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PostSharp:如何防止在调用基方法时出现双重方面调用?

PostSharp是一个用于.NET平台的AOP(面向切面编程)框架,它可以帮助开发人员在编译时自动化地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记录、性能监控、事务管理等)织入到代码中。在使用PostSharp时,有时会遇到在调用基方法时出现双重方面调用的问题,下面是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方法:

  1. 使用OnMethodBoundaryAspect:在派生自OnMethodBoundaryAspect的方面中,可以通过重写OnEntry和OnExit方法来控制方法的进入和退出时机。在调用基方法之前,可以在OnEntry方法中添加一个标志位,用于标记是否已经调用过基方法。在OnExit方法中,可以根据这个标志位来决定是否再次调用基方法。
  2. 使用MethodInterceptionAspect:在派生自MethodInterceptionAspect的方面中,可以通过重写OnInvoke方法来控制方法的调用。在调用基方法之前,可以先检查一个标志位,如果标志位为false,则调用基方法,并将标志位设置为true,以防止双重调用。
  3. 使用LocationInterceptionAspect:在派生自LocationInterceptionAspect的方面中,可以通过重写OnGetValue和OnSetValue方法来控制属性的获取和设置。在调用基方法之前,可以先检查一个标志位,如果标志位为false,则调用基方法,并将标志位设置为true,以防止双重调用。

总之,通过在方面中添加标志位,并在调用基方法之前进行检查和设置,可以有效地防止在调用基方法时出现双重方面调用的问题。

关于PostSharp的更多信息和使用方法,可以参考腾讯云的相关产品PostSharp介绍链接地址:https://cloud.tencent.com/product/postsharp

页面内容是否对你有帮助?
有帮助
没帮助

相关·内容

AOP编程

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AOP),面向切面编程。AOP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对一些逻辑进行切面提取,它可以分散在处理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以获得逻辑过程中各部分之间低耦合性的隔离效果。这样做可以提高程序的可重用性,同时提高了开发的效率。AOP编程一般会分离应用中的业务逻辑和通用系统级服务逻辑,可以让各自业务进行高内聚的开发,通用系统级服务也能得到很好的复用。应用对象只实现它们应该做的——完成业务逻辑——仅此而已。它们并不负责其它的系统级关注点,例如日志或事务支持。AOP编程的主要场景是从业务逻辑里面提取日志记录,性能统计,安全控制,事务处理,异常处理等逻辑到独立的单元里。让负责业务逻辑的代码更加清晰和简单,从而更加容易维护,并且容易被复用。用一张图来看一下AOP编程的表现形式:

01

巢晖/王健/陈禹Angew:钌(II)配合物作为拓扑异构酶I / II的双重催化抑制剂诱导肿瘤坏死性凋亡

诱导肿瘤坏死性凋亡是规避耐药性的有效方法。但是,很少有基于金属的触发器的报道。中山大学巢晖教授、陈禹副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王健教授用一系列不同的辅助配体(Ru1-7)开发了含有1,1-(吡嗪-2-基)吡喃并[4,5-e] [1,2,4]三嗪的钌(II)配合物。主要配体与联吡啶和苯基吡啶基配体的组合赋予Ru7优越的核靶向性能。作为一种罕见的双重催化抑制剂,Ru7有效抑制拓扑异构酶(拓扑)I和II的内源性活性,并通过坏死性凋亡杀伤癌细胞。本文阐明了从拓扑抑制到坏死性凋亡的细胞信号通路。Ru7在体内对耐药性癌细胞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Ru7是第一种基于Ru的坏死性凋亡诱导化疗药物。

02

Nat. Commun. | 具有深度交互组学习的未来全新药物设计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来自Gisbert Schneider团队的一篇论文。从头设计药物旨在从零开始生成具有特定化学和药理性质的分子。作者提出了一种利用基于相互作用组的深度学习的计算方法用于基于配体和结构的药物样分子的生成。这种方法同时利用了图神经网络和化学语言模型的独特优势,无需针对特定应用进行强化学习、迁移学习或少样本学习。它能够实现“零样本”构建定制的化合物库,这些化合物库具有特定的生物活性、可合成性和结构新颖性。为了积极评估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药物设计的深度相互作用学习框架,作者生成了针对人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亚型γ的结合位点的潜在新配体。排名靠前的设计被化学合成,并在计算机上、生物物理上和生物化学上进行了表征。作者识别出了强力的PPAR偏激动剂,它们显示出对核受体和非靶标相互作用的期望活性和选择性特征。对配体-受体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确认了预期的结合模式。这一成果积极支持了基于相互作用组的从头设计在生物有机化学和医药化学中的应用,使创新的生物活性分子的创建成为可能。

01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