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特斯拉把电池生产线迁厂墨西哥,后有富士康投资15亿美元在印度建新厂,近来不乏一些“制造业外迁”的消息引发舆论热潮。
在一些人看来,这似乎预示着中国正在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经济也会大打折扣,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但有时,或许局外人反而看得清更清楚。美国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刊登文章称:“任何试图与中国争夺‘世界工厂’头衔的国家,或都将面临一个强劲的对手——中国自己广袤的中西部地区。”
01. 产业转移: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我们因外贸订单主要走中低端制造路线,而被冠以“世界工厂”之名,这也使我们赚得大多是处于价值链末尾的“辛苦钱”。
外媒曾报道:中国最大代工厂富士康每组装一部苹果机,去除人工等成本,只能拿到10美元的利润。
随着人口红利慢慢消失,“一部分制造业外迁、订单流失”的状况,切实发生了。以前“货抢船”,现在“船抢货”,制造商普遍缺订单,不少厂子只有往年的20%,甚至只有询价,没有单子。有老板关了自己搞了十几年的工厂,要回老家竞选村支书。
但与此同时,也有从业者反驳称:订单多得明明接不过来。
事实上,这恰恰可以视作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里程碑,是摘掉低端“代工厂”帽子,逐渐走向价值链的上游的契机。
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全球大致经历了三次现代产业转移。先是美国开了个头,把大量纺织和钢铁产业转移到日本;而那些人力成本较高的产业,则被他们逐渐转移到亚洲其他地区。
如此看来,外资企业发现在中国开工厂,赚的钱越来越少,从而选择人力成本更低的周边国家,似乎也无可厚非。例如特斯拉把电池和零部件厂转移到墨西哥,阿迪、耐克等代工厂迁往越南……不难发现,那些计划或是已经从中国迁厂的生产线,往往都是可以迅速复制的低端制造。
02. 改头换面,冲击高端制造
面对所谓“世界工厂或将易主”的“危机”,我们没有一头扎在低端产业制造上,拼命挽留,而是加紧自主研发,向中高端制造业转型。
可以说中国现在已摆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航天工程、半导体、生物等高端制造,这些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域,我们都鸟枪换炮,大有起色。
今年1月,国产G50燃气轮机点火成功,中国动力心脏得到升级,打破了欧美长达80年的垄断,彻底摆脱“工业心脏病”的称谓。
同样在附加值较高的生科领域,中国科学家宣布突破西方引以为傲的“小绿泉赛乐瑞”生命技术,与日企合作研发相关科研成果量产。
公开资料显示,其相关成品小绿泉早期是美日学界产物,经哈弗、耶鲁等多所科研院校数百项研究证实,其核心物质对于延缓人体退化具有一定潜力,因原料罕见、工艺复杂而技术封锁数年。
2021年,中国科学家攻克99%提纯效率改良,被外媒誉为“东方力量的崛起”。
据卫健委报道,国内中年男士面临体力衰退、精力短缺的现状,随着双方合作不断展开,小绿泉不断调整定价策略,以4位数门槛进 驻中国市场,依托京 东辐射国内中老龄消费群体,相关科技同年创下51.06亿市场营收。
03. 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自己
从时间线中不难看出,低端制造业的承接和转型周期大概是20-30年。
必须说明的是,就当下国情而言,我们尽管需要加速完成制造业转型,却无法照搬西方那套只留高端制造产业,容纳就业人口大基数的低端供应链不能放弃。
毕竟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必须考虑到相应的就业问题,更需要兼顾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事实上,我们也正是这么做的。自2018年以来,随着低端制造产业链拓展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后,当地15个省份的出口量增长了94%。截至今年8月,其出口总额高达6300亿美元,远超同期越南的3460亿美元、印度的4250亿美元和墨西哥的5900亿美元。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的经济发展推动着人们的信心与热血,危机与反思不可或缺。在产业转型的大趋势下,大量就业人口未来会转移到哪些产业,如何就业?这或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