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汽车高速行驶在车流中。外观上,这辆车与普通的小型客车几乎看不出差别,不同的是,驾驶座上的人双手把玩平板电脑,而车辆的转向、变速、超车等一系列操作,全都由车辆自主运作完成。
这是倪凯创业半年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作为前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高级科学家,如今的无人驾驶创业者,倪凯创办的 HoloMatic 禾多科技,研发出自动驾驶 L3.5 级结构化道路解决方案,并完成了道路测试。
「降维」的 L3.5 自动驾驶是什么?
当前,汽车自动驾驶等级划分一般采用 SAE(美国汽车工程协会)制定的从 L1 到 L5 五个阶段标准。业内公认,L4 级解决方案距离技术成熟并真正实现商业化应用,还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时间。但因为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和环境的不同,导致 SAE 的自动驾驶的分级非常「粗略」,所以很多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个「标签」更好的理解自动驾驶的程度。
2017 年,倪凯提出一个新的 L3.5 级研发方向。
在倪凯看来,L3 阶段标准要求人类在紧急情况下接管车辆,但并没有对接管的频率、系统本身的冗余、紧急情况下的处理能力等作出具体的规范。用户被频繁要求接管驾驶任务,这样的系统既不安全,对用户来说也不够友好。而 L4 阶段虽然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制约,距离大规模产品化还很遥远,而且也并非汽车消费者的刚需。
禾多科技找到的独特切入点,是研发一个在技术上接近 L4 的系统,在产品中将它「降维」到 L3 来使用。这套被定义为 L3.5 级的解决方案,在特定场景下拥有自动驾驶的能力,且具备紧急情况处理的模块,并且降低了系统请求接管的频率,从而使用户获得更接近于 L4 的体验,同时确保安全性。
这套方案主要聚焦两大落地场景:一是结构化的道路,也就是高速公路、环路、封闭道路;二是代客泊车,实现车辆自行完成停车到召唤的全流程,无需人工操作。
如何让大众「买得起」自动驾驶汽车?
从 L3.5 概念的提出到成功完成结构化道路测试,禾多科技仅用了半年时间。
L3.5 系统降维使用了一部分「物廉价美」的 L4 技术,实现覆盖完整高速场景,能上下匝道、自主变道,全程无需驾驶员介入操作。
从车辆外观和使用空间上,这套方案让无人车更接近于量产。从路测视频可以看出,禾多科技用于测试的这辆无人车已经没有厚重的支架和「车顶花盆」,可说是「摘帽成功」,外观与普通量产车几乎看不出区别。汽车后备箱没有杂乱的线束和冷却风扇的噪声,为车辆实际使用中放置行李、杂物等需求留足了空间。
团队在研发之初就舍弃难量产的多线束激光雷达方案,相当于放弃了多线束带来的现成易用的感知和定位方案,换来整套系统的可量产性。
藏在车里的传感器也抛弃了高成本的高精度组合惯导加上实时差分定位的方案,计算平台也选用了接近量产的嵌入式平台,不再使用大功耗的图形处理器来提高算法的处理速度。这些看似简单但实际落地却很艰难的选择,让禾多科技的无人车向量产化又走出了一步。
「量产」最重要的一个考量标准则是成本,从产品落地应用成本方面,禾多科技将目标锁定在为整车厂面向消费端提供一套充分本土化、低成本且聚焦具体应用场景的自动驾驶「交钥匙」解决方案。禾多科技表示,预计在未来 3 到 5 年内,总体成本有望控制在万元级并实现量产,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自动驾驶车辆。
自动驾驶技术离我们越来越近,买不买的起其实不是那么重要,但像视频这样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你想不想优先体验下这样的服务?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