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包括目录)权限分为三类别,从左至右依次是:文件所属主的权限、文件所属所在用户组的权限和其他用户的权限。
[root@btg linux-2.6]# truncate --size 128M fsfile [root@btg linux-2.6]# mkfs.ext4 -F fsfile mke2fs 1.41.12 (17-May-2010) 文件系统标签= 操作系统:Linux 块大小=1024 (log=0) 分块大小=1024 (log=0) Stride=0 blocks, Stripe width=0 blocks 32768 inodes, 131072 blocks 6553 blocks (
/* * linux/fs/minix/bitmap.c * * Copyright (C) 1991, 1992 Linus Torvalds */ /* bitmap.c contains the code that handles the inode and block bitmaps */ #ifdef MODULE #include <linux/module.h> #endif #include <linux/sched.h> #include <linux/minix_fs
Linux系统下文件数据储存在"块"中,文件的元信息,例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在学校的时候泛泛读过一遍 apue,其中的部分知识只是有个大概印象,其实我个人对底层技术还是有热情和追求的 哈哈,打算把经典的书籍结合遇到的场景重读一遍,先拿 Linux 文件系统练习下。代码参考的是Linux早期的代码,没有现代内核的高级特性,VFS这部分只有介绍。
在 Unix 的世界里,有句很经典的话:一切对象皆是文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可以将 Unix 操作系统中所有的对象都当成文件,然后使用操作文件的接口来操作它们。Linux 作为一个类 Unix 操作系统,也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inode是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Unix/Linux文件系统和硬盘储存的基础。 我觉得,理解inode,不仅有助于提高系统操作水平,还有助于体会Unix设计哲学,即如何把底层的复杂性抽象成一个简单概念
文件存储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的大小为512字节(byte),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的读取,这样效率太慢。他是一次性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Block块"。一个Block有8个连续的扇区(sector)组成。 数据都存在Block块里面,但是我们怎么知道一个数据存放在哪些Block块里面呢?这个时候就必须需要一个索引,引导我们去找到哪些存放在BLOCK块里面的额数据。这存放索引的地方我们称为索引节点(Inode),索引节点里面包括了:文件的类型,属主,属组,权限,和时间戳一些信息,但是不包括文件名, 1.1.2 inode包含的内容
https://www.cnblogs.com/huxiao-tee/p/4657851.html
# 比如一本书,整本书就相当于一块磁盘或分区,书的前几页目录就相当于inode。每一页的文字、图片相当于一个block
索引节点(inode)是持久化存储到磁盘中的,而目录项(dentry)是由内核维护(目录项缓存)的。
Linux系统下文件数据储存在"块"中,文件的元信息,例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inode也占用硬盘空间,硬盘格式化的时候,操作系统自动将硬盘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数据区,存放文件数据;另一个是inode区(inode table),存放inode所包含的信息。
Linux 的节点 inode inode是存储文件元信息的区域,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所谓元信息,即文件的创建者、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里面包含了与该文件有关的一些信息。 可以通过stat命令查看某个文件的inode信息。 通过上面的操作,我们可以知道inode包含文件的元信息有以下内容: 文件名以及文件的大小(字节数),链接数,Uid 文件拥有者的ID,Gid 文件所属组的ID 文件的权限,包括读写执行权限(rwx) inode文件数据块的位置、数据块数、I
我们都知道Linux是一个支持多用户、多任务的系统,这也是它最优秀的特性,即可能同时有很多人都在系统上进行工作,所以千万不要强制关机,同时,为了保护每个人的隐私和工作环境,针对某一个文档(文件、目录),Linux系统定义了三种身份,分别是拥有者(owner)、群组(group)、其他人(others),每一种身份又对应三种权限,分别是可读(readable)、可写(writable)、可执行(excutable),通过这样的设计就可以保证每个使用者所拥有数据的隐密性。
Linux下ls命令显示符号链接权限为777的探索 ——深入ls、链接、文件系统与权限 一、摘要 ls是Linux和Unix下最常使用的命令之一,主要用来列举目录下的文件信息,-l参数允许查看当前目录下所有可见文件的详细属性,包括文件属性、所有者、文件大小等信息。但是,当其显示符号链接的属性时,无论其指向文件属性如何,都会显示777,即任何人可读可写可执行。本文从ls命令源码出发,由浅入深地分析
inode是什么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原文: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1/12/inode.html
理解inode,要从文件储存说起。 文件储存在硬盘上,硬盘的最小存储单位叫做"扇区"(即:Sector)。每个扇区储存512字节(相当于0.5KB)。 操作系统读取硬盘的时候,不会一个个扇区地读取,这样效率太低,而是一次性连续读取多个扇区,即一次性读取一个"块"(block)。这种由多个扇区组成的"块",是文件存取的最小单位。"块"的大小,最常见的是4KB,即连续八个 sector组成一个 block。 文件数据都储存在"块"中,那么很显然,我们还必须找到一个地方储存文件的元信息,比如文件的创建者、文件的创建日期、文件的大小等等。这种储存文件元信息的区域就叫做inode,中文译名为"索引节点"。 block中存储的就是文件的实际数据,比如说,照片,视频,音频等等,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inode当中不包含文件名!一个文件的文件名,存储在上级目录的block中! 其实inode和block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本书一样,inode是一本书的目录,一本书会有很多内容,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故事会占很多页,一个block就相当于书中的一页内容。
该方法中的saved_root_name变量的值是在kernel启动时,由传给kernel的root参数决定的,对应的设置方法如下:
Linux系统中,应用程序访问外设是通过文件的形式来进行的,Linux将所有的外设都看做文件,统一存放在/dev目录下。
先讲一个作者大约5-6年前我在某当时很火的一个应用分发创业公司的面试小插曲,该公司安排了一个刚工作1年多的一个同学来面我,聊到我们项目中的配置文件里写的一个开关,这位同学就跳出来说,你这个读文件啦,每个用户请求来了还得多一次的磁盘IO,性能肯定差。借由这个故事其实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代码也写的很遛。但是在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上,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或者理解的不够透彻。
之前我写过有关 Linux 文件系统源码分析的文章,但从源码角度分析文件系统略显枯燥(对新手不友好),所以这次主要通过图文的方式来讲解 Linux 文件系统的原理,而不用陷入源代码的深渊之中。
1. 概述 ---- 当我们执行rm命令删除一个文件的时候,在操作系统底层究竟会发生些什么事情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在Linux-3.10.104内核下对ext4文件系统下的rm操作进行分析。rm命令本身比较简单,但其在内核底层涉及到VFS操作、ext4块管理以及日志管理等诸多细节。 2. 源码分析 ---- rm命令是GNU coreutils里的一个命令,在对一个文件进行删除时,它实际上调用了Linux的unlink系统调用,unlink系统调用在内核中的定义如下: SYSCALL_DEFINE1
Linux,全称 GNU/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 Unix 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 POSIX 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 CPU 的操作系统。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Linux 得到了来自全世界软件爱好者、组织、公司的支持。它除了在服务器方面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外,在个人电脑、嵌入式系统上都有着长足的进步。使用者不仅可以直观地获取该操作系统的实现机制,而且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来修改完善Linux,使其最大化地适应用户的需要。 Linux 的基本思想有两点:一切都是文件;每个文件都有确定的用途。其中第一条详细来讲就是系统中的所有都归结为一个文件,包括命令、硬件和软件设备、操作系统、进程等等对于操作系统内核而言,都被视为拥有各自特性或类型的文件。至于说 Linux 是基于 Unix 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两者的基本思想十分相近。
在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linux的虚拟文件系统的博客,不过那篇主要是介绍打开的文件是如何在linux系统中被管理和存储的,那么这篇进阶版文件系统就要介绍一下,当文件没有被打开的时候,它在linux系统中是如何被管理和存储的。
文件的写入是否是原子的?多个线程写入同一个文件是否会写错乱?多个进程写入同一个文件是否会写错乱?想必这些问题多多少少会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困扰,即使知道结果,很多时候也很难将这其中的原理清晰的表达给提问者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还是和数据泵有关的一个问题,但这次不是说数据泵的问题。应用方通过数据泵导入数据时发生空间不足的问题 “No space left on device”,询问是否空间不足导致,错误如下所示:
作 者 段聪,腾讯社交平台部高级工程师 商业转载请联系腾讯WeTest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WeTest 导读 近期测试反馈一个问题,在旧版本微视基础上覆盖安装新版本的微视APP,首次打开拍摄页录制视频合成时高概率出现crash。 那么我们直奔主题,看看日志: 另外复现的日志中还出现如下信息: '/data/data/com.tencent.weishi/appresArchiveExtra/res1bodydetect/bodydetect/libxnet.so: strtab
在前文《磁盘开篇:扒开机械硬盘坚硬的外衣!》和《拆解固态硬盘结构》中,我们了解到了硬盘基本单位是扇区。在《磁盘分区也是隐含了技术技巧的》中我们也了解了磁盘分区是怎么回事,但刚分完区的硬盘也是不能直接被被操作系统使用的,必须还得要经过格式化。那么今天我们就简单聊一聊,Linux下的格式化到底都干了些啥。
通常我们使用的磁盘和光盘都属于块设备,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按照 数据块 来进行读写的,可以把磁盘和光盘想象成一个由数据块组成的巨大数组。但这样的读写方式对于人类来说不太友好,所以一般要在磁盘或者光盘上面挂载 文件系统 才能使用。那么什么是 文件系统 呢? 文件系统 是一种存储和组织数据的方法,它使得对其访问和查找变得容易。通过挂载文件系统后,我们可以使用如 /home/docs/test.txt 的方式来访问磁盘中的数据,而不用使用数据块编号来进行访问。
文件系统是一种把数据组织成文件和目录的存储方式,提供了基于文件的存取接口,并通过文件权限控制访问。
Inode:(index inode)索引节点,linux中存储设备或分区被格式化为文件系统后,一般都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inode,第二个部分为block,inode存储的是文件的属性信息,每一个文件都有对应的inode,每个inode都有一个号码如身份证一样,具有唯一性,系统识别文件就是识别它的inode节点号,用它来区分不同的文件,不像win系统按照文件名来区分不同的文件。
Steve Kleiman 在 1986 年撰写了《Vnodes: An Architecture for Multiple File System Types in Sun UNIX》一文。这篇论文幅较短,大部分内容是数据结构的列举,以及 C 语言结构之间相互指向的图表。
近日,Linux git中发布一个commit补丁,该补丁对应的漏洞是一个本地提权漏洞CVE-2019-8912,漏洞影响范围较广。根据git中的commit信息可知,该漏洞出现在内核’crypto/af_alg.c’中的af_alg_release函数中,可以通过sockfs_setattr函数触发,漏洞类型是use after free,可以导致本地代码执行进行权限提升。
原文链接:https://wetest.qq.com/lab/view/421.html
Linux 中的各种事物比如像文档、目录(Mac OS X 和 Windows 系统下称之为文件夹)、键盘、监视器、硬盘、可移动媒体设备、打印机、调制解调器、虚拟终端,还有进程间通信(IPC)和网络通信等输入/输出资源都是定义在文件系统空间下的字节流。 一切都可看作是文件,其最显著的好处是对于上面所列出的输入/输出资源,只需要相同的一套 Linux 工具、实用程序和 API。你可以使用同一套api(read, write)和工具(cat , 重定向, 管道)来处理unix中大多数的资源. 设计一个系统的终极目标往往就是要找到原子操作,一旦锁定了原子操作,设计工作就会变得简单而有序。“文件”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其原子操作非常简单,只有读和写,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通过这个模型,API的设计可以化繁为简,用户可以使用通用的方式去访问任何资源,自有相应的中间件做好对底层的适配。 现代操作系统为解决信息能独立于进程之外被长期存储引入了文件,文件作为进程创建信息的逻辑单元可被多个进程并发使用。在 UNIX 系统中,操作系统为磁盘上的文本与图像、鼠标与键盘等输入设备及网络交互等 I/O 操作设计了一组通用 API,使他们被处理时均可统一使用字节流方式。换言之,UNIX 系统中除进程之外的一切皆是文件,而 Linux 保持了这一特性。为了便于文件的管理,Linux 还引入了目录(有时亦被称为文件夹)这一概念。目录使文件可被分类管理,且目录的引入使 Linux 的文件系统形成一个层级结构的目录树
为了提高效率,略微复杂一些的操作系统对文件的读写都是带缓冲的,Linux当然也不例外。所谓缓冲,就是操作系统为近期刚读写的文件内容在内核保留一份副本,以便当再次须要已经缓冲存储在副本中的内容时就不必再暂时从设备上读入,而须要写的时候则能够先写到副本中,待系统较为空暇的时候再从副本写入设备。在多进程的系统中,因为同一个文件可能为多个进程所共享,缓冲的作用就更为显著。
在Linux内核源代码情景分析-从路径名到目标节点,一文中path_walk代码中,err = permission(inode, MAY_EXEC)当前进程是否可以访问这个节点,代码如下: int permission(struct inode * inode,int mask) { if (inode->i_op && inode->i_op->permission) { int retval; lock_kernel(); retval = inode->i_op->permission(ino
Linux上的文件系统一般来说就是EXT2或EXT3,但这篇文章并不准备一上来就直接讲它们,而希望结合Linux操作系统并从文件系统建立的基础——硬盘开始,一步步认识Linux的文件系统。
VFS是虚拟文件系统层(进程与文件系统之间的抽象层),与它相关的数据结构只存在于物理内存当中。其目的是屏蔽下层具体文件系统操作的差异,为上层的操作提供一个统一接口,正是由于VFS的存在,Linux中允许多个不同的文件系统共存。
内核、shell、文件系统和应用程序。内核、shell和文件系统一起形成了基本的操作系统结构,它们使得用户可以运行程序、管理文件并使用系统。部分层次结构如图1-1所示。
文件系统,本身是对存储设备上的文件,进行组织管理的机制。组织方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文件系统。
Linux系统一般有4个主要部分:内核、shell、文件系统和应用程序。内核、shell和文件系统一起形成了基本的操作系统结构,它们使得用户可以运行程序、管理文件并使用系统。
通过上篇 Go 存储基础 — 文件 IO 的姿势, 我们看到有两种文件读写的方式,一种是系统调用的方式,操作的对象是一个整数 fd,另一种是 Go 标准库自己封装的标准库 IO ,操作对象是 Go 封装的 file 结构体,但其内部还是针对整数 fd 的操作。所以一切的本源是通过 fd 来操作的,那么,这个 fd 究竟是什么?就这个点我们深入剖析。
windows下全然限定文件名称必须少于260个字符,文件夹名必须小于248个字符。
将一个字符串转换成一个整数(实现Integer.valueOf(string)的功能,但是string不符合数字要求时返回0),要求不能使用字符串转换整数的库函数。数值为0或者字符串不是一个合法的数值则返回0。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