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300元的酒店房间,老客户就要380元?过去货比三家,如今还要“货比三人”,一些手握大数据工具的商家正在真实上演“坑人新骗术”。
近日,有微博网友自述其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引起网友关该网友称,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每日经济新闻称,通过梳理下方网友评论时发现,网络公司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讯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
用大数据来杀熟?不是按照一般消费者的理解,熟客应该更加便宜一些吗?
难道大数据是佛系的,从来不“杀生”。答案或许会更加有趣:
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贪小便宜的技术智障!
为什么这么说呢?通过大数据,发现某些人会长期高黏性的在平台上购买某个服务。然后按道理来说,这时候就应该推送一些优惠来增加这种频次吧。但其实不然。
比如开房,长期较为固定和有节奏的在特定时段开房,理由是什么,咱们就不细究了。但这时候,优惠其实没有任何作用。至少在平台方觉得,优惠劵只是让本来到手的利润变少,不如不给,反正你会来开房,等你来就好了。
然后呢?大数据发现,您在平台上消费的频率不错,是熟客,用互联网思维来说,就是黏性很高的客户,不怕你走,也不怕你货比三家(一般这样的客户已经不再比价了,你觉得呢?),然后,一个思维出现了,既然你固定消费,定时定点开房,那么贵一点,也是没问题的吧……
于是,大数据就为你擅自加价了。当然,我们要认识到,这其实就是一种技术智障,而且不容易被发现,惯用一个App后,大多数用户确实很少再装一个同类App了,这时候,用户自己就营造出一个信息不透明的信息茧房。。所以,佛系大数据就出手了。
但大数据忽略了一点,所谓当下的大数据,其实都是一个平台或一个矩阵下的数据,很大但不全,总有极少数用户会发现杀熟的问题,并广而告之,最终众人皆知。
只不过,反正在同一领域下,就是老大和老二之间的竞争,如果两家都如此,也就无所谓这样的技术智障了。
结果呢,很多时候为何一些新进的平台立刻能蹿红,就是抓住了老大老二贪小便宜、店大欺客的漏洞,然后“咱不贪”。
补贴这种好事,为什么只是给新客户?
用喝可乐、看电影做个例子,更容易理解补贴或优惠劵这种事。如果你是才开始接触可乐,或才开始习惯去看电影的用户,大数据会发现你是初来乍到。这时候,好处来了。
新手进门就一个礼包(很多电商平台都有这类新注册用户专属礼包,优惠力度之大,比VIP都好),然后还附赠可乐。
结果新手可能不喜欢吃可乐,但会看电影,那么下一次换雪碧、芬达、爆米花,总有一种你喜欢。然后,就看新手的轨迹了,最近频率高,什么电影都看,优惠劵洒一地,让你逐步找到喜欢看的电影。
最近频率有点低,优惠劵召唤你,让你来二次消费。
一段时间频率正常了,你是熟客了,给不给优惠劵你都会来,票价恢复正常,可乐请你自己买。
为何呢?就好像喝可乐,一天你也就消费一瓶,给你多了好处,大数据认为是浪费,不给你好处,反正你也会喝,那就让你习惯“自费”就好了,比线下实体店便宜点,就算是很客气的了。
“佛系”大数据如何正确的“杀熟”呢?
杀熟这种事,其实是大数据应用不充分的一种表现,换言之,就是大数据换上了小商人贪小便宜的毛病。
那么真正的大数据如何正确的“杀熟”呢?用开房为例,如果发现某个用户很长期普遍的开380元的房,在某个区域里,大数据可以:
1.跳出来打招呼,要不咱们试试隔壁家380元的,原价1888,大床圆床泡泡浴,品质比现在这家多个星……结果,可能就进入消费升级模式了。
2.跳出来洒红包,您觉得周边的泛娱乐消费有兴趣吗?杀鸡游戏专属网吧等着您,红包拿好,咱家今天酬宾,出差在外,晚上别宅房间里了……结果,可能因为这个用户在家经常玩吃鸡,就又消费升级了。
3.跳出来给惊喜,长期380元开房,没问题,您是本店一千万个到店住客,今天消费不免单,不过可以享受酒店提供的更多服务,这个可以5折……结果,本来喜欢自己洗衣服的你,现在开始酒店洗衣一条龙了
4.跳出来做更多的惊喜,说白了,就是别直接在开房的钱上占便宜,那是一个愚蠢的大数据,而是要根据用户平时干嘛,带着他去逛花园……结果,消费都爆表了
文末补一刀,为何会杀熟呢?恰恰是大数据根本没用好,只是单方面对着“开房”这么一件事下功夫。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