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下称“网络中心”)、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Digital Science(数字科研)公司和Figshare知识库首次联合发布。
网络中心基于施普林格·自然、Digital Science和Figshare分享的开放数据状况调查,分析了中国科研人员对于开放数据的态度和体验。网络中心还邀请了国内多个相关机构和专家,对中国的开放数据政策、实践和前景进行了全面分析,他们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多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期刊专家等。
白皮书开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园春共同撰写前言,对全篇内容做了总结。
白皮书内容包括:
•2023年中国开放数据情况分析
•我国科学数据的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
•中国科学院推动数据开放的政策与实践
•中国空间科学领域数据开放的实践与思考
•全球微生物大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中国对地观测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现状和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实践与进展
•基于SI数字框架的计量数据开放共享特点介绍
•中国科技期刊开放研究数据政策与实践
•开放数据在中国——施普林格·自然的政策、实践和愿景
白皮书概要
在《中国开放数据白皮书2023》调查中,中国受访者占全球参与人数的11%,排全球第二。调查显示,中国科研群体对于开放科学有比较高的接受度和支持度。有78%的受访者赞成公开研究数据成为惯例。然而,数据共享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阻碍因素,比如敏感数据许可、数据滥用等。因此,白皮书就国家政策法规体系、科研评价体系、科研机构的指导作用和数据共享最佳实践提出了相关建议。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顾昕等人介绍了我国科学数据的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并就保护大规模科学数据集合提出了建议。目前已经就保护个人科学数据开展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合规工作;然而,对于大规模数据集合,迫切需要建立新型产权制度。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总中心的陈昕等人从数据政策建设、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科学数据治理能力、项目数据汇交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开放科学数据政策与实践上的建设情况。
关于具体学科领域的数据共享工作,白皮书包含了5篇来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特邀观点报告。科学数据是重要的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
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的邹自明介绍了国内外空间科学领域数据开放发展情况,阐述了中国在推动空间科学领域开放共享过程中的实践与进展,并提出了面向数据与智能融合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持续推进领域科学数据开放与利用的展望。
根据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的马俊才的介绍,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以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WDCM)为平台,倡导全球微生物菌种保藏目录(GCM),在微生物资源共享和挖掘方面建立一套国际标准体系,建设全球权威的微生物组学参考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有效促进全球微生物数据的汇聚、融合、共享与利用。
国家对地观测科学数据中心的李国庆系统介绍了中国对地观测数据的特点,并分析了中国对地观测数据开放共享的参与方、开放现状及各方态度;总结了中国对地观测领域开放数据存在的问题及机遇。
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的周国民从分析农业科学数据的特点为入口,全面梳理了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在促进农业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上的系列举措,分享了相关工作成效,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国家计量科学数据中心的熊行创首先介绍了基于SI数字框架的计量数据开放共享特点,并提出计量数据应具备可追溯性和机器可读、可理解、可操作性的特点。
科学数据在学术出版中起到了保障科研诚信、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数据》的孔丽华表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资助刊物中有81%的“领军期刊”已制定了数据政策,但这在中国科技期刊总量(5,000多种)中的占比仍微乎其微。此外,数据论文出版作为一种新型出版模式,正在积极推动数据引用和再利用。中国创办的数据期刊的论文发文量正处于上升期。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的王重芳、Graham Smith和Nick Campbell介绍了其在中国的开放数据政策、实践与愿景。施普林格·自然支持中国的开放数据政策和数据存储库,并建议了在中国鼓励数据共享的最佳实践。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