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国家网信办针对我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模式效能,制定了《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这一举措旨在立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形势新要求,将全面升级“青少年模式”为“未成年人模式”,并推动模式覆盖范围由APP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商店,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方便用户一键进入模式。
当天,多家App纷纷上线了“青少年模式”,部分APP用户每天只能使用40分钟,并且在晚上22点至次日早上6点期间无法使用。此外,一些App的青少年模式登录需要设置独立密码,并设有时长限制,还会弹出提醒窗口,以及限制访问范围等。
这一举措的背后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高度重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网络使用时间的增长和游戏沉迷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引导和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国家网信办出台了这一《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通过将“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推动模式覆盖范围扩大,并实现软硬件三方联动,意在更全面地监控和限制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减少沉迷网络游戏的风险。
当然,这一举措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限制使用时间和访问范围可能会过于严苛,限制了未成年人的自由发展和学习需求。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总的来说,国家网信办的《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推动“未成年人模式”的全面升级,我们有望在未来看到更多的App和智能终端加入这一行列,为青少年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共同呵护他们的成长。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