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 安全性 & 独立性,一个进程 不能直接操作或者访问另一个进程,即Android的进程是相互独立、隔离的
初学操作系统的时候,我就一直懵逼,为啥进程同步与互斥机制里有信号量机制,进程通信里又有信号量机制,然后你再看网络上的各种面试题汇总或者博客,你会发现很多都是千篇一律的进程通信机制有哪些?进程同步与互斥机制鲜有人问津。看多了我都想把 CSDN 屏了.....,最后知道真相的我只想说为啥不能一篇博客把东西写清楚,没头没尾真的浪费时间。
* UNIX进程间通信方式: 包括管道(PIPE), 有名管道(FIFO), 和信号(Signal)
首先,Android利用Binder进行通信的话,肯定要首先获取Binder对象。
Binder 跨进程通信机制 模型 基于 Client - Server 模式
全世界几十亿台电脑,连接在一起,两两通信。上海的某一块网卡送出信号,洛杉矶的另一块网卡居然就收到了,两者实际上根本不知道对方的物理位置,你不觉得这是很神奇的事情吗?
说明1:Client进程、Server进程 & Service Manager 进程之间的交互 都必须通过Binder驱动(使用 open 和 ioctl文件操作函数),而非直接交互
进程间通信又称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指多个进程之间相互通信,交换信息的方法。
进程隔离概念 : 系统中的进程存在 " 进程隔离 " , 出于对进程运行的保护 , 两个进程的内存是隔离的 , 并且不允许进行直接通信 ;
Linux下的进程通信手段基本上是从Unix平台上的进程通信手段继承而来的。而对Unix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两大主力AT&T的贝尔实验室及BSD(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伯克利软件发布中心)在进程间通信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对Unix早期的进程间通信手段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和扩充,形成了“system V IPC”,通信进程局限在单个计算机内;后者则跳过了该限制,形成了基于套接口(socket)的进程间通信机制。Linux则把两者继承了下来,如图示:
Android作为移动端操作系统,传统的Linux进程间通信机制不满足于Android,所以开发了一套新的IPC机制,就是Binder机制。
每个进程各自有不同的用户地址空间,任何一个进程的全局变量在另一个进程中都看不到,所以进程之间要交换数据必须通过内核,在内核中开辟一块缓冲区,进程A把数据从用户空间拷到内核缓冲区,进程B再从内核缓冲区把数据读走,内核提供的这种机制称为进程间通信。
1、什么是Binder? 直观来说,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个类,它继承了IBinder接口。 从IPC角度来说,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种跨进程通信方式,Binder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虚拟的物理设备,它的设备驱动是/dev/binder,该通信方式在linux中没有。 从Android Framework角度来说,Binder是ServiceManager连接各种Manager(ActivityManager、WindowManager,etc)和相应ManagerService的桥梁。
进程通信: 每个进程各自有不同的用户地址空间,任何一个进程的全局变量在另一个进程中都看不到,所以进程之间要交换数据必须通过内核,在内核中开辟一块缓冲区,进程A把数据从用户空间拷到内核缓冲区,进程B再从内核缓冲区把数据读走,内核提供的这种机制称为进程间通信。
DDD与微服务是可以相通的,其关键在于Bounded Context。 分布式系统的定义 在谈论这个之前,我们需要就什么是分布式系统达成一致。在我看来,判断一个系统是否是分布式的,其标准是看系统中是否存在跨进程通信。是进程决定了协作与通信的方式,从而引申出两种具有本质区别的编程模型: 进程内编程模型 跨进程编程模型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组件之间的调用方式。进程内的组件调用是非常简单的,就Java而言,各个驻留于同一个JVM的对象与变量都放在堆内存或者栈内存中,对象的调用(包括方法的调用)就是一种内存的寻址。
毫不夸张地说,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正如其名“粘合剂”所喻,它是系统间各个组件的桥梁,Android系统的开放式设计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及其方便的跨进程通信机制。
目前linux支持的IPC包括传统的管道、System V IPC、即消息队列/共享内存/信号量,以及socket中只有socket支持Client-Server的通信方式
Socket套接字由远景研究规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资助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研究组研发。其目的是将TCP/IP协议相关软件移植到UNIX类系统中。设计者开发了一个接口,以便应用程序能简单地调用该接口通信。这个接口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Socket套接字。Linux系统采用了Socket套接字,因此,Socket接口就被广泛使用,到现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与套接字相关的函数被包含在头文件sys/socket.h中。
在谈Android的跨进程通信问题上时,总会问到Android的IPC机制,是指两个进程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按操作系统的中的描述,线程是CPU调度最小的单元,同时线程是一种有限的系统资源,而进程是指一个执行单元,在PC和移动设备上指一个程序或者一个应用。
无名管道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数据只能单向流动,而且只能在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间使用.进程的亲缘关系一般指的是父子关系。无明管道一般用于两个不同进程之间的通信。当一个进程创建了一个管道,并调用fork创建自己的一个子进程后,父进程关闭读管道端,子进程关闭写管道端,这样提供了两个进程之间数据流动的一种方式。
在操作系统中,进程之间需要进行通信以实现协作和数据共享。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进程通信方式:1)管道(Pipe):管道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它可以在两个进程之间传递数据。管道的特点是数据只能单向流动,而且通常只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进程之间进行通信,例如父子进程之间。
进程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独立内存空间。由于进程比较重量,占据独立的内存,所以上下文进程间的切换开销(栈、寄存器、虚拟内存、文件句柄等)比较大,但相对比较稳定安全。
IPC全名为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含义为进程间通信,是指两个进程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在Android和Linux中都有各自的IPC机制,这里分别来介绍下。
这两天看进程的同步与通信,看了几本书上的介绍,也从网上搜了很多资料,越看越迷惑,被这几个问题搞得很纠结。
这篇文章会先对照Binder机制与Linux的通信机制的区别,了解为什么Android会另起炉灶,採用Binder。接着,会依据Binder的机制,去理解什么是Service Manager,在C/S模型中扮演什么角色。最后,会从一次完整的通信活动中,去理解Binder通信的过程。
首先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种独有的跨进程通信方式,简称IPC。它是专门为Android平台设计的。
对于进程来说,子进程是父进程的复制品,从父进程那里获得父进程的数据空间,堆和栈的复制品。
进程 B 发送消息给进程 A , 先将数据 从 进程 A 的 用户空间 缓冲区 写到 内核空间 缓冲区中 , 然后将数据从 内核空间 缓冲区 写到 进程 A 的 用户空间 缓冲区 中 ;
这篇文章我酝酿了很久,参考了很多资料,读了很多源码,却依旧不敢下笔。生怕自己理解上还有偏差,对大家造成误解,贻笑大方。又怕自己理解不够透彻,无法用清晰直白的文字准确的表达出 Binder 的设计精髓。直到今天提笔写作时还依旧战战兢兢。
广义上讲,进程间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IPC)是指运行在不同进程(不论是否在同一台机器)中的若干线程间的数据交换。
由于Android系统是基于Linux系统的,所以有必要简单的介绍下Linux的跨进程通信,对大家后续了解Android的跨进程通信是有帮助的,本篇的主要内容如下:
ROS Wiki对于 机器人操作系统(ROS) 的解释是:ROS是一个适用于机器人的开源的元操作系统。它提供了操作系统应有的服务,包括硬件抽象,底层设备控制,常用函数的实现,进程间消息传递,以及包管理。它也提供用于获取、编译、编写、和跨计算机运行代码所需的工具和库函数。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机器人研发中的软件复用率,简化跨机器人平台创建复杂、鲁棒的机器人行为这一过程的难度与复杂度。
为什么已经有了管道等跨进程通信方式,却要另外创建Binder方式?直接在原来的跨进程方式上面修改,不是更加方便吗?
学习如何利用管道机制、共享存储区机制进行进程间的通信,并加深对上述通信机制的理解。
通信是人的基本需求。而进程作为人的发明,自然脱离不了人的习性,也有通信需求。如果进程之间不进行任何通信,那么进程所能完成的任务就要大打折扣。 例如,父进程在创建子进程后,通常须要监督子进程的状态,以便在子进程没有完成给定的任务时,可以再创建一个子进程来继续。这就需要父子进程间通信。
Android系统中,每个应用程序是由Android的Activity,Service,Broadcast,ContentProvider这四大组件的中一个或多个组合而成,这四大组件所涉及的多进程间的通信底层都是依赖于Binder IPC机制。不仅于此,整个Android系统架构中,大量采用了Binder机制作为IPC(进程间通信)方案,当然也存在部分其他的IPC方式,比如Zygote通信便是采用socket。
一、分区建议(对于经常访问的目录,单独分区): 1、/ swap /var /usr /home单独分区 2、/dev/hda1 比 /dev/hda2 比/dev/hda3访问速度快 3、hda1应该式swap分区,第二个分区/var,第三个/usr,剩下/ /home 二、I/O提升调度器 http://www.learnfuture.com/article/2150 1、deadline:数据库要改成这种。截止时间调度算法 2、noop:先进先出,SSD用这种 3、cfq:默认 更改:cat "deadline">/sys/block/sda/queue/scheduler 永久更改:GRUB_CMDLINE_LINUX_DEFAULT="quiet splash elevator=noop" 三、TLB:https://blog.csdn.net/liuchen_csdn/article/details/66975348 1、超大TLB:配置超大TLB的数量:echo x>/proc/sys/vm/nr_hugepages 2、配置后使用方式:
我们使用swoole环境的常驻内存、协程特性来做一些其他事务,如:任务队列及其消费、缓存、异步执行等情况时
UNIX/Linux 是多任务的操作系统,通过多个进程分别处理不同事务来实现,如果多个进程要进行协同工作或者争用同一个资源时,互相之间的通讯就很有必要了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Binder机制,我们先来看下Android的整体架构。因为这样大家就知道在Android架构中Binder出于什么地位。 用一下官网上的图片
管程:管程是关于共享资源的数据结构及一组针对该资源的操作过程所构成的软件模块。 管程:管理过程
因为一些原因,项目现有软件架构采用的都是 IPC sockte 中的 TCP 通信机制,虽然保证了通信的可靠性,但近期需要对该程序进行热迁移(基于 criu ),有连接的 IPC 套接字状态很难被保存和恢复,而 无连接的 UDP 只需要保证服务端先冻结、先恢复即可实现程序整体状态迁移,因此写下本文,记录迁移过程,最后提供示例程序,可以自行通过 BCompare 等文本对比工具对比差异。
Binder 是一种进程间通信机制,基于开源的 OpenBinder 实现;OpenBinder 起初由 Be Inc. 开发,后由 Plam Inc. 接手。
6.音频:音频体系结构ALSA.支持USB音频和MIDI设备,并支持全双工重放功能。
相同: 都在 缓存内核 中 读写 , 先进先出 ,不支持 lseek 之类文件定位操作
本文讲解了Storm故障容忍性(Fault-Tolerance)的设计细节:当Worker、节点、Nimbus或者Supervisor出现故障时是如何实现故障容忍性,以及Nimbus是否存在单点故障问题。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