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计算思维”又是个啥,不说编程不说代码,说点老母亲需要了解的“计算思维”知识,实现一边带娃一边摸鱼

人工智能不会颠覆人,但会替代工具人。

作为一不会敲代码,二不会编程的老母亲,看着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内心也是无比震撼的。计算思维作为研究人工智能以及在未来科技创新中的实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心动不如行动,“计算思维”咋培养,和我带娃又有啥关系?

对于业外人士,大家对于计算机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认为搞计算机就是敲代码,这算是对计算机最通俗的理解了。

对于孩子来说,尤其是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好像和“敲代码”这事儿还离得很远,也犯不着和发际线过不去。

但是,我们先看一下宏观上国家对信息课程的规划,教育部在印发的课程标准(2022版)里,其中就详细规划了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详细内容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看下。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W020220420582361024968.pdf

言归正传,到底什么是“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并不是一套编程概念,简单来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像计算机解决问题一样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可以帮助孩子运用多种方式高效解决问题,让孩子站在未来的角度来运用手中所掌握的知识,赢在未来。

《Computational Thinking》这本书作为计算思维的入门课程,比较专业,晚上睡不着的话可以拿出来看。

既然这么专业,对于孩子而言,未免会显得有些浮夸。

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

直到我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养娃过程中,发现——真香

举个例子,孩子在家,地面总是一堆玩具。收呀收呀收,根本收不完。

再举个例子,孩子一写作业,家里火药味就开始弥漫。

或者,别看孩子上体育课跑的老快,在家里磨叽可是第一名。

深有同感的可以评论区集合哈。问题既然存在,我们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下面开始分享一下“计算思维”的运用实例。

我将计算思维大致分为:分解、抽象、模式识别、算法四个部分。

考虑到为了方便操作,今天的内容就具体一点,实际一点,接地气儿一点。

希望大家看完,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思维的核心素养,而且,也可以帮助大家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更大限度地解放自己。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第一、分解目标。

对于孩子来说,在达到目标的时候往往是个急性子。

普普在小时候喜欢拼积木,为了达到拼得更酷这个目标,一股脑往上堆,结果,积木倒了,孩子气得哇哇大哭。

分解目标这个时候作为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就显得比较合适。

一步一步来,就是分解目标的实践方法。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先审视你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分成几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完成。

尤其在拼乐高、积木这些搭建游戏,或者是玩黏土,绘画这些活动中,孩子需要先确定一个大的目标——我要做什么。

然后,分解目标,我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

这样,当一个小目标完成以后,也会反过来去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为什么说这样的思维模式重要,因为贯穿孩子童年青少年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学习。面对学习科目的繁多和学习压力的沉重,分解目标同样具有科学指导意义。

第二、培养抽象能力

抽象的反义词是具体,培养抽象能力就是学着忽略具体的细节。

在普普幼儿园,有一天老师布置的任务非常具有“抽象意义”。

这个任务是这样的,画出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可以训练到孩子抽象能力的方法。在绘制路线图的时候,重点是路线的方向是否正确,在哪个路口向左拐,或是向右拐。而至于路上哪里放了一个垃圾桶,拐弯处有个路灯这样的细节,孩子可以选择忽略。

这样抽象能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抓住重点。

回到上面我举的例子,家里玩具应该怎么收。我们也可以用抽象的方法去培养孩子养成收玩具的好习惯。

我们可以将玩具分类放到收纳盒里,贴上标签。比如,交通工具类,玩偶类,过家家类,等等。

当孩子要玩玩具的时候,其实是因为不知道要玩哪类玩具,所以才把玩具拿出太多,但是,拿出太多,又挑花了眼。

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去问孩子想玩哪一类哪种玩具,通过抽象地提取玩具的特征,而去忽略玩具的具体细节,将目标缩小,也有助于孩子专注习惯的养成。

这种锻炼方式,类似于思维导图。

我先概括出主题,以及小标题,经过这样的思维锻炼,大脑会很清晰地抓住学习和生活的重点,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平时,也可以通过让孩子讲述这个故事发生了什么,简单概括一下,这种总结概括的能力就是对抽象思维的锻炼。

至于具体的细节,就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做了。

第三、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是对外界采集的信号如:图像信号、声音信号、视频信号、文本等进行分析和处理,这种对处理对象数据中蕴含的行为或规律进行判别、识别、解释的过程就构成了模式识别技术的基本元素。

对于我们外行来说,这段文字基本上属于鸟语

模式识别其实是一种迁移能力。

前几天火爆了的《挖呀挖呀挖》,之所以很火,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可轻松调动孩子的模式识别积极性。

当孩子们知道小小的花园里小小的花,会模仿说出来大大的花园里大大的花,这其实就是一种迁移能力。

孩子发现了内容的重复,这就是一种模式的识别。

模式化的生活对于孩子来说特别重要,对于孩子来说,可以通过模式化的安排表现出对生活的掌控感,还有一种秩序感。

比如在学校,每周一穿园服,升国旗仪式。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是自助餐。

在家里,饭前写作业还是饭后写作业,写作业在客厅写还是在房间写,这些生活细节最好形成一套模式化的安排。

前两天我一朋友问我孩子早上总是起不来咋办?

她家孩子其实也不是起不来,就是起床的时候有些赖床。

从计算思维方面讲,这个孩子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了,就是我起床前先磨叽一会,然后,形成了一套规律,每天起床前先磨叽一会。

抓住这一点,就要明白,在规律形成之前,最好这个规律是科学的。

在幼儿园孩子是不在家吃早饭的,所以,起床、上厕所、洗漱、喝口水,这四件事我会集中安排在15分钟内。这样孩子形成一种模式识别的技能,除了这四件事外,像赖床或者起床气这些事不在计划之内,偶尔有起床气的时候我就会提醒他,及时将这个错误的模式剔除出去,这样,保证模式的正确性。

计算机有时候也会出错,就是程序出现了BUG,我们称之为漏洞。那么,程序员就要赶紧去补这个洞,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孩子规律的模式化生活中,如果也出现了小小的bug,那么也要及时修补,保证模式化生活的健康运转。

第四、算法设计的培养策略

这里所说的算法,和数学上的算法有一定的区别,但是,离不开数学这个基础。

算法设计的培养核心主要表现在高效率上。

和现在年轻人“花最少的钱,过最精致的生活”理念一样,孩子需要“浪费最少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来玩”。

再举一个在我身边最平常的例子就是,睡前洗漱。

这里边其实也是有算法设计的策略的。

对于大人来说,洗澡刷牙这些普通的的事大家自然而然就进行了。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去洗漱意味着要占用玩的时间。孩子也会考虑,先洗澡还是先刷牙。如果先刷牙,洗完澡就可以接着玩。

如果先洗澡,洗完澡还要穿上睡衣再去刷牙。刷完牙才能再接着玩。

这样想通以后,孩子总是先刷牙,再洗澡,用他们的话来说,洗完澡还得再穿拖鞋去刷牙,太麻烦了。

还有平时孩子洗手的时候,洗完手最方便的擦手方法就是往裤子上一抹。

这里边其实也是有算法设计的策略在里边,明明在裤子上一抹就完事儿了,还要去毛巾上擦,简直太麻烦了。

这种算法其实是最有效的一种设计方法。

就像计算机一样,我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就需要输入什么样的条件,当然,从条件到目的最好是一条直线,这样效率最高。

如果孩子知道生活里哪些地方存在“太麻烦”了,说明孩子已经在学习运用算法设计这样的思维方式,以达到简单高效的生活方式。

同样,在学习中,什么样的孩子是学霸?就是那些熟练掌握简单轻松还高效的学习方法并得以运用的那些孩子。

这么一说,发现计算思维和编程代码还真没啥关系,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

而且,这种计算思维模式熟练地掌握,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有效促进元认知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玩乐中,可以让孩子思考怎样得到高效的收获,怎样创新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如何让自己更有创造力。

对于我来说,计算思维的应用,纯粹是为了带娃的时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摸鱼。

不信你也可以试试。

懒妈妈,养娃也要有门道。

如果你需要更多的带娃摸鱼技巧,点点关注,欢迎留言、私信、分享,随时在线!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30531A07C79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