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我们用数据说话。
一直以来,因为人工智能的某些表现,“人工智障”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作为对其的称呼。而就在最近,一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工智能产品的“智商水平”。
日前,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在2017年Annals of Data 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由计算机博士,互联网进化论刘锋,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教授,中国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刘颖副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题目是“人工智能的智商评测与智能等级研究”(Intelligence uotient and Intelligence Grad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据了解,该论文的研究开始于2012,起源是解决2010年以来不断日益高涨的人工智能威胁论,当时的思路是能否通过对比研究人工智能系统的智商发展水平并与人类智商,为解决人工智能威胁论问题寻找定量的分析方法。
基于对冯·诺伊曼结构、戴维·韦克斯勒人类智力模型等多种模型的参考,刘锋他们提出建立“标准智能模型”,从知识的获取、掌握、创新和反馈这四个维度来评价人工智能的“智商”,也便于统一描述人工智能系统和人类的特征和属性。
此外,为了更好的分析AI,人类等智能体的智能水平,研究人员把“上面的4个维度又分成图像、文字、声音的识别和输出,常识、计算、翻译、排列,创作、挑选、猜测、发现等15个小分类,从更多维度评测AI,人类的智能。
在2014年和2016年,研究人员分别对谷歌、微软、百度等多个AI系统和3个不同年龄段人类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经过两年的时间,虽然各科技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程度依旧不如6对的孩童,但是其中的成长速度却是不容小觑的。
以上还只是对各科技企业人工智能系统的一个横向比较。相比于以往,在今年的论文中,该研究团队基于这个模型也对人类,AI等智能系统进行了等级分类,让人们能够更为直观的看到人工智能系统的“智商”到底如何(I 知识信息接收,O知识信息输出,S,知识信息掌握或存储,C 知识信息创新创造)。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