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伙伴聊微信明明已经兴致索然,却互发了好几轮表情包才结束对话;和长辈打电话早就想挂断,却还在不停地接话茬。你以为只有你自己是捧哏,其实大家都在对话中“当局者迷”。
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的新研究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对话几乎不可能默契地在双方都想结束时结束,甚至也很少在某一方想结束时结束。对于不想多聊的人,很可能聊到一半就已经心生去意,后一半的对话都是浪费时间。一个更无解的难题是,实际上我们都猜不准对方到底是想聊下去还是想开溜。
好想跑,但对方还在BlaBla丨Giphy
大多数人都以为只有自己不想聊了
聊天时我们总感觉对方还想聊下去?那就无奈再陪聊一会儿吧。但真相是:对方也可能是这么想的!
研究人员先从亲密关系入手,用网络问卷调查了806个受试者,让他们回忆自己在近两天内发生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人,不过大多数人回忆起来的都是和身边的亲人、朋友或恋人的对话。
研究人员采集了这段对话的实际时长,受试者自己期望的时长,还有他们猜测谈话对方期望的时长。通过比较发现,实际对话长度和谈话者希望的长度,普遍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差超过实际交谈时长的三分之一。
而且更多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对方更想早点结束对话,无奈在听对方絮絮叨叨。平均来说,人们认为自己比对方提前3.87分钟就想结束交谈。
陌生人就会少些废话?并没有
研究人员通过调查日常对话得到了以上结论,但这仅仅是对话中的一方回忆起来的信息,那对另一方期望的猜测到底准不准呢?研究人员招募了252名受试者,展开了陌生人之间的实验室对话实验,每个人都被要求至少聊1分钟,但不能超过45分钟。
陌生人之间的对话会更加干脆吗?其实也没有。
在陌生人对话中,只有极少数(1.59%)的对话精准地在双方都希望结束的时刻停止,不到三分之一(29.4%)的对话在某一方希望结束的时刻停止。而差不多一半(46.8%)的对话中,双方都在对话结束之前已经不想继续,两个人却都以为对方还想接着聊而不得不继续尬聊。
陌生人对话的研究还发现,人们很难猜到对方想聊多久。对话者所推测的对方期望值,是非常不准确的。一半以上的人预期偏差超过29.4%。
选感受还是选效率?
对话是一个由双方共同完成的合作任务。当双方各自期待不同的对话时长,实际对话就几乎不可能同时满足双方的需要。我们常常会错误估计对方期望的时长,也因此带来更多时间、精力上的浪费。
在想结束对话时,人们往往会遵循一些“结束礼仪”,有 “很高兴和你聊天”这样的正式结束,也有聊着聊着双方陷入沉默,然后某一方说“反正就是这样”之类的含混结束,还有 “我一会有件事要办,很遗憾只能聊到这里了”的外界借口结束。但几乎没有人会用“我不想再聊了”来结束对话,除非双方在吵架。
那人类为什么不能在谈话中诚实一点呢?理论上来说,对话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建立社会关系,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主动结束一段对话,很可能令对方不快,也显得自己粗鲁。于是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自我掩饰,而何时结束对话就成了双方暗中的博弈。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掩饰可能是为了体现关心,而在陌生人对话中,更多的是出于礼貌。
可事实是,对话中的人根本不能精确地洞察对方的内心预期,还会因为给彼此“虚假”的反馈而带来更多的沟通成本,降低实际对话的效率。
日常对话表面vs内心丨插画师77供图
或许在对话中,效率和感受不可兼得。但就情境来说,在严肃场合可以更加追求效率,大概率对方也不太想继续客套呢。如果是在休闲环境,倒是可以照着研究者说的“别再尝试揣测了(反正也猜不准),放轻松,享受对话就行。”
看完研究后,AI和AI的同事讲完话就撤丨果壳AI提供
参考文献
[1]Do conversations end when people want them to?
Adam M. Mastroianni, Daniel T. Gilbert, Gus Cooney, Timothy D. Wils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Mar 2021, 118 (10) e2011809118; DOI: 10.1073/pnas.201180911
作者:此木
编辑:小毛巾、游识猷
一个AI
人类,诚实一点啦!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