的朋友和在校的学生一点帮助。
这次主要是分享对软件设计中的“低耦合、高内聚”原则的一些个人体会,通过lorawan代码等实例分析,让大家对这个设计思想有一些具象的理解。
定义: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少的了解。 问题由来: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越密切,耦合度越大,当一个类发生改变时,对另一个类的影响也越大。 解决方案:尽量降低类与类之间的耦合。 自从我们接触编程开始,就知道了软件编程的总的原则:低耦合,高内聚。无论是面向过程编程还是面向对象编程,只有使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尽量的低,才能提高代码的复用率。低耦合的优点不言而喻,但是怎么样编程才能做到低耦合呢?那正是迪米特法则要去完成的。 迪米特法则又叫最少知道原则,最早是在1987年由美国Nor
queue的理解,队列的特点就是先进先出,FIFO模式,消息队列的使用在于系统应用间的解耦,挺符合软件工程中那句"高内聚,低耦合"的特点,学生时期记得一点内容,哈哈。
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起来问题不大,因为使用的技术相同、功能和数据上会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在组织结构上,通常是由同一个开发小组负责。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