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生成式AI是最近半年風頭最勁的話題,全球數字巨頭不斷預言,創新技術將改變時代和每一份工作,未來只要輸入問題,生成式AI就能立即給出答案,提供滿足用戶需求的內容。但普通人對於這樣的遠景,反應是不一樣的,常會憂心未來要怎樣選擇取捨,才能更好地適應和生存?
一些人覺得,人工智能發展到這個階段,已不是人類智能所能抗衡的,未來再也不需要耗費時間心力將知識和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只要學會提問就夠了,在強大的生成式AI面前,懂得提出問題比自己解決問題更重要。但也有一些人認為,只有終身學習才能不斷更新技能,保持受僱能力和自身的競爭力。於是又引出另一個問題:人工智能時代,怎樣才能找到終身學習的興趣點?
其實不論哪個時代,學習的最大阻礙都是實用主義思維。終身學習的關鍵,是本人要有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主性,產生一種學習的內在驅動力。網絡因為信息知識資源龐雜豐富,很容易讓人產生依賴,誤以為可以放鬆學習的步伐,反正很多知識一搜索就出來了,還有什麼必要去背誦了解?
然而,就像人文學者提出的靈魂之問:華盛頓只是一個人名嗎?盧梭在瓦爾登湖邊想了些什麼,哈姆雷特對生命意義的沉思,難道真的與你無關嗎?
人想通了其中的道理,就會對學習形成一種由衷的熱愛與好奇,具備長久學習的能力和充實自己的韌性。此外,當代人的知識資訊來源都會受到身邊環境的影響,真正能夠進入跨文化場景交流的人是極少數。如到國外讀書和居住過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大多數人對於外界的了解和理解程度,是有欠缺的,唯有通過終身學習,才能更準確掌握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尺度。
羅素有一篇經典文章《「無用的」知識》,認為學習除了實用性,還應有其他目的,也應是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如17世紀,英國醫生兼哲學家托馬斯布朗爵士想要了解希臘神話裏用歌聲誘惑過往的水手、令航船失控觸礁沉沒的海妖塞壬,唱的到底是什麼歌?即使他費盡心力知道了答案,也無法幫助他升官,成為更受尊敬的人,之所以花時間去學習這樣的知識,是為了追求自我價值,讓生活不趨於黑暗枯燥。
而這也是終身學習的適應性選擇,無須依賴他人告訴自己這樣做是有價值的,能從學習的過程中獲取樂趣,塑造自我品格,培養出吃苦耐勞的能力以及攻克難關的決心。即使從現代功利性角度說,當終身學習不再被視為獲取工藝技巧或謀生技巧的一個要素,而是開拓人生視野和胸懷的一種工具,這樣的人相信也不會缺少工作機會,更無懼時代的變化,因為這樣的特質永遠都不會過時,到哪裏工作都會被需要。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