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2023年2月20日),沉寂已久的嘀嗒出行向港交所重递招股书,中金、海通国际及野村国际为联席保荐人。招股书显示,自2019年首次实现盈利以来,嘀嗒出行一直保持盈利。2019年到2022年三季末,净利润累计达到8.18亿元。
嘀嗒出行开启赴港IPO之路,引发热议。有几位媒体朋友问我怎么看待,简单谈了三大看法。
1、科技、资本加速回暖复苏,一切正在回归应有的轨道。春节过后,至少有包括量子之歌、禾赛科技、飞速创新、优必选等在内的十几家科技企业成功上市或者开启上市,无论从政策引导还是市场需求来看,2023年是科技企业上市的极佳窗口期(估值处于低点,放量增长在即),出行行业自然也需要一个代表。
滴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短期内无法IPO(滴滴中期会先赴港IPO,长期有望回归美股),而嘀嗒出行作为行业的另外一家代表企业,有望搭上时代的顺风车。
2、出行,是一个刚需行业,任何企业和个体都离不开。随着复工复产、消费复苏,出行领域的强劲需求再一次爆发出来,大出行产业的相关参与者,无论滴滴也好,嘀嗒也罢,都将迎来比过去三年更好的发展机会。
公开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呈现出加速复苏的态势。中国旅游研究院给出的预测数据则认为,2023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约80%。这些数据佐证了2023年出行产业将蕴含巨大机会,这种机会也有望反馈到资本市场。
3、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嘀嗒模式也是利弊皆有。我之前在《嘀嗒出行的“护身符”和“紧箍咒”》已经做过分析,对于嘀嗒来说,出租车和顺风车是走量的业务,绝非能赚大钱的项目。所以,业界对嘀嗒“闷声发大财”的说法是不妥的,它只能“闷声发小财”。
这一次,嘀嗒出行的招股书显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嘀嗒出行收入分别为7.54亿元、7.81亿元、4.28亿元,调整后净利润分别为3.433亿元、2.380亿元和0.654亿元。显然,这个数据和我当时的分析吻合,作为行业TOP1的顺风车平台,嘀嗒出行一年收入不到10亿,不到滴滴出行收入的零头,这的确是一个“闷声发小财”的行当。
写在最后:总之,看待嘀嗒出行这种公司,少看一些商业价值,多看一些社会价值。举例说明,嘀嗒出行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个月分别促成约1.46亿次、1.30亿次、7210万次的顺风车搭乘,便捷了数亿人出行,这就是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所在。
嘀嗒还有智慧出租车服务,这个服务不和传统出租车司机抢利,而是给他们增利,虽然目前业务体量还不大,但长期下去,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显现出来。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