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早些时候,日本政府正式出台了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措施,根据措施内容,日本将对23种涉及半导体制造的设备采取管制措施,虽然日本方面极力强调,出口管制措施不是只针对中国,与美国出台的出口管制措施有“很大区别”,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这就是岸田政府在帮着美国“查遗补漏”,目标直指中国。
据英媒《金融时报》近日发布的报道称,岸田政府出台的这项措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远比美国更加深远。报道援引了专业人士的看法,称美国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在先进制程领域,也就是高端芯片设备和技术。但日本限制出口的23种设备当中,包含了中端甚至是更加低端的成熟制程。鉴于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数电子产品所使用的芯片大多都是成熟制程,日本此举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恐怕会超过预期。
报道还提到,中国产业者最担心的不仅仅是美日联手出口管制,而是担心这种管制措施最终会引发破窗效应,让美国的盟友们对中国群起而攻之。作为一家百年老报,《金融时报》过去一直以其专业性而著称,但是在2015年被《日本经济新闻》收购之后,在业内的声誉就开始急转直下。报道内容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日本的出口管制要比美国更狠,第二、美国的盟友可能会在日本之后纷纷效仿。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
首先,日本此次祭出的出口管制,同时牵涉到成熟制程和先进制程,这一点毋庸置疑。可问题在于,相较于我们目前较为弱势的先进制程,成熟制程已经不需要被担心“卡脖子”,我们在已经实现了国产替代。虽然国产替代的覆盖率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日本的出口管制措施,无疑是在将成熟制程的市场让给我们的国产品牌。至于性能更强的先进制程,我们主要的压力反倒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手握大量专利以及长臂管辖的美国。
其次,所谓的破窗效应其实早就出现了,只不过这种“破窗”带有很强烈的胁迫性,拜登政府为围堵我们,不止找上了日本,还包括韩国以及荷兰。相较于一门心思“表忠心”的日本,韩国与荷兰展现了强烈的求生欲。据韩联社本月24号援引美国政府《联邦公报》发布的开源信息显示,韩国已经向华盛顿提出重新评估其半导体补贴标准,修改“芯片法案”当中的护栏条款,也就是韩国不得在“受关注国家”建设超过其产能5%的新设施。
虽然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对这则报道拒绝置评,可是将另一则消息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耐人寻味的内容。我国外长秦刚于5月23号,在北京同来访的荷兰副首相兼外交大臣胡克斯特拉举行会晤。会谈结束之后,胡克斯特拉面对西方媒体时公开表示,荷兰实施的芯片出口管制不针对任何国家,相关细则将在未来几周内发布。
胡克斯特拉明确指出,荷兰有必要主动寻求同中国的接触,因为中国是荷兰毋庸置疑的优先合作伙伴。由此可见,所谓的“破窗效应”根本是无中生有,美日所主导的这场地缘经济闹剧,无法吸引更多的“演员”参与其中。倒不如说,这是已经被打上“日资”标签的《金融时报》,利用自己在国际舆论的影响力,为岸田政府塑造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形象罢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