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商业航天发展驶向快车道,如何带动产业链升级?

1月21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商业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是继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及商业航天后,政策再次释放利好,商业航天发展进一步驶向快车道。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峰、航天驭星副总裁曹梦、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林广荣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专访时,都强调了卫星制造的产业链带动作用。

“作为卫星制造企业,我们负责卫星平台和关键组件的设计、制造,从而带动上下游的制造工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降低自身成本。我们和地面配套工业属于双向奔赴。”银河航天星座通信系统架构师林广荣说。

例如银河航天与重庆精刚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精刚)合作的谐波减速器,针对齿廓设计和修形做了特殊处理,降低部件间磨损,延长在太空环境中的使用寿命,“这在太空中磨坏了可修不了”,林广荣说。

与重庆精刚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银河航天提供的资料显示,从2018年至2023年其生态合作伙伴数量分别为117家、245家、412家、688家、931家和1113家。“银河航天为配套企业提供技术指标牵引,让产品达到航天标准;国内成熟工业体系则为银河航天提供产品,降低成本,形成了开放的产业生态。”林广荣说。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生态的目的也在于降低成本。“我们的成本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未来大批量研制成本会更低还能降到几十分之一。”他还透露,银河航天目前的一千多家供应商中,包括机器人、汽车配件等制造企业。

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峰也表示,使用工业级材料代替宇航级材料是天仪研究院成本下降的关键。“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测试和大胆试用,甚至用了42块钱的消费级摄像头来观察自研卫星的离轨帆能否正常打开。”

航天驭星则是通过实现测控设备的自主研发闭环,从原材料级对测控系统单机、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管控,以此实现技术、成本、进度、质量的完全可控。曹梦表示,“只有全链条可控,才让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虽然不少卫星和测控企业已经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但尚未出现能在供应链标准方面具有话语权的“链主”。

杨峰指出,国内卫星行业还做不到供应链标准化的阶段,“因为(企业)谁都不服谁”。他表示,很多卫星的设计逻辑、卫星平台思路都不同,行业里还没有出现一个能够说“跟着我的标准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不差”的领军者。他认为,“现在就像春秋时期群雄争霸,随后将进入战国七雄相互吞并的局面”“如果统一技术路径可能需要‘一个足够大的客户’,但目前还没有出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金蕾 韦英姿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贾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IMxUOYBHOczbLyTrAyQHx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