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说
新闻回放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觉得朋友圈中“无效社交”多。设置消息免打扰和朋友圈可见天数是受访者为朋友圈“减负”的主要做法。建立高质量的社交关系,68.3%的受访者建议为闲暇时的社交设定边界感,勇于拒绝某些社交场合,53.6%的受访者建议区分工作和生活的社交账户,为不同社交划分界限。
主持人语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高效而深度的社会交往以及由此催生的分工与合作,是人的第二天性。然而,技术进步的历史始终与对抗技术异化的进程相伴而生。人们发明了朋友圈,陡然发现,它越来越变成一种表演性的社交秀场。回归常识,回望初心,也许比测度社交的有效与否更为重要。
青年说
社交不止步于线上 生活在“别处”
一部手机,将人们的社交从线下带到线上;一条朋友圈,同时向数百个朋友展示自己的生活。无孔不入的线上社交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过量的信息和巨大的社交压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拒绝“无效社交”,为社交“减负”。
“无效社交”是指无法为你带来效益,反而会浪费你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社交活动。不同性格的人也许对“无效社交”有不同的体验,例如内向的人更倾向从自身出发去建立体验标准,因此对他们而言可能存在更多的“无效社交”,但其实,不论是什么样性格的个体,或多或少都会经历“无效社交”给他们带来的损耗。
由于朋友圈具有信息分享性质,因而即使是熟人社交平台,人们也常常在朋友圈中尽量展示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于是,人们在长时间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很容易对自己周围的世界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体会到自己与现实生活的重大落差,导致负面情绪增加。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勇敢拒绝“无效社交”,如通过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和设置消息免打扰等方式对自己的社交空间进行精简和保护,甚至很多人选择关闭朋友圈将自己与无效信息隔绝开来。通过这些操作,人们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自身修炼上,更加注重个人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感。真正有意义的社交不会因为朋友圈的关闭而消失,真正的友谊或亲情也不会因为微信聊天减少而淡漠。当把“无效社交”精简掉之后,也许能够发现生活本身的更多精彩。(余质锦 湖南师范大学全媒体新闻学实验班2021级本科生)
《中国教育报》2023年07月18日第2版
作者:余质锦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